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琳:太極拳的慢練慢在哪裡?


大家都知道慢練是太極拳練習的第一大規律。因為拳論上有這樣的說法:

如陳鑫的《圖說》: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就靈到十分功夫。

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以靜寓動,雖動猶靜。故練拳愈慢愈好。

鄧一琳:太極拳的慢練慢在哪裡?


所以有人打一套85拳能打五六十分鐘,有人一套24拳能打20分鐘。而有人打85拳就打二三十分鐘,24拳就六分鐘左右,甚至更快。而且康偉老師打的二十六式也並不慢啊!幾分鐘也就完成了。

這就產生了問題:到底什麼是太極拳的慢?

我們已經知道了太極拳的慢練是在練中樞神經,練對微變化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是在練中樞神經的靈敏度。

為何要練靈敏度?

從技擊的意義上講,是在對方只用了一點點力搭在你手上時,你的中樞神經、也即你的腦子,已經感知到了這種十分輕微的壓力所產生的微變化,那麼你的身體,馬上就可以在腦子的指揮下對此做出反應和應對。這是在訓練階段。

真到了神明階段,根本不用去想,神經自然就給出了正確的反應。那叫神速。

鄧一琳:太極拳的慢練慢在哪裡?


練靈敏度,首要是身心放鬆。設想一塊木板,你一個手指頭碰碰它,它有反應嗎?肯定沒有。但如果身體如一汪清水,或者是一個氣球,你再去按,它馬上會有反應。所以要先練放鬆。松是為了能動,所謂鬆動;動是為了活,所謂活動;活動是為了靈,所謂靈活;靈活了意味著靈敏度提高。即微微一動,腦子和身上各個神經能感覺到。所以打太極拳要慢慢練,是在放鬆的基礎上在練中樞神經,練對身體各部位的感知能力。

所以才有老前輩一句話:挨哪兒哪兒是拳;渾身都是拳。也就是說身上任何部位都很鬆柔靈敏,都可以在此位置上作出反應。這個過程很漫長,因為要從手臂開始,一個一個部位,一個一個關節開始練起。

渾身都鬆軟了,也會放慢速度去感知身體了。這就到了今天講的第二個階段了。慢在哪裡?又快在哪裡?為何有一說快慢相間?為何還說動即靜、靜即動?為何又說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為什麼還說從定式之靜轉到動,有動之機在其中?還有圖說上所講的太極拳中的

消息盈虛,在講什麼?

簡而言之,太極拳運動包含了看得見的動和看不見的動。就如那鐘錶上的秒針,看得見動;還有那分針和時針,看不見的動。

鄧一琳:太極拳的慢練慢在哪裡?

以每一式的定勢的轉換轉接下一動為例。定勢,靜了下來,一是在恢復原來的無極而太極的狀態,二是這期間也在孕育轉接下一動的動機,雖然外表上還看不出來在動,但胸背腰腹之間是否已經有了動之機了呢?也即你的氣機動了嗎?陰陽的轉變已在暗中進行了嗎?

慢就慢在這裡是雖動猶靜,就好像一列特平穩地行駛中的火車,中途停下來,有時我們並感覺不到它已啟動了。真動了起來了,外邊也看見了,那已經成了勢了。

但還要成了勢了,還要保持那個雖動猶靜的狀態,也即保持那個無極而能運動的狀態。也就是康老師的一句名言:沒力量能運動。最後達到如一汪流動的水,輕靈,圓活,無呆滯之象。

關鍵詞

本文中出現的幾個關鍵詞,是太極裡重要的機關概念,需要明白,這些概念在康老師的課程中都有講過​。

太極拳的慢和快 消息盈虛 不用力能運動 看得見的動和看不見的動 練靈敏度 機和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