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之暑淫證

暑邪

中醫診斷之暑淫證


1.暑邪的基本概念

①定義:凡夏至之後,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溼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②暑乃夏季的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暑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立秋之前。

③分類:

起病緩,病情輕者為“傷暑”;

發病急,病情重者,為“中暑”。

2.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①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邪為陽邪。

②暑邪傷人多表現為一系列陽熱症狀,如高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

(2)暑性升散,易擾心神,易傷津耗氣

①升,即升發、向上。暑為陽邪,其性升發,故易上擾心神,或侵犯頭目,出現心胸煩悶不寧、頭昏、目眩、面赤等。

②“散”,指暑邪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洩而多汗。臨床除見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津傷之症外,往往可見氣短、乏力,甚則氣津耗傷太過,清竅失養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挾溼

暑季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溼,熱蒸溼動,水氣瀰漫,故暑邪致病,多挾溼邪為患。其臨床表現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常兼見身熱不揚,汗出不暢、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悶嘔惡、大便溏洩不爽等溼滯症狀。

定義: 指感受暑熱之邪,耗氣傷津,以發熱、汗出、口渴、疲乏等為主要表現的證。

證候表現:

①發熱惡熱,心煩汗出,口渴喜飲,氣短神疲,肢體睏倦,小便短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

②發熱,胸悶脘痞,腹痛,嘔惡,無汗,苔黃膩,脈濡數;

③發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氣急;甚至昏迷、抽搐,舌絳乾燥,脈細數等。

證候分析:

暑邪致病特點: 暑邪致病有嚴格的季節性。暑為陽邪,具有炎熱升散,耗氣傷津,易夾溼邪等致病特點。

分類: 暑淫證有傷暑證和中暑證之別。

(1)傷暑證:

病因: 為人體感受暑、溼之邪,汗出過多,耗氣傷津所致。

①由於暑性炎熱,蒸騰津液,故見發熱惡熱,心煩汗出;

②暑邪耗氣傷津,而見口渴喜飲,氣短神疲,小便短黃等症;

③暑夾溼邪,阻礙氣機,故見肢體睏倦,苔白或黃;

④若溼邪較甚,阻遏中焦,脾胃運化、和降失司,氣機升降失調,則胸悶脘痞,腹痛,嘔惡;

⑤邪氣閉阻,玄府不通,則無汗;苔黃膩,脈濡數為暑溼之徵。

(2)中暑證:

①由於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勞動過久,暑熱內灼神明,引動肝風,則見發熱,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抽搐;

②暑熱熾盛,營陰受灼,故汗出不止,氣急,舌絳乾燥,脈細數等。

辨證要點: 夏季感受暑熱之邪的病史,發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等為主要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