亦武亦文徐樹錚,收復外蒙卻在亂世內爭中黯然落幕

#文人墨客那些事#


在兵荒馬亂的民國初期,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群雄並起。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名利場,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等各持一方,其中段祺瑞屬於皖系軍閥頭領,在他南征北戰、幾起幾落之中,有一個人在他背後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就像諸葛亮之於劉備、張子房之於劉邦、劉伯溫之於朱元璋一樣,立下汗馬之勞。這個人就是人稱“北洋小諸葛”的徐樹錚。


亦武亦文徐樹錚,收復外蒙卻在亂世內爭中黯然落幕

徐樹錚,字又錚、幼錚,號鐵柵,自號則林,1880年生於江蘇蕭縣(現安徽省蕭縣)。他自幼聰穎過人,7歲能詩,13歲中秀才,17歲補廩生,有神童之稱。他精於書法,擅詩詞古文,從政後仍手不釋卷,對桐城派大師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尤為喜愛,總是隨身攜帶。


雖然他戎馬一生,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人。雖然他45歲就死於非命,但他留下來的詩大約有200首,詞60首,並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著作傳世。


亦武亦文徐樹錚,收復外蒙卻在亂世內爭中黯然落幕

徐樹錚所著《建國詮真》

他早在十一歲時就以《盆松》為題,寫了一首言志的五絕:眾鳥安所託,欣欣此生意。移植巖谷間。大材寧可器?

他堅信自己“走出來,是一著絕對正確的棋!”,20歲時就恭恭敬敬地給父親呈上一首表明態度的七言絕句《贈別父親》:平章宅裡一闌花,臨到開時不在家。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1901年,徐樹錚棄文從武,到濟南上書山東巡撫袁世凱,陳述經武之道,卻未曾得見。被一位嫉賢妒能的朱道員給打發後,他悶悶不樂地回到投宿的客店。正好段祺瑞路過此處,據段祺瑞回憶:“至旅店拜客,過廳堂,見一少年正寫楹聯,字頗蒼勁有力。時已冬寒,尚御夾袍,而氣宇軒昂,毫無寒酸氣象……約與長談,深相契,遂延攬焉。”

他有感於段祺瑞的知遇之恩,曾為此賦詩一首《濟南秋海棠詠》:依稀昔夢小娉婷,消受詞人供養瓶;頑豔一痕難再惹,餘花誰與問飄零?


1905年,段祺瑞又出資送徐樹錚去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他在東瀛寄詩云:“地老天荒日,紅羊浩劫留。況將家國恨,並作別離愁。異域三年夢,還鄉一片秋。會當十五夜,雲外其昂頭。”五年之後,他回國,在段祺瑞的部隊任清朝第六鎮軍事參議,1911年任第一軍總參謀。

其時,辛亥紛起,段祺瑞奉袁世凱之命聯合北洋軍官逼迫清帝退位,一造共和。其中一份轟動一時的逼宮電文就出自徐樹錚的手筆:“立定共和政體,以觀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再行召集國會,組織共和政府。”這份電文促使了清帝退位,也為段祺瑞撈取政治資本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亦武亦文徐樹錚,收復外蒙卻在亂世內爭中黯然落幕

徐樹錚手札


亦武亦文徐樹錚,收復外蒙卻在亂世內爭中黯然落幕

徐樹錚書法

袁世凱1915年底稱帝后,徐樹錚給袁寫了一封四千字的《上袁大元帥書》:“天下初定,誓血未乾,而遽覷非常,變更國體。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可翹足而待。惟有速下罪己之令,去奸諛之徒,收已去之人心,復共和之舊制,國勢可定。若再遲疑瞻望,多延時日,是直授人以柄,自召天下之兵,非策之得也!”可以說是冒死進諫,言人之所不敢言。

袁世凱看得心驚肉跳,第二年便在四面楚歌中鬱鬱而終。

此為二造共和。頗富文韜武略的徐樹錚縱橫捭闔,大展身手。他忠心耿耿從無異念,為段祺瑞叱吒民國政壇立下累累功勳。


1917年,徐樹錚協助段祺瑞策動了張勳趕走黎元洪的“張勳復辟”事件。事後又策劃了討伐張勳的“討逆軍”行動,段祺瑞當時被推崇為“三造共和”的英雄。而這一切皆出自徐樹錚的精細謀劃。

特別是1919年6月,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司令。徐就職不久,外蒙少數民族分裂分子掀起“自治”風潮,徐樹錚審時度勢,重兵戍邊,措施得力,迫使外蒙古取消了自治,迴歸中國。由此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制止了民族分裂。同時,他既加強了邊防軍的實戰能力,又提高了皖系及徐個人的政治聲望。由於他的精囊妙計和積極奔走,皖系的權勢達到了全盛。


收復外蒙時,他在庫侖寫下了一闋《念奴嬌·笳》以表心跡:“砉然長嘯,帶邊氣,孤奏荒茫無拍。坐起徘徊,聲過處,愁數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風破曉,斷夢休重覓。雄雞遙動,此時天下將白。遙想中夜哀歌,唾壺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濃,胡遽烏烏驚逼。商婦琵琶,陽陶觱篥,萬感真橫集。雕戈推枕,問君今日何日?”慷慨而歌,一時英雄蓋世,睥睨群雄。

此後,徐樹錚被任命為考察歐美日本各國政治專使。在考察法國期間,忽聞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即刻電致輓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幅輓聯被譽為眾輓聯之冠。由此可見徐樹錚之才氣超人,確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儒將。


亦武亦文徐樹錚,收復外蒙卻在亂世內爭中黯然落幕

徐樹錚出訪外國


但凡事過猶不及,由於徐樹錚始終以段祺瑞馬首是瞻,運用一切手段為段祺瑞謀取統一大業,書生意氣變成了逞強好勝的英雄主義。他曾賦詩曰:“購我頭顱十萬金,真能忌我亦知音。閉門大索喧嚴令,側帽清遊放醉吟。白日歌沉燕市築,蒼波夢引海舟琴。雲天不盡纏綿意,敢負生平報國心。”,然而他的報國心卻是給段祺瑞一個人的。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此他殺伐果斷、心狠手辣、四面樹敵,就連皖系內部也逐漸變得分崩離析。本來他欲借奉系之力解皖系之圍,但他卻假道伐虢、口是心非、借刀殺人,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是典型的書生自作聰明,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皖系在軍閥混戰中一蹶不振。而他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因他太過鋒芒畢露,且曾將馮玉祥的舅父陸建章擅自槍殺。1925年12月29日,在途經廊坊時被馮部逮捕槍殺。而此時段祺瑞已無力為他報仇了。對段來說,是成也徐樹錚,敗也徐樹錚。


亦武亦文徐樹錚,收復外蒙卻在亂世內爭中黯然落幕

徐樹錚蕭縣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