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普及一下,高鐵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每當高鐵列車從眼前飛馳而過,會讓人想到高鐵是怎麼設計出來的?以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製的CRH380A動車組為例,小編帶您揭開高鐵列車的設計之路。

按技術來解剖,高鐵列車可以分解為幾個部分:頭型、轉向架、車體、牽引控制系統等。這些部分分別來設計,最後總體合成為一列車。

在四方的設計中心,部門的組織結構也是以此為礎,車體的主管要對車體的技術來負責,轉向架工程師會多年和那些車輪較勁。

2007年,時速300公里的CRH2C到來後,四方的人們自信地知道,經過對CRH2C兩個階段不同車型的研製,大量數據的掌握和經驗的積累後,一列更高時速的列車其實已經在四方的技術平臺上存在。四方要做的,就是將它真實地呈現出來。

雕刻“中國面孔”

關於車頭造型的報道一直充滿著許多媒介的報道空間。頭型即是高鐵列車的車頭造型,為什麼它這麼重要?是為了追求造型出色還是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回想一下大風中行走的體驗,會明白頭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列車運行得更好,這個好裡包括了速度和舒適度。

高速運行的物體在運動中最大的“敵人”,不是它自己的重量,而是空氣。

空氣對高鐵列車的殺傷力除表現為空氣阻力外,還有氣動噪聲、隧道微氣壓波、列車表面壓力波。空氣阻力是空氣對高鐵列車發力的主要方式,當列車的速度提高3倍時,空氣阻力會是原來的9倍。

再具體一點說,當高鐵列車速度超過300公里/小時,80%的阻力來自空氣阻力。事實上,在高速狀態下,高速動車組的動力輸出幾乎都消耗於和空氣的對抗上了。

已經研究積累起來的,不僅僅是經驗,還有自信和底氣,但是它的誕生依然經歷千錘百煉。

2008年,CRH380A的研製便已開始,列車頭型設計進入日程。

頭型是看得見的“中國面孔”,而看不見的,是技術突破。也就是說,好看是應該的,而技術性是必須優先的,頭型優秀的空氣動力性和安全性是必須絕對保證的。

設計時速達380公里,相當於飛機低速巡航的速度。而與飛機相比,CRH380A頭型還要面臨地面氣流的擾動、兩車交匯時車體的激盪以及車體通過隧道時氣流的變化,也就是說這是個在地面飛行的機艙,它所面對的環境比天空更為複雜,因此高鐵列車的外形設計極富挑戰性。

技術積累在此時發揮作用,按照時速380公里的參數基礎,滿足中國線路條件和設計要素,形成初步的設計概念,與速度相關的事物都成為新頭型的靈感:飛馳的駿馬,奔騰的河流,呼嘯的火箭… …四方最初設計了20個概念頭型。

在綜合分析技術性、文化性和工程可實施性後,選擇了10種頭型進入候選,進行了初步仿真分析、計算、驗證。又從10個仿真模型中選出5個,均被製作成1:8的模型,分別進行多種角度、風速的風洞氣動力學實驗和不同風速、編組的風洞噪聲試驗,並進行精細化計算驗證和模型實物驗證。再從中選出2個做成1:1的實物,開始工藝驗證。

參與設計的中科院力學所使用了2836個核的計算機機群,1個院士、8個博士生導師、25個博士和四方的設計師一起,共進行了超過300個工況的空氣動力學仿真分析。

頭型設計獲得了頭型氣動性能海量的數據,打印成A4紙會有一米多高。設計人員對所有這些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最後選定1個投入生產——“中國面孔”到來,即以火箭為創意的頭型。

CRH380A的頭型有著中國式的溫潤和洗煉,當它在中國大地上疾馳時,會讓人想到楷書這樣典型的中國風物。

對CRH380A頭型,四方技術人員的總結語言卻是:氣動阻力減少6%,氣動噪聲下降7%,列車尾車升力接近於0,隧道交會壓力波降低20%,交會壓力波降低18%。

這些數據在這個星球上,可以驕傲地排在同類數據的前面。在頭型這裡,漂亮是算不得什麼的,科技才是硬道理。

鍛造“鋼骨豪情”

