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文/PM十二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檸檬two(ID:Hans-1125)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Hello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好呀,又到了給我小龍哥打call的時候,之前陸陸續續聊了對微信社群、微信圈子和視頻號的一些看法,今天這篇我們來誇一誇微信的“看一看”。

對微信社群、微信圈子和視頻號感興趣的小夥伴可戳鏈接詳細瞭解 ↓

為什麼你的微信群沒人說話?

微信群+微信圈子=?

收到視頻號內測邀請的一點思考

票圈好友應該都知道,我是個「看一看」狂魔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每天會固定的花一些時間去刷一下「看一看」,看看我的好友們都在看什麼和關注什麼內容。一些比較好的感興趣的內容我會浮窗留著晚點一起看,五個浮窗不夠用的話就會轉發至我的待看列表(其實就是用面對面建群隨便輸了個數字建了一個只有我自己的群聊然後置頂命名為待看或者待辦),然後抽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集中的閱讀,高效的獲取信息,對我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內容瘋狂一連串點“在看”。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所以本“在看”狂魔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我十分喜愛的這個「看一看」。

孵化於朋友圈的新場景——看一看

在開始聊之前先問幾個問題:

  • 朋友圈於你而言是殺時間還是省時間?
  • 你每天平均刷朋友圈的時間大概是多少?
  • 你有多大概率會打開一篇好友轉發在朋友圈的文章?

因為「看一看」是從朋友圈剝離出來的新場景,所以我們就從朋友圈聊起。

初期朋友圈的定位是使得用戶之間可以高效的社交,通過朋友圈的分享去了解朋友的近況,通過朋友圈的互動去維護關係。

所以作為工具,它的定位是省時間+高效社交。但由於朋友圈的內容大多是圖文類分享,屬於朋友們碎片化的生活分享,因此也逐漸被用戶當成了一個殺時間工具。使用微信的時候,要是沒人跟我聊天,那就去刷一刷朋友圈看看有啥新消息打發一下時間。

(不要太驚訝,殺時間和省時間的需求經常是矛盾的,比如你看劇是為了殺時間,但是同時又會需要2倍速看劇去省時間,人就是個矛盾的綜合體 )

公眾號的文章內容與朋友圈本身的原創分享相比,大多都是長文章。碎片化的生活分享可以同時滿足用戶殺時間和省時間的需求,但是公眾號文章不能。

人的本性是不願意學習和思考的,長文章需要更多精力的投入和更專注的注意力,既不能殺時間,也不能省時間,而是要花時間花精力。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小龍哥在微信公開課中提到過,人是一個很奇怪的動物,他會控制自己的時間,隨著好友增多,朋友圈內容變多,並不會提升他們在朋友圈的停留時間,也就是說,用戶不會按照內容多少來分配花多少時間

從數據來看,從微信第一年發佈朋友圈功能來看,用戶平均在朋友圈花的時間是沒有變化過的,無論是10個好友、100個好友還是1000個好友,大家平均刷朋友圈的時間只有半個小時。

好友不斷增加導致朋友圈內容的溢出和用戶刷朋友圈時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微信朋友圈生態對於公眾號文章越來越不友好,最終導致的就是朋友圈分享的文章被點開的概率越來越低,原因有如下兩點

1、用戶本能選擇先看短內容

在碎片化內容的衝擊下,用戶抱著殺時間的想法而來,就隨手看看票圈有沒有更新的內容,並沒有做好閱讀一篇長文章的打算。因此在看到朋友轉發的文章時,會本能的選擇先看看其他短內容,而不是點擊鏈接跳轉到一篇長文章。

2、長文擠佔用戶刷朋友圈的時間

刷朋友圈時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公眾號文章需要二次跳轉,會中斷用戶刷朋友圈的體驗,而且一篇文章少說也有一兩千字,點進去看完文章再回來的話刷朋友圈時間可能就不夠了。

基於好友關係的訂閱信息流

綜合上述背景分析,「看一看」誕生了。

因為公眾號文章需要一個閱讀場景,屬於需要用戶抱著獲取信息的心態而來並且願意付出一定的空閒時間才能靜心閱讀的長內容和深度內容。

因此「看一看」在朋友圈以外開闢了一個新的閱讀場景,方便用戶分享和閱讀。

「看一看」的本質是另一種形式的訂閱信息流,你訂閱的主體是你的好友,基於雙向確認好友關係,你允許他們向你推薦他們認可或者喜愛的內容。

這意味著它不會猜你喜歡,不會根據剛剛多人點贊結果向你推薦任何內容,平臺沒有態度和偏好,只做工具,把想要閱讀和熱愛分享的一波人聚集到這個新場景裡面,高效的實現信息的流通。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雖然你不知道「看一看」裡會出現哪些內容,但你知道每一條內容為什麼出現,規則是清晰透明的,用戶有完全的主動權,可以選擇不看誰的在看內容或者不看某個公眾號的在看內容。

