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經典幸得流傳,如果沒有這兩位“王”,中醫不會如此輝煌

醫學經典幸得流傳,如果沒有這兩位“王”,中醫不會如此輝煌

中醫講“人有九質”,一個人體質的好壞決定了他的健康狀況。四代中醫世家傳人——效哥,從醫二十餘載,從諸多的臨床案例中驗證了“體質調理”和“體質重建”對一個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始終致力於體質調理的研究,力求幫助更多的人通過“體質重建”實現不生病、少生病。

醫學經典幸得流傳,如果沒有這兩位“王”,中醫不會如此輝煌


今天給大家放上效哥和朋友的對話,來說說,中醫走到現在,功不可沒的大功臣!

羅二佑:效哥你好!你覺得,中醫能走到今天,功勞最大的是誰?

效哥:那還用說啊,肯定是靠姓王的,如果沒有姓王的,四大經典著作中的一半,都流傳不下來,中醫歷史一定要改寫!

羅二佑:哦?

效哥:二佑哥,我們先說第一個姓王的牛人中醫!他就是王叔和!

沒有王叔和,就沒有傷寒雜病論!

王叔和也許沒有張仲景的學識,也沒有張仲景偉大。但,今天的後世子孫,能看到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全部依靠的是王叔和先生。


如果沒有王叔和先生,那麼,張仲景就變成了華佗先生一樣的“傳說、傳奇”。這樣好,那樣神奇,卻沒有傳下一部能代表自己、並且供人學習的著作。


所以,各位中醫,看著桌子上擺放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時,你們欠王叔和先生一句“感恩”!

醫學經典幸得流傳,如果沒有這兩位“王”,中醫不會如此輝煌

他是《傷寒雜病論》能夠成功流傳於世的第一功臣,沒有之一!!!有人認為,王叔和先生僅僅保留了《傷寒論》,而沒有《金匱要略》,這是不對的。因為王叔和一共保留了《傷寒論》十卷,《張仲景病方》十五卷,後世所殘存的王洙發掘的《金匱玉函經》,其實經過餘嘉錫、錢超塵等力證,就是王叔和所保留的《張仲景病方》十五卷。

羅二佑:奧,原來如此,這個功勞真的對於中醫歷史很重要,如果沒有保留下,並且毫無私心的把《傷寒雜病論》公諸於世,後世就再也沒有“傷寒派”了,這個功勞的確是最大的!

效哥:所以,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沒有王叔和,就沒有傷寒雜病論”!而,沒有了傷寒雜病論,中醫的歷史就一定會被改寫!就連偉大的藥王爺孫思邈,一輩子都沒讀過全本的《傷寒論》,僅僅讀過部分殘存本的傷寒論,孫思邈曾感嘆過,“江南諸師秘仲景藥方不傳”!一聲嘆息,多少心酸!

羅二佑:之前,我只是知道王叔和是中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的作者,所以,江湖上常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要想臨症多,熟讀王叔和”。看來,我太小看王叔和了,恕罪!

效哥:二佑哥,這也不怪你,你只不過是個不入流的業餘大舌頭歌手。其實,即使是當代在中醫,知道王叔和這個偉大功績的也沒有幾個!單說《脈經》,就足夠偉大了,第一個確立24脈的就是王叔和,而且,中國現存的漢代以前的脈法,全部依賴於王叔和的整理!

羅二佑:佩服!

效哥:好的,二佑哥,我們再說說,第二個姓王的,沒有他,中醫歷史一樣要改變,它就是偉大的王冰先生!


沒有王冰,就沒有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毋庸置疑,一定是中醫最牛叉的經典,但,可惜,戰亂,使得這本書,產生了非常不好的情況——失真!


醫學經典幸得流傳,如果沒有這兩位“王”,中醫不會如此輝煌

因為,那個時代,不像現在,電子版、紙版、出版社,那個年代,更多的是竹簡和手抄本,其中,隨著紙品製品的興起,手抄本基本上是傳播的主體(中國最早的雕版印刷,也是在唐初才有的)


1、《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曾提到《黃帝內經》十八卷,已散佚!

2、《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均提到全元起所註釋的《黃帝內經素問》,亡佚!僅在宋代林億交定的《素問》中略見部分內容!

3、《隋書.經籍志》提出,當時的《黃帝內經》素問經,僅餘八卷,亡佚一卷,

4、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亡佚!目前國內能看到的版本,全是日本人的版本,可惜,可嘆!

5、《新唐書.藝文志》中,提及王冰所註釋《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流傳!

