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在“基輔會戰”俘虜蘇軍66萬,為何被後世批為錯誤戰略

二戰乃至於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那當屬蘇德戰場上的基輔會戰了。

此戰蘇軍有66.2萬人被一舉俘虜,堪稱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恐怖記錄。這場非常慘烈而且令人瞠目結舌的戰役,德軍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幾乎全殲了蘇聯西南方面軍。但是在這場戰役之後,卻有不少軍事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德國不該打這場仗。

如此巨大的勝利,如此恐怖的損失,為何卻被評論為希特勒最大失誤之一,被認為是一場“不敗而敗”呢?這背後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二戰德國在“基輔會戰”俘虜蘇軍66萬,為何被後世批為錯誤戰略

上圖_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納粹德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


  • 一意孤行與橫加干預

1941年6 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隨即數百萬精銳德軍進攻了蘇聯,在這之後,蘇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過蘇軍並未被徹底擊垮反而愈戰愈勇。到了1941年8月,蘇軍已經逐漸開始有了反擊的跡象,尤其是蘇聯的西南方面軍死守基輔控制著烏克蘭,這支將近70餘萬人的重兵集團形成了一個突出部,是德軍南線進攻的最大障礙。

當時雙方的態勢非常微妙,擺在德國面前有兩條路。

第一是不管南線死守基輔的重兵集團,集中力量直接奪取莫斯科;

第二就是集中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消滅基輔的重兵集團。

這兩個選項只能選擇其一,因為基輔的兵力實在過於龐大,德國必須調動中央集團軍群,那麼進攻莫斯科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二戰德國在“基輔會戰”俘虜蘇軍66萬,為何被後世批為錯誤戰略

上圖_ 基輔會戰 中的德軍


這個時候德軍內部也有兩種聲音。

第一是以古德里安為代表的將領認為要直取莫斯科,理由如下:莫斯科是蘇聯的交通樞紐和政治中心,拿下莫斯科基本上消滅蘇聯就成為定局,所以應該拿下莫斯科,基輔的敵軍並不重要。

第二種就是希特勒本人了,希特勒認為不拿下基輔,烏克蘭就無法收入囊中,那麼到時候就更難以攻擊蘇聯的產油區了,正所謂:“我的將軍們對軍事經濟學一無所知。”

在希特勒的決心下,德軍發動了對於蘇軍的合圍。當時蘇軍是龜縮在基輔周圍區域防守,為的是保護第聶伯河不被突破,一旦第聶伯河防線被突破,烏克蘭就徹底完了,蘇聯糧倉就會丟失,到時候吃飯都成問題。

二戰德國在“基輔會戰”俘虜蘇軍66萬,為何被後世批為錯誤戰略

上圖_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著名軍事家


這個時候蘇聯內部也徹底亂套,當時也出現了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以朱可夫為代表的意見,核心就是一個字:“撤”。朱可夫認為必須把所有部隊儘快撤到第聶伯河的東岸,放棄基輔。

第二種意見就是斯大林的意見:“不能撤”。斯大林的理由比朱可夫聽起來更加充分,首先,基輔是烏克蘭的核心,放棄基輔烏克蘭就沒了,其次,之前的烏曼戰役之中蘇軍在布瓊尼將軍的指揮之下選擇撤退,結果被德國人俘虜10.3萬人,損失極度慘重。斯大林認為這種“逃跑主義”會導致蘇軍遭受空前的損失。

但是,斯大林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不逃跑損失比逃跑更大。在希特勒的直接指揮之下,德軍攻入了蘇軍的基輔核心區,將蘇軍的70餘萬人馬分割為6塊,蘇聯瞬間聯繫被割斷,由於東邊的退路遭到了古德里安裝甲集群的封堵,所以蘇軍向西是德軍的層層逼近,東邊是銅牆鐵壁,南北兩翼一個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天羅地網,一個是南方集團軍群的壓縮控制,無奈之下蘇軍歷經血戰大部分被俘,整個西南方面軍幾乎被全殲。

二戰德國在“基輔會戰”俘虜蘇軍66萬,為何被後世批為錯誤戰略

上圖_ 基輔防禦戰役


  • 勝的不夠徹底,敗的過於慘烈

對於此戰,歷來眾說紛紜。雖然德國取得了空前大勝,但是對於德軍來說,卻推遲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時間就是德國最大的敵人。畢竟蘇聯的嚴寒從卡爾十二世到拿破崙都十分畏懼,即便德軍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由於過冬的準備不足,到了莫斯科會戰的節骨眼上很多德軍乾脆就沒有冬衣,結果導致最終颱風行動失敗,莫斯科沒能拿下。

可以說就此喪失了擊敗蘇聯的理論上的機會。

所以不少人評價基輔會戰是個錯誤,英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富勒(機械化理論的創始人)認為:基輔會戰是德軍東線最大的錯誤。還有古德里安也認為,基輔會戰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

二戰德國在“基輔會戰”俘虜蘇軍66萬,為何被後世批為錯誤戰略

上圖_ 基輔會戰 的蘇軍坦克


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要是不打基輔會戰,即便拿下莫斯科真的能贏嗎?

其實這個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首先第一點,當時如果不打基輔會戰,南線的70萬蘇軍對於德國的側翼來說是巨大的威脅。進攻莫斯科的主力也就是中央集團軍群就無法集中全部力量來對莫斯科發動總攻。

其二,就算拿下了莫斯科,蘇聯也會繼續抵抗。蘇聯有烏拉爾工業區的大後方,有遠東軍區的後備力量,足夠與德國進行長期周旋,而且如果莫斯科丟失,鐵路樞紐崩潰,蘇聯也是非常不願意見到的局面,必然拼死抵抗,事實證明在莫斯科保衛戰之中,蘇軍確實發揮了全部的力量,男女老幼一起上陣防禦,對於德國的抵抗非常堅決。

二戰德國在“基輔會戰”俘虜蘇軍66萬,為何被後世批為錯誤戰略

上圖_ 基輔會戰 被俘的蘇軍


其三,德國的人力和物力還有對於蘇聯的錯誤估計才是失敗的直接原因。

蘇軍在戰爭初期雖然損兵折將數百萬,但是其軍隊的整合速度非常快,蘇軍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在莫斯科集中了125萬軍隊,而在這之前莫斯科的軍隊估計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一。蘇軍在1941年10月底只剩下225萬人,但是經過一個冬天之後就已經迅速的恢復到400萬以上,蘇聯龐大的人口給了它巨大的戰爭潛力。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動員了3060萬人,佔據總人口的16%,幾乎是全民皆兵,這是德國永遠不可能做到的。

希特勒的失敗,從來不是一場戰役就能扭轉的,這一點不明白,那就永遠不可能明白為何法西斯會輸。

文:三清妙音

參考資料:

【1】Roberts, Cynthia A. "Planning for War: The Red Army and the Catastrophe

of 1941”

【2】Rotundo, Louis. "The Creation of Soviet Reserves and the 1941 Campaign,"

【3】王勇《基輔會戰:蘇軍一次損兵70萬》

【4】田金星《論二戰時期法軍敗降與蘇軍初期失利的原因》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