新場景的出現使得分享者、觀看者和平臺三方受益。

1️⃣ 分享者

對於願意主動去篩選內容和推薦內容給他人的分享者而言,點擊“在看”比轉發到朋友圈的操作成本低了很多,相當於一鍵分享給你的所有朋友。

雖然有可能部分朋友不使用「看一看」,但大概率不用「看一看」的這部分人也很少會點開你在朋友圈的分享(因為他們沒有獲取信息的需求)。總的來說,「看一看」幫助你把內容分享給更有可能感興趣的人

2️⃣ 觀看者

對於希望高效獲取朋友推薦的內容,瞭解朋友信息的觀看者而言,「看一看」集成了眾多好友給你的推薦列表,你可以高效的看到好友們正在關注的話題,他們認可的內容,他們精心挑選的內容,全部都靜靜躺在你的列表裡面,每天抽一點時間瀏覽一下列表就能發現不少新大陸

3️⃣ 平臺

對於平臺而言,新場景的開闢提高了公眾號文章的打開率,開闢了新的閱讀場景。雖然人們本性是不願意閱讀的,但是通過社交推薦去獲取信息的閱讀是能夠被接受的。

我們給了用戶一個閱讀的理由,因為你的朋友在看這個,所以你也可以瞭解一下看看,這樣的機制使得優質內容能夠基於社交推薦在平臺多次傳播和流通,打造更好的內容生態,鼓勵更多優質內容的產出。

從“點贊”到“好看”到“在看”

根據西瓜數據2019年的公眾號生態趨勢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想要查看報告原文的小夥伴可以在公眾號後臺回覆“西瓜”),自“點贊”功能變成“好看”,然後又升級成了“在看”,並會分享到「看一看」之後,在看數據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19年後幾個月的在看數又有所回升。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2019年公眾號生態趨勢調查報告》部分截圖)

我們可以試圖去理解一下數據變化背後的原因。

【一級進化:從“點贊”到“好看”】

最初,該功能的定位是點贊,僅僅就是一個贊而已,點贊成本較低

用戶點讚的心理也比較豐富,可能就是礙於情面鼓勵一下,點個贊;也可能是認可內容覺得需要點個贊;也可能是認可博主本人的分享所以對於博主的所有內容都點贊以示鼓勵;也有可能是隨手點贊表示朕已閱。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1️⃣ 在各個軟件點贊功能的教育下,點贊有點通貨膨脹的意思了,用戶點贊成本較低,點贊背後的心理因素較複雜,點贊數高不一定是好內容,也有可能就是隨手點贊表示已閱,這樣優質內容和普通內容之間的區分不明顯,不利於構建良好的內容生態。

2️⃣ 該功能沒有閉環,點贊數僅僅就是一個數字,而微信又不做內部的內容推薦機制,不會基於點贊數高就把內容推薦給用戶,所以點贊功能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

第一版本的進化,從“點贊”到“好看”使得用戶的點贊目的更加明確,更加聚焦於內容本身

雖然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戶點擊“好看”的次數,規避其他因素導致的用戶點贊,但是“好看”更能幫助用戶關注內容本身的質量,而不是其他干擾因素。

【二次進化:從“好看”到“在看”】

從“好看”到“在看”,由於“在看”內容會一鍵同步到「看一看」列表,所以在原有基礎上引入了社交推薦因素

這個改進一方面進一步提高了點擊在看的門檻,緩解了點讚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的優勢實現了社交推薦,使得“在看”功能發揮其獨特的價值。

從“我認為好看的內容”到“我認為好看且願意分享給我的好友的內容”,多了一個限制因素。

考慮到我的朋友們都會看見我在看什麼,因此我會更加慎重的行使“在看”的權力,就好像發朋友圈之前的三思一樣 。

將內容傳播和社交高度綁定的社交推薦增加了用戶的點贊成本,某種程度上來說提高了用戶點讚的阻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看”上線初期數據有所下降的原因。

