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收官戰 第一書記在行動

打贏收官戰 第一書記在行動

4月15日,臨汾市浮山縣舉行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幹部到村任職儀式,29名機關事業單位幹部充實到9個鄉鎮19個村委會擔任黨組織書記及委員,帶領村民奔小康。王輝耀攝

石樓縣永由村第一書記常士傑:老槐樹下拼出脫貧路

石樓縣裴溝鄉永由村因村內生長有一棵近4000年的古槐樹,遠近聞名。去年4月,90後小夥常士傑,根據省委軍民融合辦安排,走出機關來到石樓縣永由村擔任第一書記。他進村時恰逢槐樹開花時節,成片成林的新老槐樹鬱鬱蔥蔥,山上山下繁花似錦,煞是好看。隨後,他參與了在永由村舉辦的第二屆槐花節。古槐頌、槐花情、槐花宴、槐花蜜,一場盛宴讓常士傑看到了永由村脫貧奔小康的強勁動力。

永由村有369戶1119口人,耕地4239.7畝。常士傑挨家挨戶上門瞭解,將村裡的情況和每一戶的情況都寫進自己的民情日記中,記錄他們的生活情況與發展想法。其中建檔立卡的225戶貧困戶,他重點做了分類細化。

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留守村裡的都是些老年人。空閒的時候,他就去留守老人的家中幫忙幹一些雜活。在與貧困戶的相處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內涵,也更加堅定了他要服務基層的決心。

永由村的一位退伍軍人溫紹華,患有腦梗,半身不遂,常士傑主動帶老人家去醫院進行檢查、複查、取藥。“別看年紀不大,工作起來頭頭是道。”村党支書穆海則經常這樣誇獎他。

永由村在省委軍民融合辦的幫助下,發展了412畝蘋果園,去年蘋果樹已掛果。“管護費用太高了,我們自己很難負擔。”村裡青年溫建軍承包了其中的50畝蘋果樹,每年的管護費用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蘋果樹掛果週期太長,長時間看不到收益,我們心裡也沒底啊!”村裡有一部分村民已經放棄對蘋果樹進行管護。常士傑在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多次上門和貧困戶進行溝通,向他們講述種植蘋果樹的收益,邀請專家向村民講解蘋果樹的修剪技術,還積極協同工作隊一起向機關申請10.7萬元資金支持蘋果園的管護。守著漫山遍野生機盎然的蘋果樹,常士傑幹勁更足。

工作過程中,常士傑發現村裡老百姓的農副產品非常好,他主動當起了“推銷員”。純天然槐花蜜、玉米麵等農副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機關單位,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老百姓看著自家的農副產品有了銷路,都開心地笑了。

“又到了槐花開放的季節了,今年他要積極參與槐花節的籌備工作。”常士傑堅定地說,“宣傳永由村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一定好好幹。”

本報記者陳俊琦 本報通訊員鄭慧梅

岢嵐縣宋家溝村第一書記楊濤:心安之處是吾鄉

從“缺吃少穿”到示範村,岢嵐縣宋家溝村在發展鄉村旅遊中摘掉“窮帽”。一到旅遊季,大街上有的捏油糕,有的做涼粉,還有的村民把自家土特產拿出來賣。如今,宋家溝村又多了一個旅遊產品——葫蘆手工製品。

去年年初,宋家溝村第一書記楊濤經過學習考察,決定引進葫蘆種植技術以及後續葫蘆手工製品工藝,以村集體經濟形式發展葫蘆相關產業。楊濤邀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勝來村裡宣傳葫蘆文化,講授葫蘆種植技術,村民王四貓等20戶貧困戶在庭院種上了一片片葫蘆,宋家溝村頭一次長出30多釐米高的葫蘆。“我們又多了一門手藝,寶葫蘆裡裝上雜糧,能賣個好價錢。”王四貓高興地說,還是楊書記辦法多。

2017年7月,作為省總工會派駐岢嵐縣宋家溝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以來,楊濤和駐村隊員堅持“你動我扶、你進我幫”,因戶制定幫扶政策,一個個帶著露珠、沾著泥土的“好藥方”開始發揮作用。“你離村民有多近,村民跟你就有多親。”楊濤辦好百姓心尖尖上的事,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搬到宋家溝之前,我們一家三口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土窯洞裡,幾畝薄田,靠天吃飯。”宋家溝村村民沈姚付搬進新居後,楊濤和駐村隊員時常來看望。由於有一手製作涼粉的手藝,楊濤幫助他支起了涼粉攤,開起了農家樂。“去年入秋後,涼粉攤歇業,我仔細盤算了好幾遍,純收入9600多元。”

扶貧路上,一路艱辛,也一路感動,楊濤還把這份感動搬進了小學課堂。去年兒童節,楊濤到兒子所在的班級上了一堂紅色黨性教育課。40分鐘時間裡,他為孩子們詳細講述了宋家溝的歷史變遷和脫貧攻堅的意義所在。寒暑假裡,楊濤都會帶著兒子來宋家溝住一段時間,帶他和村裡的小朋友玩耍,希望“幫助更多的人,自己就是幸福的”這顆種子在兒子心裡生根發芽。

