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美國現在的“憤怒”很沒道理

【俠客島按】

前段時間,聯合國迎來75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多國領導人發表了講話。毫無疑問,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體系依然是世界多邊主義外交的重要舞臺。

近年來,個別西方國家鼓吹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嚴重挑戰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本應讓世界更加團結一致應對病毒挑戰,但事實是有的國家甩鍋、拆臺,讓全球抗疫舉步維艱。

怎麼理解“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性問題?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展開了一番對談。

image.png

鄭永年(圖源:網絡)

1、俠客島:國際組織是近代產物。在聯合國成立之前還有“國際聯盟”(下稱“國聯”)。對比一戰後成立的國聯,您如何評價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

鄭永年:成立國聯的初衷是好的,當時國際糾紛太多了。從歷史看,近代意義上的“國家”是從歐洲產生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主權國家間的戰爭。在國際政治中,主權政府是最高政治實體,不存在高於主權國家之上的權威。為了協調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糾紛,達到遏制戰爭、實現和平的目的,國際聯盟、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應運而生。

為什麼國聯沒有運作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當時國聯內部沒有民主公平。大國(戰勝國)往往起主導作用,小國則是依附大國“搭便車”。國聯解決不了初衷和實效之間的矛盾,最終成了帝國主義的工具。加上國聯內部列強間的矛盾,註定了它的消亡不可避免。

二戰後聯合國取代國聯,相對而言,聯合國是一個開放型組織。國聯主要成員是西方列強,聯合國的包容性更好一些,包括二戰後獨立的國家也不斷被吸納進來,目前已有200多個成員國。雖然聯合國內部還是有大國起主導作用的重要機制(比如安理會等),一定程度上也在公正性原則和國際現實間有所妥協,但聯合國機制上的民主性、公平性相對較好。

image.png

聯合國總部大樓(圖源:網絡)

2、俠客島:此前美國退出了一些聯合國下屬機構,比如教科文組織、人權理事會等。一位曾在教科文組織長期工作的島友告訴我們,美國經常對該機構表達不滿,覺得自己雖是第一大國,但話語權不夠,機構中的一些小國聯合起來,美國也左右不了。您怎麼看?

鄭永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在聯合國體系內扮演著主導角色。衡量大國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這個國家能提供多少國際公共產品。

但大國本身的地位不是固定的,國家間均衡狀態也是動態調整的,這跟各國國力消長有關。比如在聯合國早期,歐洲國家扮演了重要角色;後來,戰後經濟迅速增長的日本,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都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共產品。不同國家角色的相對變化能否及時體現在聯合國體系內?這就涉及所謂“聯合國體系改革”的問題。

作為主導者的美國,對這種變化滿意嗎?我們看到,美國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能力在下降,包括拖欠聯合國會費,不願意在一些重大國際事務上出力(氣候變化、控制疫情等),但美國作為主導者,並不願意放棄自身的位置。理論上,美國承擔著聯合國體系內最大的責任,但其現有能力與此已不相匹配。

image.png

2018年6月,美國官員宣佈,美國將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圖源:新華社

3、俠客島:所以有些人擔心,美國對現有聯合國體系的不滿,會使其不斷架空該體系,甚至另建一個國際組織。

鄭永年:重起爐灶的代價很大。雖然美國對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不滿意,但大部分西方國家不這樣看。

應該說,聯合國是很成功的,儘管內部有很多爭執。75年來,地區性、零星的戰爭沒有斷過,但是大的戰爭沒有發生過。聯合國在世界各地維持和平、協調各方。包括維和部隊、世界銀行、WTO、世衛組織等,都是聯合國體系的一部分,起到了很大作用。

現在世界的共識是聯合國應該存在,也應該改革,但不是推翻現有聯合國體系。

問題是,美國內部民粹主義、超級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深刻影響了國際體系。美國不僅在聯合國體系內退群,就連美國自己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雙邊或多邊同盟關係都要伸手破壞。美國若真的放棄現有國際體系另起爐灶,還能保持領導地位嗎?

