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無論如何,大家都會承認孫中山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哪怕是現在,在天安門閱兵時,也會先抬出孫中山的畫像;人們在提到孫中山的時候,也會稱一句“國父”;全國各地的中山路就是對他的紀念。

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先生毫無疑問地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他不是改良派、是革命派,他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要徹底推翻中華大地上持續了兩千的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不過,在這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一個始終與他並肩作戰的人卻總是被有意無意地忘記,那就是從1905年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後,就一直站在孫中山身邊的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

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 孫氏理想,黃氏實行

黃興,1874年出生,字克強,他生於亂世,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也是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但他最為著名的事情還是堅定地與孫中山站在一起。

在辛亥革命時期,黃興與孫中山並稱為“孫黃”,大家認為孫中山是思想家、是先行者,而黃興則被認為是一個實幹家,因而當時人們都說“孫氏理想、黃氏實行”。

黃興是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裡的,因此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了1898年,黃興還被保送到武昌的兩湖書院進行深造學習。

作為一所新式學堂,兩湖書院不僅教經史子集,還教西方科學技術。正是在那裡,黃興第一次接觸到了盧梭《民約論》等書、接觸到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學說。

從兩湖書院畢業後,黃興被選中前往日本東京宏文學院俗稱師範科留學。1902年,黃興抵達東京,他很快就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並與楊篤生、蔡鍔等人一起創辦了雜誌《遊學譯編》,雜誌主要就是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和革命歷史,宣傳民主革命和民族獨立。

1903年,黃興與同學兩百多人,組成了拒俄義勇隊,與沙俄進行鬥爭,組織沙俄侵佔東北。沙俄的這次侵佔,讓他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同年,黃興回國,並在11月4日以過生日為名,邀請陳天華、宋教仁、章士釗等人秘密集會,商定創立華興會,黃興任會長,並決定於次年慈禧過70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但事情敗露,黃興不得不逃亡日本。

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這次逃往對於黃興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結識了孫中山。1905年,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在選舉總理時,黃興公開提議不經選舉,直接推選孫中山為總理。

此提議獲得與會人員的一致通過,孫中山順利擔任中國同盟會總理,黃興則被選為庶務(即協理),成為了僅次於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的重要領袖。甚至可以說,中國同盟會就是孫中山、黃興為中心建立起來的。

黃興很快就他就發揮了自己實幹家的本性,將精力主要放在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上。入會 人員由他親自篩選,另外他還進行了許多策反工作,策劃軍隊和會黨成員發動起義。

不過,似乎歷史總是愛開玩笑,黃興策劃的多次起義總是以失敗告終。不僅第一次打出“中華民國”旗號的萍瀏醴起義以失敗告終,隨後的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最終都是失敗的,歷史給黃興扣了一頂“常敗將軍”的帽子。

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不過,黃興也沒有就此灰心喪氣。他隨後受孫中山之託,又策劃組織了廣州起義,這一次起義仍舊失敗,但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激勵作用,黃興的聲望也迅速提高。而後,武昌起義爆發,黃興任戰時總司令親赴前線,與清軍激戰一月,功績卓著。

漢陽失陷後,黃興立刻前往上海,策劃北伐,並籌組中央臨時政府。當時,黎元洪是大元帥,黃興雖僅為副元帥,但卻代理大元帥行使職權,因而實際上黃興才是實際意義上的大元帥。

此時,不少人請求黃興赴南京組織臨時政府,但黃興聽說孫中山即將歸國,就斷然拒絕了此事,並表示孫中山未回國時他可以代表同盟會,而孫中山歸國之後同盟會自然由孫中山代表。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黃興任陸軍總長。

到此時,黃興與孫中山之間並無矛盾,在同盟會內部的兩次“倒孫風潮”中,黃興也始終堅定地站在孫中山這邊,避免了華興會大規模從同盟會中分裂出去的情況,可以說黃興是一心一意輔佐孫中山,實現他們共同的理想。

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 二次革命,矛盾從生

不過,這兩位革命同志之間並非毫無爭吵,例如,他們曾為新政府採取什麼樣的旗幟發生過嚴重的爭吵,孫中山覺得由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更好,而黃興則堅持認為“井字棋”更有寓意,不過這次爭吵雖然嚴重,但最後並沒有對兩人的關係產生太大的影響。

兩人之間真正產生道路上的分歧,是在國民政府代理理事長宋教仁遇刺之後。眾所周知,二次革命的導火索正是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而後因袁世凱準備發動內戰,這才有孫中山再次回國、武力討袁的二次革命。但二次革命很快失敗,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相繼被通緝、逃亡日本。

其實,在事前如何處理宋教仁被暗殺之事上,孫中山與黃興就已經有了分歧:孫中山主張用武力解決、討伐袁世凱,而黃興則覺得應依照法律程序嚴懲兇手。在事後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時,孫黃兩人又產生了更大的分歧。

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對於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孫中山認為是革命黨人的服從命令性和執行力不足,還特別提到了黃興的問題。並且,孫中山還覺得要解散國民政府、重新建立中華革命黨,並且要求黨員按指印、宣誓效忠孫先生。而對於此,黃興則覺得並無必要,只要重新整頓國民政府即可,按指紋以示效忠更是與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存在原則性衝突。

這一次,孫中山和黃興都沒有讓步,但黃興終究不願意讓兩人的矛盾再擴大,就接受了孫中山勸他“靜養兩年”、不談公事的意見,遠遁歐美。

1914年,黃興啟程赴美,還在途中寫下了詩句:“口吞三峽水,足蹈萬方雲,茫茫天地闊,何處著吾身?”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人生的蒼涼感慨和對國運的憂心。

但即使身在美國,黃興也從未放棄過革命,他發起了抵制袁世凱向美國政府籌款的活動,並積極在美國籌款,匯往國內、資助革命。

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離開孫中山的黃興也從未公開反對過孫中山,當同盟會內支持黃興的人慾建立以黃興為領導人的“歐事研究會”時,黃興說:“黨只有國民政府,領袖惟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6年,袁世凱死後,黃興再次回到上海,而且又同孫中山恢復了親密的聯繫,彷彿過去2年的嫌隙不曾存在。但歸國後不久,就在10月10日,黃興積勞成疾,終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去世,時年42歲。

得知此事的孫中山悲痛欲絕,第二天即單獨署名發佈訃告,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並親自主持治喪活動。

黃興曾黯然赴美,但最終還是歸國繼續革命。即使孫中山和黃興曾因為革命問題產生矛盾,但至少兩人之間的革命情誼從未改變。自從1905年結識孫中山,到1916年去世,黃興都一直旗幟鮮明地站在孫中山這邊,支持他、幫助他,維護他的領袖地位,這就是孫中山的“第一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