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若脫兔,“靜”如處子


“動”若脫兔,“靜”如處子

論語•雍也第六》載:“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裡的“”與“”是指個人性情的差別,如題。

道德經》載:“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裡的“”,即為“”。老子認為,“”主宰著“”,“”是宇宙萬物的最後歸宿。

易經•繫辭傳上》曰:“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說宇宙萬物的“”與“”都遵循著恆常的規律。

北宋周敦頤在《通書•動靜篇》記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其將“”和“”歸結為宇宙生成與變化的根本原因。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認為:“天地之氣,恆生於動,而不生於靜”,乃至“動靜皆動也,由動之靜,亦動也。”意思是“”是絕對的,“”是相對的,甚至認為“”也是一種“

”。

“動”若脫兔,“靜”如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