雕刻“中國面孔”,只是研製的一部分,車體要有“鋼骨豪情” ——車體要具有強度,還要有密封性,即保證車體的“氣密承載能力”,技術關鍵是車體使用材料的設計。

氣密強度與速度是冪次方的關係,這注定CRH380A的車體材料不可能從CRH2A的車體材料改進而來。四方的開發者通過試驗測出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進行設計,然後對試驗車體進行氣密疲勞度考驗,即何時會斷裂。然後是各種改進,在不斷地持續地進行。

四方聯合院校和生產企業共同設計,動車組輕量化大斷面型材在短時間內全面實現了國產化,替代了進口,一年就可節約資金數以億元為單位。

在四方的車體制造分廠,進門處同時擺放著CRH2A和CRH380A的車體材料截面,清楚地顯示著兩種車體材料結構完全不同。CRH380A新車體重量僅增4%,氣密強度卻提高50%。

高鐵列車有“大腦 ”和“心臟”——網絡控制系統和牽引系統。

“大腦”是實現全列車的制動控制,還承擔全列車的自檢及故障診斷決策職能。CRH380A提供的牽引系統軸功率已經超過400kW,而CRH2A的功率不到300kW。牽引系統主要參數的變化,意味著主要部件全部重新設計,包括變壓器、牽引變流器、電機。

轉向架是高鐵列車的“神足”。

速度的提高,需要設計師對構架的承載能力、車輛運行的安全舒適性、懸掛系統的防震減噪、輪軌和制動裝置的關係重新找出解決方案,而且要解決相關裝置和系統之間如何匹配的問題。

CHR380A的轉向架在試驗檯上跑出的最高時速超過550公里——這是為什麼四方能夠在CRH380A之後,迅速開發出來時速500公里高速試驗動車組的原因之一。

對於交通產品來說,設計完成後,樣車造出來了,線路實際運行考驗是另一份開始。因為在實際運用中,什麼狀況都可能出現,任何部位都可以發生問題。越是豪車實際運營考驗越嚴格,在高鐵列車這裡也是一樣。

“超級一等生”

2010年的深冬,我們在四方廠區拍攝。一天一列渾身粘滿黃泥的動車組忽然出現在停車線,同行人驚呼:“這是一號車!”

編號CRH380A-6001的動車組,是第一列350公里時速的動車組,此刻它正完成一次長長的運行試驗返回家中,車內的座位上放著著一袋袋大米來模擬乘坐的旅客。在上線迎接旅客之前,它要日夜奔波跑完30萬公里,解決完實際運行中發現的所有問題。即使眼前這個長大之物渾身髒兮兮,人們的眼裡仍是熱望。只稍稍有一些行業和速度的概念,內心都是抵擋不住的喜愛。

到現在,CRH380A累計運行里程3.45億公里,單列車最高運行里程也接近308萬公里,沒有發生過安全事故,每百萬公里的故障率不到0.5件。在世界上範圍內,它都是“超級一等生”。

中國高鐵,它的經歷和現實已讓它擁有一份比他人巨大、智慧和強韌的格局和氣場。而中國高鐵列車,從技術路線圖到具體車型設計所顯示出的真實技術力量,已讓中國在世界高鐵列車領域有了足夠的發言權。

——選編自《四方——沉靜的工程師》,趙妮娜著。

趙妮娜,人民鐵道報社副總編輯,國內知名鐵路作家。自2003年開始出版圖書,至今已在多家出版社出版圖書15本,多以火車概念為主。曾出版《記憶火車》、《火車印象》、《車廠魅影》、《印象高鐵》等9本火車著作,在行業內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