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比”

“比”是較量高低、上下、長短、遠近、好壞等。對於“比”,人們並不陌生。有比較,才能有鑑別。就我們農商銀行而言,“比”是促使職工昂揚向上,進而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日常生活工作中,每時每刻無不滲透著“比”,都是通過“優”與“劣”、“高”與“低”、“好”與“壞”的比較,進而吐故納新而發展的。

“比”是一種思想境界。鄧小平與洋人“比”,設計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結合國情,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夢”等。省聯社與國內先進行社“比”,推出了“六項機制”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西平農商銀行內部系列的“比”,技術比武挖掘出工匠人才;勞動競賽湧現出先進標杆;演講比賽激發出文化精神之魂。可以說,“比”是一個企業乃至國家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比”是一種心理狀態。“比”可使人有明確的追求和奮鬥目標。然而,一種低級趣味,不健康向上的“比”,勢必危害企業的發展。如果一個單位,上下缺乏健康向上的“比”的風氣,會導致員工精神不振,企業停止不前,甚至後退;人與人缺少健康向上的“比”,當天和尚撞天鍾,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那麼這個人不會有所作為,起碼不會為企業做出大貢獻。所以,要正確把握“比”的導向,抑中有揚、破中有立。

“比”是一種行為方式。

我們的工作,經常以“比”的方式回顧與展望。通過與單位“比”、與別人“比”,知道不如人的弱項、原因,知恥而後勇,繼而迸發出不認弱、不服人、不認輸,敢與強爭、敢與快賽、敢與勇的拼地“比”勁兒。才能明白和誰“比”、怎樣“比”、“比”什麼,既便是條件不夠,也會借船下海,資源不足也會借雞生蛋,最終實現目標和願景。

“比”是一種精神動力。人生貴在精氣神,只要精神不垮,辦法總比困難多。雖然前行的路上有很多風雨,但只要有勇於把自己投入到鑄就輝煌的驚心動魄之中,就一定能把命運發來的險球給它扣回去。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機遇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要想把省聯社提出來的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落到實處,就要看誰對精神吃得透、把得準,就要比一比誰的增長點高、綜合抓手多、整體合力足、攻堅戰力強。從而“比出短板、比出危機感、比出責任心、比出爭擔當,高質量發展自然水到渠成,這不正是我們企業目前所需要的一種“比”的精神嚮往嗎?

願廣大員工在省聯社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牢固樹立這種“比”的作風,“比”的勁頭,讓“比”的風氣時時刻刻滲透到工作的各個層面上,營造出“比”的濃厚氛圍,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篤行,為中原更加出彩譜寫出絢麗新篇章。

(郭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