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近日,上海的兩則消息再次引起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熱議:

9月24日,螞蟻集團的智能理財“AI”支小寶首次在上海外灘亮相,和現場觀眾充分互動交流,提供專業的理財知識與建議。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9月20日,在上海某商務樓裡,7個胖胖的機器人來回穿梭,成了外賣小哥的“接力棒”,顧客只要通過手機小程序,在機器人腦袋上輸入收貨碼,就能精準取餐。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無獨有偶。

9月17日,百度Apollo聯合金龍,在重慶推出首款L4級自動駕駛中巴,已通過自動駕駛載人測試,將於近期通車。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不久,勞動力密集型的快遞員、出租司機、公交司機、還有製造業、醫學業等行業中很多機械操作性工作將被取代,數以百萬計的人面對失業下崗。

正如著名的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Economy研究團隊預測,現有的702種職業中,約有一半將會消失,所有就業者中有47%處於“有風險”狀態。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早在2013年,日本研發的機器人就能與人類智能媲美,它們除了計算能力超強、超快外,在常識性判斷和閱讀理解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現。

那麼,我們將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呢?如何在未來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時代的潮流取代呢?

這本《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將告訴你答案。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本書作者新井紀子是日本著名數學家,TED演講人,主持了聞名世界的“機器人考東大”人工智能研究項目,他用紮實的理論和實驗數據展現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展望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圖景,也給人們提前規劃了應對準備。

這本書出版後,震撼了全日本,各大電視臺、報紙及網絡媒體爭相報道,各種大獎拿到手軟,其中最牛的是獲2019年商業書大獎,當年銷量超過30萬冊。

01 越來越智能化的機器人

你知道我們最常見的智能機器人是什麼嗎?

或許你會說掃地地機器人、銀行AI小助手、餐廳傳菜員、自動應答機、智能手術醫生等等。

其實不完全正確。

這個智能機器人我們每天都跟它打交道,可以說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很多人睜開眼第一想到的是它、睡覺前戀戀不忘的是它,生活中最不能少的還是它。

對,就是手機。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智能手機的普及把人工智能帶到了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走在大街上,到處都能看到人們在用手機查詢哪有好吃的餐館或者最近的停車場。

無論你在何時、何地、想去何方,手機百度地圖一輸入起點和終點,優化省時的路線立即呈現,連實時路況都一目瞭然。

剛買的雞、鴨、魚、排骨,還有高級松茸、蟲草紅花等,只要用手機一查,烹調方法、藥用價值、食用禁忌一清二楚。

過年過節沒辦法回家,不能與親人團聚,不像原來寫信要很慢、打電話只能聽到聲音,視頻連線解決了所有的煩惱,面對面地嘮嗑成了現實。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不會做的作業、想要偶像的資料,還有奇奇怪怪的問題,都在手機上找到答案,更神奇的是,智能機器人還可以像人一樣,參加大學考試。

2016年東大機器人在6月份的綜合學力摸底模擬考試中,5個教科8個科目的偏差值為57.1,其中數學偏差值高達76.2,世界史為66.3,就連考察語法、對話、常識、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英語和語文,都一直在50左右。

你知道57.1的偏差值意味著什麼嗎?

它意味著,在日本全國765所大學中佔70%的535所優秀大學,東大機器人有80%以上的概率能被錄取,其中包括MARCH以及關關同立等一流大學。

要知道,很多人寒窗苦讀十五載都不一定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甚至有的可能連那70%優秀大學的門檻都進不了,更別說80%的錄取率。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據教育部歷年數據顯示,每年全國高考考生人數有940萬左右,本科招生人數僅有370萬左右,也就是本科錄取率只有40%。

可以說,就目前的技術水平,智能機器人已經把很多人遠遠地甩在身後,不用到未來,現在就被機器人搶掉了飯碗。

02 未來將有一半人會失去工作

還記得2016年富士康的那次大裁員嗎?