“3年來,我親身參與到精準脫貧的偉大實踐中,宋家溝早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楊濤說,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要急百姓之所急,幫百姓之所需,與老百姓掏心窩子的相處,讓老百姓感受到黨員就在身邊,這樣才能更加信任你,才會更有幹勁兒。

本報記者楊文俊

陵川縣臺北村第一書記郭子涵:女承父業接力攻堅

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面臨著很多的人生選擇,可以考研繼續深造,可以考公務員,也可以留在城裡,過著相對安逸的生活。而郭子涵,一個只有23歲剛走出校門的女孩子,卻選擇到脫貧攻堅一線,執著並堅毅地往前走著。

郭子涵父親郭建平原來是晉城市蘭花集團培訓中心主任,2017年11月份,被派駐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長。2019年8月2日,年僅51歲的郭建平因勞累過度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一直在父親呵護中長大的郭子涵,面對殘酷的現實,放棄了繼續考研深造的機會,帶著父親未曾完成的“遺願”,前往臺北村擔任第一書記。“正是父親對扶貧事業的執著,正是鄉親們對父親的熱愛,指引我走進扶貧領域,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郭子涵字字鏗鏘地說出了投身扶貧的初衷。

在郭子涵的辦公桌上,也是郭建平曾經辦公的地方,一個筆記本、兩本書靜靜地放在那裡,這兩本書一本是《陵川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應知應會手冊》、另一本是《脫貧攻堅幹部培訓十講》。隨手打開筆記本,都是郭子涵駐村以來走訪貧困戶所發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筆記本中都分門別類進行了記錄整理。

在村裡六個多月的時間裡,在郭子涵與村“兩委”和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臺北村到觀村的路已經修好通車了,新建的兩個蓄水池已經正式投入了使用,可以滿足全村人的用水需求。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村民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苗木種植規模,村容村貌得到顯著提升。

“我走過了父親走過的山路,發現它們從崎嶇變成了暢通;我撫摸過父親種下的白皮松,發現它們從幼小變成了茁壯;我翻看過父親的每一頁扶貧日記,發現字裡行間的計劃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郭子涵堅定地說,“我將緊握父親傳給我的接力棒,以更加堅定的意志、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讓我們臺北村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讓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本報記者李煉

離石區歸化村第一書記秦志華:老百姓盼的就是我要乾的

“小秦吃飯了沒?”“小秦多來家裡坐”……走在離石區信義鎮歸化村裡,村民見著第一書記秦志華,沒把他當外人。

兩年前,這個90後的第一書記剛到村,穿著牛仔褲,揹著雙肩包,看上去像個大學生。農村事多,情況複雜,這麼“嫩”的幹部行不行?秦志華暗下決心:“既然有緣成為這裡的第一書記,就得為大家做點事。”

腳上有泥,心裡才有底。為了瞭解村情民意,迅速進入角色,他白天走訪瞭解村民生產、生活情況,跟著村民去山裡採收羊肚菌、山蘑菇;晚上和村班子成員、老黨員交流談心,虛心請教。第一個月,秦志華跑遍了歸化村所轄的4個自然村、133戶貧困戶。村民的意見、建議,他都記在心裡。“大家的期盼或是抱怨,都是扶貧的著力點。”

去年臘月一天晚上10點多,68歲的貧困戶李侯栓突發面部腫痛,秦志華及時趕到,開車帶老李從區醫院到市醫院,連夜檢查診斷。事後,老李家人當著村裡人誇讚他。“這讓我更加堅定,要把村民當親人,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秦志華說。

土地貧瘠,再種低效作物,增收很難。秦志華向村民推薦考察過的蘆筍種植。這在當地是新奇產品,村民沒底。他先行先試自己做示範,先後投資近萬元租地5畝試種,目前已初步成功,預計每畝可增收4000元以上。

2017年起,歸化村抓住全國特色小鎮發展機遇,主動對接相關部門,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如今,歸化村全村脫貧,新修的景觀河壩、旅遊公廁、民俗文化陳列館、寶峰生態園……村子一年比一年美,靠大型民俗演藝實景劇《溝樑上的土疙瘩》帶火了鄉村旅遊,村民參加演藝,興辦農家樂、民宿,日子越來越富裕。“這是領導們大力支持和我們‘兩委’班子、前任駐村工作隊持續努力的結果。”秦志華說。

4月25日,離石區鄉村旅遊季在歸化村正式啟動,打造美麗“鄉村會客廳”,歸化村正迎來新的機遇期。秦志華忙前忙後,信心滿滿地說:“認真做好當下的每件事,真正為老百姓謀福利,才能無悔付出、無悔堅持、無悔青春。”

本報記者高建華 本報通訊員王晶晶

(責編:溫文、劉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