但長遠來看,對於微信的內容生態打造是有好處的。

→ 用戶不會一昧的以自己感興趣作為唯一的點贊考量因素,還會考慮這個內容是否會影響自己的人設,是否能幫助自己建立人設。

分享自己關注的內容和話題,讓朋友更好的瞭解自己,用自己閱讀的內容建立自己的profile,作為社交貨幣,每個人都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相對正向的外部形象的。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因此,真正創造價值的優質內容是能夠在這樣的機制下脫穎而出的。

→ 另一方面,通過一鍵同步到「看一看」列表,也使得該功能進一步完善,對內容價值最高的認可就是願意分享給我身邊的朋友。

但是分享到哪兒呢?分享給特定好友還要想想誰比較感興趣,還得尬聊,操作成本太高;分享到朋友圈基本都沒人看,ROI太低,抑制了用戶主動分享的熱情。

因此,「看一看」就接住了這部分分享的需求,點擊“在看”表示用戶願意分享,微信將用戶願意分享的內容以列表形式集合到好友的「看一看」中,有人分享有人看,實現功能的閉環

社交推薦,妙不可言

從獲取信息的角度,社交推薦的訂閱列表簡直不能更加高效

我們每天淹沒在幾百個公眾號推送消息、許多個資訊媒體、朋友圈的各種信息裡,但這裡面有多少內容是我們真正關注的,或者值得關注的呢?

在微信生態裡,作為一個社交工具,我肯定最關心身邊人身邊事,他們最近都在幹什麼,都在看什麼。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通過朋友在看的列表,我可以快速的瞭解我的朋友們最近都在關注什麼話題,最近有啥熱點話題,保證了日常溝通的基本談資以及可以根據朋友在看的文章去了解他最近關注的方向和感興趣的內容,加深對朋友的瞭解。

以前吃瓜還要微博和微信兩頭跑,現在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微信「看一看」來了解最近朋友們的熱議話題了,通過看朋友推薦的內容瞭解朋友屬於基本需求。

此外,「看一看」列表基於社交推薦還給了我兩個驚喜,幫助我發現更多感興趣的內容,幫助我瞭解更大的世界。

【發現感興趣的內容】

社交推薦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大數據推薦算法中的基於用戶的協同過濾,基於朋友的點贊和認可,我更有可能在微信公眾號生態裡面找到我感興趣的內容。

比如說,由於我最近認識了很多同樣是新人產品經理的朋友,大家都是-1歲新人,所以現階段的情況會差不多,對於產品學習相關的信息需求也類似,因此他們點讚的內容有很大的可能性對我也會有所幫助。

事實上通過這樣的方式,我確實發現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觸到的優質內容和寶藏公眾號。

【打破信息繭房】

雖然剛剛提到了,我們交的朋友大概率是和我們有共同點或者某方面類似的人,大家會關注一樣的消息,但社交推薦並不會造成信息繭房,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推薦。

因為我們的好友數早就超出了線下可維繫的最大好友數量,這意味著基於微信的不牢靠的網友關係能夠使得我們突破地理限制,瞭解到更多人關注的不同的世界

他可能是某個社群認識的很聊得來的朋友,可能是某個公眾號的作者,可能是在某場公開分享認識的大牛,也許我們在線下從未見過面,也沒有機會講過話,但基於微信的好友關係我可以看到他的社交推薦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會包含我不太認可的觀點,可能包含我完全未接觸過的領域。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馬特.根茨科和傑西.夏皮羅這兩位經濟學家就曾經研究發現,相比在線下,你更有可能在線上遇到持相反觀點的人。

你不認可或者不喜歡的人大概率不能在線下發展成好友,但是不意味著你們不能成為點贊之交的微信好友。由於你的關係鏈越來越複雜,基於這些網友關係或者弱社交,我們得以看到這個世界的不同角度。

即使你從不點開他們所推薦的內容,通過看到他們點讚了哪些內容本身也能讓你對真實的多元的世界有所瞭解,避免侷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以為所有人都和自己有著同樣的看法。感興趣的話偶爾點開「看一看」,說不定也可以發現新的興趣。

所以,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推薦2.0不僅讓我們更願意閱讀更容易發現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還克服了線下社交推薦1.0版本的嚴峻問題,更不容易造成信息繭房了。

朋友圈裡看遍萬水千山,「看一看」裡解讀真實世界,社交推薦真是妙不可言 。——十二瞎說

以上就是關於為「看一看」瘋狂打call的全部內容啦,有問題歡迎評論區交流分享~

微信看一看背後的產品哲學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檸檬two(ID:Hans-11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