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培訓VS傳統培訓,外科手術操作表現高出130%!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行了一項隨機研究,20名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人。其中一組將使用Osso VR軟件(VR外科手術訓練平臺)進行一項脛骨骨折髓內釘外科手術培訓,而另一組將通過傳統外科手術培訓方案進行教學。

  培訓過程中,他們的表現都會被拍攝下來,並由一名外科醫生針對手術時間、器械操作、器械知識、手術流程等各項指標,為參與評估的學生進行五種熟練度的打分。

  研究發現,VR組在所有類別的手術操作中都表現得更為優異,與傳統教學組相比,總體分數上高出130%;在步驟完成度與完成速度的測試上,分別高出了38%和20%。

  此前,VRPinea報道過不少VR技術在醫療行業應用的案例,例如《減壓、抗癌、手術培訓,AR/VR+醫療帶給我們的驚喜還有很多》,不管是VR醫療設備,還是VR/AR醫療培訓平臺,VR/AR技術究竟為醫療行業帶來了哪些顛覆和改變?

VR培訓VS傳統培訓,外科手術操作表現高出130%!

  外科手術及培訓中,近乎真實的觀察

  對於外科醫生來說,手術中更多的可視性是十分珍貴的。可能在過去幾年,外科開放式的手術還需要大的切口,而現在,這種“開放手術“已漸漸轉向侵入性較小的微創手術。但由此,外科醫生需要更快速的實時成像和精確的導航系統來"監視"患者的內部情況。

  而像SentiAR這樣的平臺,配合AR頭顯,手術人員可以在醫療過程中查看、測量、操縱病人患處的實時全息圖像。一些VR外科手術培訓應用,現在亦能做到對精細的人體進行建模,用100%比例的3D模型顯示器官來幫助醫療人員進行手術和培訓。

  

VR培訓VS傳統培訓,外科手術操作表現高出130%!

  VR/AR技術帶來的可視化方案,在多醫生會診的複雜病情下,同樣顯得尤為重要。

  昂貴的醫療設備,解剖標本的不足

  解剖學一直是醫學院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一直受解剖標本的制約。學生在做人類遺體或是動物屍體解剖時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每5-6名學生使用一具標本,但由於昂貴的設備、標本資源的稀缺,現實往往是幾十位學生共用一具。就算使用高仿真人體模型,SynDaver公司發明製作的一組人體模型(仿真屍體)的售價也高達7萬美元,甚至比真實標本的價格還要高出數倍。

  SynDaver公司發明的高仿真人體模型

  現在利用VR/AR技術,就可以對多種解剖樣本進行3D建模,全方位立體式的展現人體結構,連血管都一目瞭然。學生甚至可以把器官“拿到”自己面前近距離觀察,並可以無限次使用。

  VR+AI,讓外科重症手術更有把握

  “切那兒?怎麼切?”是許多外科重症手術醫生所面臨的難題。術前的B超、CT、核磁共振等檢測也只能體現出病灶的大小、狀態。許多情況下,醫生在下刀之後,才發現真實情況比檢測報告體現的更為嚴重,這就意味著此時外科醫生只能依靠經驗來進行病變細胞組織切除,這種“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重症手術的風險。

  那麼,VR技術加上人工智能可以為這一領域解決什麼問題呢?試想一下,讓基於深度學習原理的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成千上萬份病理診斷,並集合成“案例庫”一類的智能系統,這樣外科醫生在進行癌症手術練習時,就能多次隨機抽取案例。以往需要經歷上千臺真實手術才能累積的經驗,現在依靠VR+AI,就能提前經歷和練習。它們是可以反覆的,是無真實事故風險的,由此讓外科醫生在做重症手術時更有把握。

  VR治療精神疾病大有所為

  傳統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案大多數為心理治療配合藥物,醫生通過勸解、疏導、鼓勵、安慰等等來疏洩病人超負荷的心理壓力,本質上還是通過與人交流來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但是許多精神障礙患者大部分時間是獨處的,他們會避開公共場所,避免與人接觸。所以,VR技術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上就體現出了它的絕對優勢。虛擬現實練習可以減少社交互動產生的焦慮感,置身虛擬環境,能改善心理治療環節中的不確定性。例如以前在治療社交焦慮障礙時,需要患者自行想象很多場景,這是一種主觀的方法,不確定性很大,治療效果因人而異。但如果藉助VR頭顯,患者則能方便地進入醫生設定的虛擬場景,在沉浸感中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

  在今年年初,就有多家VR/AR醫療培訓方案公司獲得了融資,研究機構RnR Market Research發佈的一份《虛擬現實醫療服務市場研究報告》稱全球VR醫療服務市場的複合增長率將達19.37%。

  而斯坦福VR醫療研究院主任瓦爾特·格林利夫則預測,遊戲和影視將驅動VR技術的發展,但醫療將會是VR最大的市場。市場驅動下,VR在醫療領域的落地速度也許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