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我非常理解現在屏幕前各位的心情。或許在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朋友當中,也有不少盲盒愛好者,在平時會購買不少盲盒產品,享受三次元抽卡爆六星帶來的快樂,如果好巧不巧某位朋友還是個強迫症患者……那麼我非常敬佩您在集齊一組盲盒上所花費的心血和財富(主要是財富)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所以當今年的耳機都開始一言不合就玩穩定木盲盒的時候,相信這部分朋友們應該要裂開了,畢竟耳機的盲盒並沒有“集全”或者“有限”這一說,理論上的集齊完全取決於廠家的工藝水平和產量規模,簡而言之就是,可能下一條永遠是最好看的,而且肯定不可能集齊。這甚至會影響對盲盒毫無興趣只是想安安靜靜用耳機的燒友:憑什麼花同樣的錢你的就比我好看?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好在現代工業有一套完整的品控體系,因此那些實在不好看的個體都在出廠前被一一排除,個體差異也相對更小。就我拿到的這條3DT來說,其工藝水準穩定可靠、沒有明顯瑕疵,穩定木紋路沒有破碎或者不協調的地方。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只是現在的黃綠配色確實不在我個人的審美點上,不如官圖中的青綠色。不過據說很快會更著重把青綠色的個體挑選出廠,因此不妨期待一下接下來3DT的顏色會有更接近官圖的表現。畢竟得先保證審美的基本盤,個性才能成為錦上添花。


佩戴是另一個讓我有點分裂的問題:一方面,3DT的腔體本身設計還是挺舒服的,沒有壓迫耳屏、耳輪等神經比較敏感的地方;但這個原裝塞套的設計就比較一言難盡了,請確保你使用了完全適合你耳道的塞套,否則只要塞套比耳道稍大一點點就能自己從耳道里彈出來——真的是彈,而且是Q彈;最讓我受不了的就是耳掛的鐵絲,熱縮管工藝都進步到這地步了咱就別用這種容易疲勞折斷了的東西了啊喂!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而在配件方面,其它配件都比較平平無奇,一條0.78耳機線(暫不清楚材質)和一堆耳套,但收納包我個人認為幾乎是2000檔價位的絕殺——一個Dignis專門定製的ARCA耳機包。我上一次見到UM的定製版ARCA還是在Mentor V3+和Mason V3+上,設計上和3DT這個有明顯區別。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不過作為一款不到2000的耳機,不僅標配大廠聯名配件,甚至設計還有點定製逼死原版的意思,即便我之前說過我對ARCA的部分設計不太喜歡,但UM在這價位就標配ARCA可以說是良心拉滿了。


於是現在又到了問那個關鍵問題的時候:聲音好不好,打幾分?


當然好,而且是有特點的那種好。先說它和其它“好耳機”所擁有的共同之處,解析力作為兩千檔的耳機來說恰如其分,對於流行爵士裡的小場面演繹到位,再往大的交響樂那就真是強人所難了。人聲位置合適,橫向聲場較為規整,能量感雖然稍微傾向低頻,不過絕不淤積,收放速度偏慢但遠不到拖沓,而且質感清晰下潛深度良好。加之中高頻結像較為凝聚,整體的響應能力並不差。因此我依然認為3DT的聲音是屬於比較“現代”和幹練的類型。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但3DT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在摸透了入門流行器材舒適且“正確”調音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其高端產品才有的特性。最近如果有關注UM產品線的朋友們肯定對他們家MEST這款產品並不陌生,在其骨傳導單元與耳廓接觸良好的情況下,MEST有著中性溫和且凝聚的聲音,而3DT恰巧繼承了MEST中高頻的凝聚特性,使得3DT有著同價位產品中良好的中高頻透明度。當然,MEST依然擁有著全面領先的素質,畢竟從價格上就不是一個量級了,如果你的耳朵能貼合好骨傳導單元的話。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這也給3DT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相對凝聚的中高頻如何與較為寬鬆的低頻做好銜接。別忘了3DT是三動圈結構的耳機,銜接問題多少還是會存在於產品的研發過程中。實際上需要坦白的是,3DT的銜接的確還算不上完美,在結像本身的銜接上有一定的割裂感,這也是除了素質之外另一個時刻提醒著我“這耳機價格沒過2k”的因素了。


不過3DT並沒有因為這些割裂感變得不耐聽,或者說這些方面的問題讓3DT給想辦法找補回來了一些,在聽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3DT的低頻部分泛音量感和高頻部分並不完全一致,低頻的泛音要相對偏少一些,高頻則相對更多。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並且3DT的泛音為了匹配各部分的音色而做了調整,低頻部分的泛音更潤,而高頻部分泛音雖然更多些但更纖細、延伸感也更強,合起來剛好是一個比較規整的聲場。你可以說這種辦法比較雞賊,但就最終效果來說,這並不影響整體規模的呈現,而對於一款2000元不到的耳機,3DT的處理已經足夠優秀。


當然如果你願意大概煲兩天機(妖獸辣我居然開始推薦別人煲機了)讓高頻的結像稍微鬆一鬆,可以在優化結像寬鬆度的同時儘可能小地影響中高頻的原本音色。不過最好的辦法依然是搭配“暖而不糊”型的前端,比如凱音N3 Pro之類,可以在保留3DT信息量的同時顯著改善耐聽度。換線是另一個“可以試試但不算推薦”的方法,畢竟耳機本身都只有2000,按照正常的塞線價格配比能別買到降級線就不錯了……


不到2千的耳機怎麼就和自家將近9千的耳機有相似之處了?


所以,3DT在擁有2000價位耳機中優秀素質的同時,保留了UM在高端耳機上的一些特性,這些特性使得3DT在同價位產品中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而在調音理解上總體中性寬鬆、局部抓耳(指高頻透明度)的音色,顯然能獲得不少低價位用戶的喜愛,也依然保持了正確的聲音走向。


就是這個收納包能不能單獨開賣啊,也能賣好幾百塊錢呢,這麼好的配件就別和錢過不去了啊(滑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