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有你陪著我的時候,我從沒孤單過。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vx搜索:今夜景闌


01.

這幾天,一部中國風動畫短片從美國火到了中國。

女主人忙了一早上,做了包子給家人當早餐。

丈夫吃完包子,去上班了,剩下她一個人在家。

突然,她嘴裡的包子變成了一個小寶寶。

她很喜歡這個包寶寶,像養自己的孩子那樣,為他量身高、給他洗澡。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帶他去菜市場買菜、給他買愛吃的麵包。

帶他一起去戶外活動。

在包媽媽的照顧下,包寶寶一天天長大了。

他有了自己的朋友,不再粘著媽媽。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但媽媽怕他受到傷害,不讓包寶寶離開自己。

包寶寶不高興了。

媽媽拿他最愛吃的麵包討好他,包寶寶也不願意理她。

他關上自己房間的門,不讓媽媽進自己的房間。

在媽媽推門而入的時候,表情瞬間變得冷漠。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媽媽燒了一桌子豐盛的菜,想用食物的香味引誘包寶寶出來。

但包寶寶卻跑出去和朋友玩了,留下母親一個人賭氣地吃完了所有的飯菜。

晚上,包寶寶回來了,還帶回來了他的女朋友。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當包媽媽悄悄地打量包寶寶的女朋友時,包寶寶已經收拾好了行李。

他要離開這個家。

包媽媽想攔住包寶寶,但包寶寶還是執意要走。

失望和憤怒之下,包媽媽一把將他塞進嘴裡,吃掉了他。

包媽媽蹲在地上哇哇大哭。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良久,媽媽從噩夢中驚醒,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夢。

這時,她真正的兒子回來了。

他們一起吃著最愛的麵包,母子間的隔閡慢慢消除了。

最終,包媽媽一家人包容而又和諧地相聚在一起,有了一個溫情的結局。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這是一個關於家庭與愛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放手的故事。

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憑藉這部全程沒有一句臺詞的短片,一舉拿下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可喜可賀之餘,很多網友也表示被這部短片的過於真實而扎心了。

放手,是中國式親子關係裡最難的一課。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種愛的分離,

對孩子來說,是破繭成蝶後的解脫。

對父母來說,是不得不做的割捨。

一個孩子從嗷嗷待哺,到獨自成營。

父母一食一飯地把孩子養大。

誰又不是對孩子愛的深沉呢?

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有了自主選擇的慾望,有了自己的圈子。

家長越捨不得放手,親子關係就只會越疏離。

對孩子學會放手,是每個家長必須修煉的一門內功。

修煉的好,父慈子孝。

修煉的不好,雞飛狗跳。

02.


說到放手,朱雨辰媽媽應該是“放手界”的最佳反例了。

朱雨辰今年40歲了。

但她不準兒子獨立。

在節目中,朱雨辰自己給朋友做了飯。

當所有嘉賓都為朱雨辰的廚藝點贊時,唯獨他媽媽臉色很難看。

她認為兒子不應該學會做飯。

因為,她會”用生命對待兒子“一輩子。

每天凌晨4點起來熬梨湯這事,她堅持了十年,不管朱雨辰是喜歡還是拒絕。

朱雨辰想逃離她,一個人跑到北京拍戲。

但他前腳剛到,媽媽後腳就帶著鍋碗瓢盆追過來了。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所謂,自由戀愛,在這位媽媽這也是不存在的。

她給朱雨辰女朋友定的唯一標準是:自己喜歡。

至於兒子自己喜不喜歡,不是很重要。

反正朱雨辰的每段感情她都會干預。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放手,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有多難?

朱媽媽式的“奉獻”精神,與其說是關愛,不如說是控制了。

好脾氣如朱雨辰,也會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對媽媽發出”你是不是想搞死我“的怒吼。

03.


小的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的飲食,過濾我們的朋友圈,是關愛。

當我們有了獨立慾望之後,父母那隻不肯放開的手,就會像一把封喉鎖,緊緊扼住我們的喉嚨,令人難以喘息。

魯迅說,不再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強扭的親密關係也是如此。

還記得那個寫下萬字長文,控訴父母“過度控制”的留美碩士嗎?

王猛在自白書裡數次提到父母不顧及自己的意願,”肆意操控“他的生活:

中學時,父母以“為你好”之名,把他留在身邊一所很差的學校裡。

上了北大和留美后,又找熟人看著他,用愛和保護之名,行控制之實。

他說,父母長久以來的過度控制,導致自己性格內向、敏感又不善交際,生活和工作都深受其影響。

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儘管如此,從前種種造成的心理疾病,始終還是難以自愈。

也許,不是每個父母都像王猛的父母這般奇葩。

但我們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過被父母“控制”的經歷。

與父母不親近,也是大部分人的現實寫照。

然而,大部分親子關係中的裂縫都始於“被控制”的反叛期。

在和父母這場“逃離與控制”的拉鋸戰中,很多裂了的關係就再也沒能修復。

漸漸地,很多人對原生家庭的愛就只剩下一點責任和義務。

04.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到: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但其實,父母作為那個目送孩子漸行漸遠的人,

在割捨這段親密關係時,要承受的總是比離開的人要多些。

一段“由親至疏”的親子關係裡,父母和子女本就站在矛盾的兩端。

想逃離的孩子,一隻腳已經踏出門外。

想挽留的父母,還沒做好思想準備。

就比如我:

年輕的時候,我恨不得把逃離寫在臉上。

面對父母的干涉,要麼甩門而去,要麼避而不見。

直到如今,我自己做了媽媽,才對父母的“不捨之情”多了一些理解。

也儘可能地用溫和一點的方式去反抗她們。

所以,也希望大家在這段不怎麼公平的親密關係轉變裡,對父母多做一些思維引導,別一味地單方面宣佈脫離。

就如此刻。

我的孩子把我當做她最好的朋友,她像個八爪魚一樣粘在我身上,恨不得每分每秒都不要分開。

然而,我知道有一天,她會甩開我的手,去牽起另外一個人的手,和他建立比我更親的親密關係。

我現在只是想想,都覺得有點妒忌。

放手,是給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也是父母一生的一場修行。

只希望我的修為,能趕得上她的成長速度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