美國在二戰後成為國際社會的“天然領袖”,是因為當時歐洲列強打得不可開交,元氣大傷。二戰後,美國是被“邀請”來做世界領袖的。想象一下,如果今天的美國要架空現有體系,還會有其他國家邀請美國當世界領袖嗎?法國都說要組建“歐洲軍”了,只要美國稍微理性一點,就會對此有比較客觀的認識。

美國現在很“憤怒”,認為國際體系的問題是中美之爭,比如在疫情中把世衛組織說成被中國“綁架”“收買”,這很沒道理。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裡的地位,取決於該國作出多少貢獻、提供多少國際公共產品。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提供的產品多了,在體系內的地位自然會上升。

此外,美國還覺得自己不該跟“小國”一樣只有一票,應該有更大話語權。這是國際體系實際運作和國家實力原則的矛盾,有點類似於西方國家選舉中,窮人和富人都只能投一票。但如果聯合國體系變成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這個體系就回到國聯的老路上去了。

image.png

2020年7月,世衛組織在日內瓦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全球疫情。圖源:歐新社

4、俠客島:當今世界確實存在很多重大的、沒法靠一國完全解決的國際問題。比如氣候、貧困、生物多樣性、性別平等,等等。現在民粹主義氾濫,很多國家覺得“外部與我無關”、本國利益最大,但實際上如果不合作解決問題,很多國際問題會通過“負外部性”蔓延到本國。

鄭永年:是的,單個國家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叫國際問題了。相比氣候、飢餓等,中美爭議的問題是“小問題”。

以前美國可以提供足夠的國際公共產品,或者出錢讓盟友提供。隨著美國國內問題的積累,加之以前管得太多,其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力不從心。因此,本屆美國政府希望戰略回撤,減少對國際事務的捲入;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夠的公共產品,其他國家就要補上這個空缺,否則國際體系就解體了。

從美國自身的利益出發,這種調整是必要的。但是把國際問題簡單化成不斷退群、搞單邊主義,是完全錯誤的。病毒傳染難道跟美國無關嗎?金融危機不會傳導嗎?氣候變化、環境汙染不會影響到美國嗎?

歸根結底,還是美國對國際體系的理解有問題。按照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克的說法,每個國家都是聯合國的“利益攸關方”,各自提供公共產品,提供多少是動態變化的。但美國現在的理解是,這些國際空間都是我的,不是中國的,你提供公共產品多了,就佔了我的國際空間。這相當於把國際空間看成私人財物,是帝國主義的邏輯。

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美國就會把“一帶一路”、亞投行理解歪了。中國說這些只是補充,沒有說要取代原有體系,也沒說要取代美國的地位。在中國看來,你不做的,我做一點補充,且這種補充也是開放的,所有國家都可以參與,這本來就是多邊主義的。這就是視角不同。

image.png

矗立在聯合國總部花園內的“打結的手槍”(圖源:網絡)

5、俠客島: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後疫情時代”的國際體系。疫情已經讓大家看到了“不合作”對國際體系的衝擊,那未來怎麼辦?

鄭永年:疫情的教訓是很明顯的。實際上這次世衛組織發揮了很大作用。美國說要跟世衛組織撇清關係,但美國疾控中心實際上一直跟世衛組織保持著信息互通。75年過去,一個很清楚的事實是,大家還是需要國際組織,人類社會沒法退回到此前相互孤立的狀態。歷史上,國際體系的重建往往以戰爭為先導,但戰爭的代價太大了。

《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蒂就呼籲,各國政府要聯合起來解決問題。哪怕是看上去很個人化的議題,也需要國際合作。比如一個國家的財富分配,可以通過稅務合作、共同打擊逃稅漏稅來間接解決;國際刑警組織則可共同打擊犯罪。

有人說“先辦好自己的事”,不要太操心國際問題,這種理念是狹隘、自私的。好比一個家庭內部,如果每個人都很自私,家庭怎麼維持?一個國家以自己為主沒問題,但也要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毛澤東當年就說,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不矛盾。

美國特別強調local(本地化),比如希望通過貿易戰達到貿易平衡。但如果光看本地、不看國際,美貿易逆差實際上在增加。美國今年7月的貿易逆差又達到12年來的最高點。這就說明,光靠本地化視角解決不了國際問題。

這不是說國家內部的視角不重要。經濟全球化創造了巨大財富,但一些國家沒能力做好重新分配。小國不加入經濟全球化就窮,一加入可能富,也可能完蛋。所以,一定要達成地方利益和國際利益的均衡。

現在確實是關鍵時刻,如果各國不能達成共識,真的很糟糕。中國現在是國際體系和多邊主義最堅定的維護者。美國當然希望中國幫著提供更多的產品,幫著美國“減負”。但如果什麼是公共產品由美國定義,怎麼提供也由美國決定,這就沒門兒,中國有自己的定義和方式。歐洲國家現在也是這個態度。

我覺得,美國應該放寬心態,允許各國以自己的方式提供國際公共產品,不要總是指手畫腳的,不然別國肯定不樂意。

採寫/公子無忌編輯/點蒼、九段

來源:俠客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