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下以色列剛建國時的一些事,大家都知道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和德國是仇人,但其實以色列建國後,真正幫助以色列站起來的其實是德國,只是最後卻被美國橫插一腳,摘了桃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以色列困境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國不到24小時,阿拉伯國家聯盟就打上了門,勢要拔除這個中東地區的異端,然而有著美蘇支持的以色列毫不示弱,直接硬剛,全民皆兵,海外的猶太人也紛紛出力。

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以色列建國

歷時近一年,以色列贏得了戰爭勝利,但是也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封鎖,經濟一蹶不振。再加上由於“返鄉法”的號召,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迴歸以色列,人口翻了一番,更加重了以色列的財政負擔。

第二,內外交困

戰後的以色列,公共資源緊張,失業率節節攀升,外匯儲備面臨枯竭,經濟接近崩潰的邊緣。而雪上加霜的是,美蘇的援助開始急劇減少。

美蘇原本都是以色列的支持者,不僅支持了以色列建國,還在他遭受攻擊時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和貸款援助。但兩國畢竟處於冷戰狀態,以色列不得不選個邊站。1950年以後,以色列選擇倒向西方陣營,這種情況下,蘇聯自然不可能再給他任何援助。

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艾森豪威爾

而美國與以色列間的關係也隨著美國新任總統的上臺出現了問題,1952年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這對於以色列來說是一記暴擊,因為在美國的猶太人組成的院外集團主要是對民主黨的影響比較大,在共和黨基本沒有話語權,同時在二戰中積累了極高威望的艾森豪威爾,支持率很高,根本不需要美國猶太人的選票,更不買以色列的帳。

果不其然,美國的中東政策開始轉變。不再實行拉攏雙方的大中東政策,而是選擇拉攏在中東地區勢力更強的阿拉伯國家,以填補英法留下的空白,遏制蘇聯的擴張。對於以色列只是提供一些象徵性的援助,還多次拒絕了以色列購買武器的請求。

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艾森豪威爾

不過,美國之所以這麼做與以色列政府也有很大關係,以色列在建國時曾接受過蘇聯的大量援助,政府的高層人員也有很多來自蘇聯和東歐國家,整個政黨的社會主義傾向很濃。這種情況下美國當然會更加小心謹慎。

第三,另謀出路

蘇聯不愛,美國不疼的以色列只能另尋出路。這就找到了德國的身上,想要向德國索賠,但是德國和以色列之間可以說是仇深似海,國內民眾紛紛反對,可是實在是沒辦法了,不這樣做,以色列就只能是曇花一現了。1951年,以色列總理本·古裡安決定向德國索賠。以色列這次找上的是西德,主要也是因為東德的主人蘇聯根本不理睬他,而西德的老大美國覺得這樣能減輕自己對以色列的援助壓力,所以樂見其成。

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德國

而德國接到這個消息簡直是喜不自勝,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為,德國這時候正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納粹的戰爭暴行,整個世界已經不再信任德國,將德國排擠出了國際舞臺。怎麼使德國重新融入國際社會,讓世界重新信任德國成了當務之急。對西德總理阿登納來說,以色列的索賠簡直就是雪中送炭,還有比向曾經的受害者賠款道歉,雙方合作建設,更能表達德國的戰爭反思的嗎?

經過長時間的秘密協商,兩國在1952年正式達成了《盧森堡條約》,聯邦德國向以色列賠償34—35億馬克,十年支付完畢。

第四,解脫困境

這筆賠款迅速改變了以色列建國以來的艱難處境,使以色列絕處逢生,在德國的幫助下,以色列的基礎工業開始穩步發展,經濟開始起飛。再加上德國秘密提供的武器,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憑藉著德國的支持,以色列在第二,三次中東戰爭中輕易取勝,在中東站穩了腳跟。

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中東戰爭

賠償結束後,德國又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就在兩國關係將就這樣友好發展下去,最終結下深厚盟友關係的時候,一隻攔路虎殺了出來。

第五,美以外交發展

毫無疑問,這個攔路虎就是美國,民主黨人肯尼迪上臺後,美以之間的關係出現轉機,隨著一些阿拉伯國家慢慢倒向蘇聯,美國開始為自己尋找可靠的盟友,以色列正式進入了美國的視線。美國的中東戰略開始轉變為支持以色列,壓制阿拉伯國家。之後上任的約翰遜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中東問題上一邊倒的站在以色列一邊。在經濟上也給予了大量援助,以色列逐漸成為了美國在中東的一個戰略支點。

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的作用更加凸顯。此後上任的尼克松更是堅定信念,全力援助以色列,就這樣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逐漸擁有了絕對的軍事優勢。而蘇聯解體後,美國憑藉以色列清除了蘇聯的殘餘勢力,徹底掌握了在中東的話語權,開始主導中東的進程。

就這樣,源自肯尼迪,由約翰遜發展,在尼克松時期完成的美以“特殊戰略伙伴關係”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絕無僅有的一種國際關係。以色列也被打上了美國的烙印。

15年35億給以色列,為何卻是為美國做了嫁衣

肯尼迪

第六,德國結局

再來說說德國?德國相比起來可就悽慘多了,在賠償和援助的過程中,一旦德國表現出猶豫,美國就通過外交或者輿論的方式給德國施加壓力,逼迫德國向以色列妥協,德國的外交政策長期受到以色列和美國的影響,難以根據自身需求做出調整,中東外交損失慘重。

德國辛苦奶大的以色列,最終成了美國的孩子,多年的幫助給美國做了嫁衣,這也是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