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01

“我不敢離婚,因為害怕孩子沒爸爸”

前幾天,表姐來我家串門,一起看綜藝,可看著看著,她突然哭了。

我們倆看的是號稱成年版《爸爸去哪兒》的《一路成年》。

與其他四位爸爸畫風不同的是,梁家輝把這樣一個親子旅遊節目當成了一個野外求生節目。

滿滿一行李箱的戶外裝備,包括小型望遠鏡、小型手電筒、萬能求生刀、防菸頭套等,也是看的工作人員咋舌,不禁開玩笑:這是一個求生節目。

坐在後面的兩個女兒捂嘴笑的開心,姐姐說,小時候出去,爸爸也是帶這些東西的。

“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梁家輝說,自己是個演員,平常面對所有對手,都很從容。但這一次的對手是雙胞胎女兒,不太願意她們在鏡頭面前很難堪。

“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梁家輝對女兒的疼愛,已然成為兩個孩子深入骨子裡的安全感。

相比於母親對孩子情緒上的溫暖,父親對孩子更多的是精神上撫慰。

一句“爸爸在”給了孩子多少的安慰。

表姐看完,哭著說出自己的無奈。原來,這兩年,表姐的婚姻出現了危機,感情不和,三觀不同,姐夫經常不在家,可為了孩子,她一直在妥協退讓。

可姐夫對孩子還是不理不睬,可即便如此,表姐還是覺得:不能離婚,因為孩子不能沒有爸爸。

“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02

比父親缺位更可怕的是,湊合的婚姻

很多不敢離婚的女人都有表姐這樣的心態,擔心孩子離婚後會失去一個完整的家庭。

但其實,一段湊合的婚姻裡,爸爸也一樣不在線。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缺乏父愛綜合症

由於父愛缺失,也即因父母離異、父親長年不在家或者固然在家中但是極少關注孩子,致使他缺乏父愛而帶來的一種分離性焦慮。這種焦慮,輕則表現為膽小、自卑,嚴重時會導致心悸、頭暈,甚至昏厥。

知乎上有個問題:缺少父愛的孩子性格上會有什麼特點

網友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我一直覺得父親不愛我。我容易被長輩感動,談戀愛患得患失,經常莫名地自卑,容易依賴別人又害怕這世界靠不住。”

不在父親身邊長大的孩子,沒有人給自己兜底,生活得小心翼翼,害怕打擾別人,聽到議論就覺得是說自己。

第18期《變形計》中,馮棋從小就被父母要求獨立,在準備參加節目前,父親還問他要去哪裡。

一開始,馮旗和其他兩位主人公總是聊不到一起去,後來大家相熟了之後,他才吐露心聲:

“因為自己缺乏安全感,總是確定這個人是值得交往以後,才會打開自己。”

沒有父親的關懷,很容易讓孩子對外界抱有極強的戒備,更不會主動去建立友誼。

父親的缺位,讓孩子在愈加敏感中無以復加,也讓孩子在相互信任面前躊躇不前。

而你會發現這些缺位背後,是支離破碎的婚姻。

“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03

父親的缺位,母親該如何彌補?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親的陪伴,除了號召父親迴歸家庭之外,母親也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

首先,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演過壞女人“雪姨”的王琳是一位單親媽媽。

曾在《非常靜距離》中說,離婚後兒子越來越成熟。

碰到有人聊父母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是一句話都不說,但兒子諾諾就會大大方方說,我爸我媽離婚了。

諾諾成熟的背後,其實是充滿安全感的表現。

在父親鮮少陪伴的日子裡,王琳把兒子當成了朋友來看待,平等交流,有需要就求助。既能和兒子打王者榮耀,又能讓兒子幫他修理電器。

正如王琳說的,

我有本事養兒子,也有本事教兒子

父愛缺失,並不可怕,怕的是母親沒有信心把孩子養好。

父愛能給的了孩子安全感,母愛也同樣可以。

就像陶虹說的:

在孩子最需要安慰的時候,我沒有出現。那媽媽的最高職責是什麼,就是給孩子安全感。

這一點,在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身上,更能體現。

但是孩子需要的安全感,也絕不是承受所有的期望和關心,而是在日常的相處中,得到媽媽的包容和自由。

不管是驅走孩子敏感的小情緒,還是給孩子找到父親的替代,亦或是與孩子相互信任,本質上都是在安全的範圍內給他自由。

“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第二,鼓勵孩子參與社交

孩子性格敏感,就需要母親不斷引導,通過外界事物的刺激,打開孩子心中幽閉的空間,幫助孩子變得活潑開朗。

英國BBC紀錄片羅傑·哈特關於“兒童地理”的專題研究中,記錄了在同一個英國小鎮,70年代的孩子和千禧年一代的孩子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

