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產業“下山”“水土不服”咋個辦?

近日,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川牛羊(畜禽飼草)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我省將調整優化牛羊(畜禽飼草)生產佈局,犛牛產業位列其中。

來自高海拔的犛牛在平原咋個生活?

快來康康川農妹來自前線的報道

犛牛產業“下山”“水土不服”咋個辦?

受訪者供圖。

10月9日,在都江堰市天馬鎮一犛牛養殖場,9月底剛從紅原縣搬到這裡的178頭犛牛正在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這是今年全省第一批從高原轉移至平原養殖的犛牛,等到明年四月,這一批犛牛就可以出欄。”養殖戶譚雄說。

近年來,為助力全省牛肉供給,成都平原多地正逐步推廣高原犛牛低海拔平原育肥這一創新養殖模式。川農妹瞭解到,目前在都江堰市、廣漢市、德陽市、綿陽市等多地都建立了犛牛養殖場,預計今年成都平原犛牛養殖規模在幾千頭。

四川是全國肉牛生產大省

牛存欄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位

主要集中在甘孜阿壩牧區、大小涼山區及秦巴山區

犛牛產業“下山”“水土不服”咋個辦?

而大部分養殖區存在季節性有畜無草、有畜缺草的情況,肉牛飼草料週年供應短板成為我省肉牛產業效益較低的重要因素,2018年我省肉牛出欄排全國第六、肉產量排全國第九。

犛牛產業“下山”“水土不服”咋個辦?

川農妹瞭解到,高原犛牛低海拔農區異地育肥養殖模式是緩解牧區犛牛養殖效益低和農區牛源缺乏的重要方式。

那麼,

犛牛在低海拔農區養殖的難點是什麼

如何破解?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之盛介紹道:

難點一:犛牛怕熱

低海拔地區溫度較高,特別是夏季,溫熱潮溼,不適宜犛牛生長。

破題

冬季飼養是最佳時期。同時,在圈舍的建設方面,要高大通風。

以現階段的生產水平,養殖戶適合選擇3歲左右公犛牛在每年十月份轉移至農區縣,經過3-6個月的短期育肥,可進行出欄,半農半牧區可進行全年舍飼育肥,實現舍飼錯峰出欄。

難點二:育肥難題

在低海拔農區養殖,犛牛存在訓飼難,增重難的情況。

破題

王之盛表示,可採用訓飼或與已習慣採食飼料的牛混養使放牧犛牛習慣吃飼草料,其次可通過科學配製低成本日糧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在低海拔農區養殖犛牛,提高養殖戶收入的同時,還能解決高原冬季缺草的難題。王之盛說,在位於四川農業大學雅安校區的試驗場內,通過科學配製低成本日糧,加強飼養管理,經過七八年的養殖試驗,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在適宜的物候條件下,低海拔地區發展犛牛養殖產業完全可行。

專家給川農妹算了一筆賬,“一頭400斤左右的架子牛,如果經過半年的育肥,會長200-300斤,養殖毛利有2000-3000元,如果算上價格的上漲,毛利還會增加500元左右。”

犛牛產業“下山”“水土不服”咋個辦?
犛牛產業“下山”“水土不服”咋個辦?犛牛產業“下山”“水土不服”咋個辦?

文:闞瑩瑩 梅林

編輯:聶姚

校對:朱夢蝶

審核:左杉

“三農”領域專業黨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