流傳到中唐時期的《黃帝內經》,因為手抄本的“以訛傳訛”,已經出現了部分章節缺失、篇目重疊、問題不對應、章節混亂編排等嚴重的問題,而且當時是父子相傳、師徒秘授,流傳於世的《黃帝內經》已經錯誤到慘不忍睹的狀態了!用王冰原話,當年,黃帝內經的素問經,已經只剩下8捲了,有1卷已經在世面見不到了,


王冰還說,“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眞經,式為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旣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幷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闕。重《經合》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欬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敎》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幷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效哥相信王冰先生所說的屬實,當年流傳的“世本”黃帝內經已經是那個狀態了,如果沒有王冰先生12年的心血整理,到了今日,我們還有全本的《黃帝內經》在看嗎???


“以訛傳訛”下來,再經過一千多年,我們看到的各種“殺馬特”版本的黃帝內經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研究黃帝內經的名家,無一不推崇王冰的功績,因為這是我們唯一能看到的“全本”內經!


王冰先生在郭子齋堂,找到了先師張公的秘本,於是,用了12年的時間,在蒐集了當年所能收集的所有“古代素材”後,才補齊了我們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黃帝內經》!而今天,當年王冰補入黃帝內經的第七卷(即今天的第19-22卷)中關於“五運六氣”的七篇大論,就是王冰的功勞,沒有王冰,就沒有今天中醫的“五運六氣”!!!

醫學經典幸得流傳,如果沒有這兩位“王”,中醫不會如此輝煌

《靈樞》最早也不叫靈樞,叫《針經》,或者《九卷》!《靈樞》這個名字,也是王冰先生取的,在王冰先生之前,沒有“靈樞”這個名字!其中,張仲景、王叔和稱為《九卷》,皇甫謐稱為《針經》!


簡單的總結一下,如果沒有王冰先生,

第一,我們目前是看不到黃帝內經的,

第二,即使能看到也是各種殘缺不全的半截子版本,

第三,沒有了五運六氣,

第四,沒有靈樞這個名字,

第五,先生尊古,古人內容一律黑色,先生增補的一律紅色,可惜,林億校正的時候,紅黑不分,讓我們再也看不到內經的原貌了,這一點,也算是個遺憾吧,先生的部分心血全白費了


羅二佑:真的很偉大!你不說,我還真不知道,原來,我只記得一句話是王冰說的,“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效哥:二佑哥,你也很棒了!


如果沒有了“二王”先生保留了《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後世的中醫晚輩沒了這幾部經典,又在學什麼?中醫的歷史不會被改寫嗎???一定會被改寫!因為沒了貫穿千年的一脈主線!!!


羅二佑:效哥,姓王的在中醫歷史上這麼牛叉啊!


效哥:中醫無非兩件事,繼承和發揚,沒有繼承就沒有發揚,所以,在繼承這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上,二王先生的功績一定是第一的。


羅二佑:效哥,你有沒有想過,未來,你要做中醫歷史上的第三個“姓王的”?


效哥:中醫目前表面上很繁榮,但,實際上是一個末法時代,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把好人治成“咳嗽病”的“大溼”簡直太多了,連PM2.5會直接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循環都不知道,還在那裡指點大家去使勁咳嗽養生,你說,跟他混的人,會有一個好身體嗎?


羅二佑:沒錯,跟他混,最後,肯定好不了!


效哥:我不想做什麼中醫史上的第三個姓王的,我只是覺得,該讓大眾看到一箇中醫真實的樣子。這個養生爆發的年代,說真話,反而讓大家覺得你是假的,


羅二佑:你每篇文章我都轉發,你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從不掩蓋真相!


羅二佑:效哥,我要開演唱會了,給你留個VIP坐席?


效哥:汗吐下三法運用的最棒的歷史名醫是張從正(張子和),但是他的吐法,和你的歌聲比起來,簡直弱爆了,等我給你湊點需要用吐法的患者,你再開演唱會,一首歌曲,讓他們把病都吐出來,豈不是善事?


說完這句話,效哥撒腿就跑!

羅二佑:你別跑,我不打你!


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醫世家,祖籍山東高密,曾祖是民國時期黑龍江四大名醫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倫名醫。

現為中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師從國務院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梁怡俊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梁怡俊工作室傳承人,先後在北京東釣魚臺炎黃國醫館、太申祥和健康產業集團太醫館出診20餘年。

先後跟隨首批國家級名老專家梁怡俊教授、肝病泰斗謝子恆教授、肺病泰斗方和謙教授、消化道疾病專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兒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專家危北海教授、腎病專家楊大綺教授等學習。


感謝您的觀看,效哥始終致力於體質調理的研究,力求幫助更多的人通過“體質重建”實現不生病、少生病。歡迎大家加入到效哥“調理體質,健康養生”的隊伍中來!


醫學經典幸得流傳,如果沒有這兩位“王”,中醫不會如此輝煌

#謠零零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