他發現,前者擁有足夠的冒險時間和地點,擁有充分的想象力和獨立的探索能力;而後者最多能在自家後院盡情玩耍,漸漸失去了冒險和探索的慾望。

更重要的是,這些千禧一代的孩子們,可能一生都不會發展出真正的安全感、獨立性。

因此,由母親陪著孩子參加冒險活動,做好足夠的安全措施,選擇風險低的項目,一起迎接刺激,讓孩子日漸開心的笑容祛除敏感的小心思。

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太過冒險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帶著帶孩子多去旅遊。

教初中的朋友有個學生,活潑開朗,思維敏捷,很招老師和同學們喜歡。有次開家長會,朋友才知道這個孩子是單親家庭,和媽媽一起生活。

孩子的媽媽說,平時會帶著孩子去公園或者附近的景區遊玩,途中有什麼問題,大多是孩子向路人尋問求助。所以孩子性格好,應變能力也強。

因此,帶著孩子去旅遊,為孩子介紹沿途的風景,引導孩子發現從小事暗藏的道理,舒緩孩子的心情,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

“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第三,不要破壞孩子心中父親的形象

孩子缺失的是父親帶來的安全感,找到一個可以替代父親角色的模板,會讓孩子體會到被保護是什麼樣的感覺。

心理學教授王炳元曾提到一個小故事:

一位單親媽媽,自孩子兩歲時離婚到孩子上小學五年級,從來沒讓孩子自己下樓跟小夥伴玩過。另外,作為母親還把對孩子父親的怨恨情緒強加給孩子的傾向,不斷給孩子灌輸父親的醜惡和男人的可恨等思想。

孩子得不到男性角色的直接影響,對同性和異性不能客觀評價,也就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很好的認識。

知乎上有位匿名網友說,九歲時,父親因為工地事故意外去世。從此母親身兼父責,給予了他雙倍的關懷,讓他幸福快樂長大。

提到成長的影響,這位網友說,經常看劉墉寫給自家孩子的家信。

這位網友說:“如果我爸爸還在的話,也是會這樣教育我的吧!”

雖然父親無法陪伴成長,但是書信寄託了父親的沉甸甸的愛。

母親和孩子一起閱讀名人大家的書信,一邊用父親的規則劃定界限,一邊用母親的溫暖撫慰心靈,讓孩子學會主動交流。

“我不敢離婚,就怕孩子沒爸”:單親媽媽如何彌補孩子的父愛?

第四,給孩子充分的信任

敏感導致的不信任,會讓孩子關上想要交流的心扉,充分給予孩子信任能夠獲得雙向交往。

鄰居中有一位單親媽媽,孩子剛上幼兒園的那段時間,工作特別忙。每次送孩子去幼兒園時,總是告誡媽媽記得來接他,千萬別把他忘了。

一次,這位媽媽加班,晚了半個小時來接他,發現孩子站在教室門口,一直踮著腳朝外面看,還不住地抹眼淚。等到了面前,孩子哇地一聲哭出來,抽抽搭搭地問媽媽是不是不要他了。

在孩子的心裡,媽媽離開是一種風險。如果媽媽沒能按時按點地回來,會加重孩子的無助感。

言出必行,如果實在沒做到,要和孩子約好補償事宜,讓孩子充分信任自己,成為一個會交流的孩子。

除了答應的事情要做到,日常生活中也要給孩子被信任的感覺,比如單獨睡覺。

江蘇省天一中學的老師陶波曾講過,她在女兒三歲的時候,舉行了一個分床儀式,讓女兒搬進了自己的小房間。

陶老師說,在孩子的世界裡,有些東西讓他們害怕,有些東西卻是他們的榜樣,在他們的小房間裡放一些喜歡的玩具,會增強他們的安全感。

分配一間獨立的臥室給孩子,和孩子交流對房間的佈置,能夠讓他明白獨立睡覺是對他的信任,給他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孩子是一個母親最好的禮物,而愛孩子則是母親的天性。

一個人帶孩子的媽媽,守著爸爸的界限,給著媽媽的寬容。

這是委屈,也是偉大。

親愛的媽媽們,請你們保持自信和開朗,孩子會在你的影響下,變得善良、陽光。

願天下沒有爸爸陪伴的孩子,能夠開心、健康地長大;

願天下獨自帶孩子的媽媽,能夠永遠積極向上,將自己的一腔正能量傳遞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