2016年5月,富士康江蘇崑山分公司利用機器人技術,一夕之間,11萬員工縮減為5萬人,有6萬人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所以,人工智能技術的問世導致某些工作消失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它早已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在金融界,智能機器人和手機的出現,早已不需要到櫃檯辦理開戶、理財或轉帳業務,在銀行放貸方面,智能機器人比信貸員的分析更專業、更強。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在醫療界,智能機器人早已應於外科大部分領域微創治療,包括腫瘤科、胸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以及心臟手術等。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在律政界,許多智能機器人被聘用於處理合同審核工作,最重要的是它比人更理性、更中立,絲毫不帶個人情感因素。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大連市司法局引入的智能機器人“小司”裝有超過40多萬條的法律法規,能更精準地幫助當事人計算訴訟費用、工傷賠償、交通賠償和律師費用等。

在新聞界,2006年美國湯姆森公司最先用使用機器人撰寫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稿件,新華社的“快筆小新”實現了採編業務與技術手段深度融合,用於體育賽事、經濟行情、證券信息等快訊、簡訊寫作。

在餐飲界,海底撈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單臺運行140次/天,運送280個托盤,24小時上班,遠遠超過人工的工作量,關鍵它還能炒菜,三分鐘即可端出美味菜品。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例如,電話促銷員、不動產登記的審核和調查、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稅務申報代理人、圖書館員助理、數據錄入員、體育運動裁判等25種職業,由於人工智能化的發展,10至20年後將不復存在。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而且新井紀子預測,在未來2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之內,不僅藍領階層面臨巨大挑戰,就連白領階層都將減少50%,其嚴重程度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可以肯定地說,智能機器人今後帶來的更多的是那些我們無法預知的新職業。

03 敢問路在何方

當然,人工智能再強大,說到底還是一門技術,就像微波爐一樣,既有神奇不可測的潛力面,也有作為技術固有的侷限。

所以,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得多麼複雜,即使加載了遠遠優於現有水平的深度學習軟件,它歸根結底也只是計算機。

計算機能做的就是計算,它需要根據數學算法把人類認知或者人類認知到的事物轉換成算式,這樣它才能進行快速高效的工作。

但並不是世上所有的問題,都能轉換成算式,就像日常生活中,同樣一句話,語氣、語境不同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例如:還好!兩字。

如果你是言笑晏晏地說的,那就不僅僅是好,實際上是非常好;如果你是疲憊不堪地說的,那根本就不是好,很可能非常的糟糕;如果你什麼表情都沒有,一絲不苟苟地說的,那很有可能有四種意思:很好,好,一般,不好。

究竟是哪種意思,要取決於對話人的處境,只有瞭解了前因後果,才能真正地讀懂這兩個字的含義,但在人工智能機器人那裡,它就是一句話、一個意思。

所以,我們要想突破,要想在未來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掌握不可替代的能力,勝任“人工智能做不了的工作。”

那就是閱讀理解能力。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預測,現有工作中,今後10到20年仍然存在的職業排在前列25種的主要是:休閒治療師、設備維護、安裝、檢修等一線監督人員、與心理健康、藥物相關的社會工作者、營養師、內外科醫生、心理學專家等。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這些“倖存的職業”有一個共同點,需要很溝通力、理解力和靈活判斷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被框架限制、舉一反三的創造力。

然而,現實卻很讓人擔憂。

新井紀子對日本25000名對象實施的閱讀理解能力調查,發現:

約三成學生在初中畢業時不具備表層閱讀理解能力;

中等學歷水平的高中也有半數以上學生不具備需要理解內容的閱讀理解能力。

超過一半的高中生不能正確理解課本含義,也就是說超過80%的高中生會輸給東大機器人。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非常弱。

一次新井紀子在看電視時,看到這樣一幕:

四個女孩玩填字遊戲,趁熱打( ),有的說填釘子、有的說填惡,有的說不知道,最後一致商議填惡,就是沒有一個人主動去尋求正確的答案。

牛津大學預測:未來10年,25種職業消失,近一半人失業,真的

所以,如果現在不努力,縱然未來還會有新工作出現,人們也依然會面對慘不忍睹的境地:企業苦於人手不夠,社會上卻隨處可見失業者。

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去承擔這個人工智能無法勝任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奪走工作的人只有兩個選擇:重新找一個誰都能做的低薪工作,或者失業……

但這樣的未來,你想要嗎?

有一句話說,與其心動不如行動,只要你願意去面對、想去解決,一切困難都會有辦法的,畢竟每個人的大腦才用到不到20%。

而且,最遠的路,只要想走,只要邁出第一步,我們終將走到終點。

所以,別再猶豫,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吧,讓我們用自身的努力,提前一步早做準備,一起迎接幸福的2030年。 #科學燃計劃##科學


作者簡介:心然,沙場客,文藝範,感悟人生、感悟親情,在字裡行間去尋找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