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在行」裂變

時隔一年,「在行」裂變

文 | 闌夕

出於實證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兩個「共享經濟」的標杆,一個是幫助中小企業彈性消化閒時產能的供應鏈平臺,一個是釋放知識技能流通能力的服務型平臺「在行」。

時隔一年,「在行」裂變

時隔一年,「在行」裂變

在同樣的商業避嫌處理下,後者的曝光待遇顯然高於前者,因為央視使用了「行家」這個特有稱謂來描述那些利用業餘時間貢獻個人能力的服務提供者。

在互聯網的叢林裡,「行家」這個物種只在一個地方出沒,那就是「在行」。

「在行」最近半年以來的宣傳攻勢也全然不似一個創業公司,它購買了搜索引擎的品牌框架廣告,並製作了包括視頻在內的多支推廣物料轟炸朋友圈,就像在策略遊戲裡完成地圖勘探之後的猛然提速,將資源不斷投入兵種生產進而搶佔高地。

《新聞聯播》引述的一個數據,或許能夠解釋「在行」的提速:國家信息中心估測,2015年中國知識技能分享的市場規模達到了百億級別。

儘管「在行」並未公佈具體的產值數字,但是據其上線一年實現10萬次訂單的量級結合400元左右的訂單均價,在這100億的蛋糕裡,「在行」的增長空間相當充足。

回顧姬十三的創業歷程,就是「冷菜加熱」的反覆循環,如果說「果殼」是讓原本高冷的科學用小火烹飪得生動有趣,那麼「在行」就是為共享經濟火上澆油、試圖瓦解系統化的技能培訓產業。

對於平臺而言,業績增長取決於週轉效率的提升,即更多的用戶發生更多的關係,促進匹配至關重要。不少社交乃至婚戀平臺深諳此道,譬如人工上傳稀缺資源——也就是美女——的資料信息,引導用戶產生大量的新增交互。

顯然,作為一款有著O2O屬性的產品,「在行」在驗證市場的可行性結束、進入中期賽跑階段之後,品類擴充、組團授課和行家導師三大調整,構成了「在行」的新一輪燃料,它們亦分別對應著選擇門檻、用戶門檻和服務門檻的同時降低。

從2015年年末開始,「在行」的涉足範疇就從功利化的專業領域外延到了生活領域,諸如夫妻感情的問題諮詢、購物淘貨的經驗交流甚至是如何搞定北京落戶等抽象品類的「行家」服務項目成批湧現。

突出賣方特色而打動買方市場,是「在行」在供給側做出的動作。訪問「百度」是為了搜索,打開「淘寶」是為了購物,這些明晰的用戶需求是「在行」暫且欠缺的,它所供應的類諮詢服務仍然屬於新生概念,無法立竿見影的確立用戶預期,因而儘可能的豐富品類,成為加大交易概率的一種笨卻有效的方法。

畢竟,與電商不同,服務這種商品是不會造成庫存壓力的。

除了力求面面俱到之外,改變原始的「一對一」溝通模式,新增「一對多」組團模式則讓「在行」有了些許社交味道。

寇瑾是北京的一名花藝設計師,她將「在行」視為一個接觸潛在客戶的漏斗入口,就在母親節到來的前一個週末,寇瑾開設了一場「一對多」組團模式的授課(15人以內),讓用戶在一節簡短的課程裡學到入門級的花藝常識,並親手製作並帶走一個母親節的主題花盒。

組團的課程往往都會產出一個微信群,「行家」並不總是這些社群的中心,那些因為機緣巧合而在同一件事情上試圖尋求幫助並最終相遇的用戶,將會產生持續性的社交火花。比如張旗——他是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就因參與約見了一名健身教練,而認識了與他有著相同困擾的同齡人,而他們最終將學員群變成了約跑群,每週都在裡面不亦樂乎的打卡,「行家」在裡面倒是顯得多餘起來。

這種「迷你課堂」的搭建正在成為倍受「行家」熱愛的玩法,這讓他們能夠在零邊際成本的條件下獲得更為豐厚的總和收入,而用戶亦能享受到單價折扣的好處。這也驅使「在行」可能產生兩種一級分類:「一對一」的諮詢服務,側重於個性化的解答,組團的授課服務,側重於標準化的傳授,價格略低。

和任何平臺一樣,「在行」也存在著所謂的「早期紅利」,簡而言之,就是越早加入其中擔當「行家」,就越容易受到注意,時間越是靠後,流量就越是分散,可供用戶挑選的貨架也就越長。

就像網遊產品的設計,如果新手不能快速追上老鳥,那麼這個服務器很快就會青黃不接。

而「在行」的解決方案就是組織資深「行家」集體給新手「行家」補課,這項「行家導師計劃」希望牽線搭橋,如同分享攻略那般普及技巧。

沈少卿是上海的一名「行家」,在九個月的時間裡,他被約見了超過250人次,平均下來幾乎日均1次。受「在行」平臺的邀請,沈少卿開設了新的課程,專門針對缺乏經驗和接單不佳的「行家」,幫助後者制定運營方法。這個課程的價格只有99元,相比沈少卿的普通課程——在499到799之間不等——很明顯,這是一次順應平臺號召的「友情合作價」。

如姬十三所言,「在行」真的儼然就像一所社會大學那樣了,這裡有著「先進帶後進」的傳統,有著言傳身教和亦師亦友的關係,還有著自發形成的課後社團小組。

暢銷書作家格拉德威爾曾經提出「一萬小時定律」,認為超過一萬小時的錘鍊是造就專家的必要條件,「在行」並未顛覆這個定律,它所做的,只是說服這些來之不易的專家發揮餘熱,讓知識惠及更多懷揣進取之心且願意報償的人。

務必記得:求知的障礙越少,世界的面貌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