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能讓劉邦和司馬遷敬重的賢才,無愧於四君子之首

戰國有四君子: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四君子中,信陵君成就最高,他禮賢下士,文武兼修,德才兼備。他的諸多行為,品行,品德,在今天看來,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信陵君:能讓劉邦和司馬遷敬重的賢才,無愧於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

禮賢下士 虛心做人

信陵君(?—前243年),名魏無忌,魏昭王之子。信陵君以仁待人,不論貧富與貴賤,有才與無才,他都放下身段,同他們真心交往,虛心學習,從不炫富,擺架子。侯嬴乃七十歲的老朽,身為城門小吏,他家貧位卑,人言輕微,而信陵君卻備重禮聘請他,還親自為他駕車,置辦接風宴席,待若上賓。朱亥、毛公、薛公不過市井小人物,信陵君卻數次前往與之相會。正因為如此,多數士人跳槽投奔信陵君。如平原君的門客“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信陵君三千門客,賢士居多,他們協助信陵君治理國家,憑著威望和實力成為魏國的“守護神”,以至於諸侯國“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信陵君:能讓劉邦和司馬遷敬重的賢才,無愧於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禮賢下士

竊符救趙 英威天下

秦圍邯鄲,趙國告急,遂求救於魏。魏安鰲王令晉鄙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魏安鰲王糊塗,可信陵君是明白人,趙、魏乃一體,唇亡齒寒。秦強而趙、魏弱,兩家為同一條繩子上的螞蚱,趙亡,則魏危矣。

信陵君欲救趙,可無兵符,無法調動軍隊。門客侯嬴建議盜竊兵符。信陵君依侯嬴之計,走魏安鰲王愛妃如姬的門路,如姬入魏安鰲王臥室偷出兵符交與信陵君,信陵君率八萬精兵救趙,解邯鄲之圍,秦軍敗走。

信陵君救趙,名滿天下,諸侯無不畏懼。趙孝成王拜謝信陵君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而平原君再也“不敢自比於人”。

信陵君為何能成功救趙呢?筆者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趙、魏聯手,志在必得

趙國自不必說,魏國呢?信陵君“竊符”是多大的罪過,如果大敗而歸,他有何臉面立於人世,八萬魏軍有何立足之地,所以趙、魏兩家無有退路,必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置死地後生,務必取勝。

第二,信陵君治軍有方,用兵得當

信陵君得到兵符後,做了一次軍事改編,“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調整後的魏軍與士兵而言乃仁德之師,於敵則是虎狼之師。此次改編,極大地增強了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信陵君:能讓劉邦和司馬遷敬重的賢才,無愧於四君子之首

竊符救趙

合縱抗秦 兵家再現

信陵君救趙後,迫於“竊符”的壓力,不便回魏國,滯留趙地十年而不歸。秦國聽說他不在魏國,遂出兵伐魏。魏國告急,魏安鰲王摒棄前嫌,拜信陵君為上將軍以救魏。信陵君走馬上任,派使者出使諸侯國,意在合縱抗秦。各諸侯給足了信陵君面子,紛紛派兵救魏,信陵君率燕、趙、魏、韓、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大破秦軍,秦國大將蒙驁敗走,躲入函谷關,甘當縮頭烏龜。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追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記·魏公子列傳》

“合縱”抗秦,克秦於關內而不敢出,前有蘇秦,後有信陵君。至此,信陵君威震天下,各諸侯無不敬佩,前來祝賀的同時還不忘向他討教、學習。信陵君不自滿,亦不保守,整理成《魏公子兵法》分享於眾。

信陵君:能讓劉邦和司馬遷敬重的賢才,無愧於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合縱抗秦

憂鬱而死,魏國當亡

信陵君在,秦國難安。秦莊襄王設局,用“反間計”使魏安鰲王猜忌信陵君,離散君臣關係。魏安鰲王中招,罷免了信陵君的職務。信陵君明知中計,卻有苦難言,從此稱病不入朝,終日鬱鬱寡歡,消磨殘生。

信陵君文武兼備,一心為國,卻未做到“武死戰,文死諫”,而是在酒色中憂鬱而死,這也成為他的遺憾和不足之處。信陵君下世後,他曾經的手下敗將蒙驁立刻兵出函谷關,秦軍捲土重來,失去了信陵君的魏國,節節敗退,岌岌可危,十八年後,王賁水灌大梁,魏亡。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功魏,拔十二城。——《史記·魏公子列傳》


信陵君:能讓劉邦和司馬遷敬重的賢才,無愧於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借酒消愁

四大君子 當屬第一

“四君子”是對戰國時期四位賢人的通稱,四位賢才中,信陵君更勝一籌。平原君、孟嘗君好虛而少實,春申君竊國有汙點,獨信陵君仁德最廣,成就最高,備受世人敬仰。劉邦歷來欣賞信陵君,稱帝后每次路過大梁時都要祭奠他。司馬遷給四君子作傳,對其它三位都直呼其名,獨對信陵君以“公子”稱,通篇達一百四十七次,足見太史公對其敬重。戰國四君子,信陵君當屬第一,而他是如何成就自我,他的身上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第一,禮賢下士,虛心學習

《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公子為人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而驕士。”侯嬴為看守城門的小吏,朱亥為屠夫,毛公、薛公整天和賭徒,賣酒的小販一起“鬼混”,然信陵君屈身移步,“三顧寒舍”聘請他們,對他們給於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關懷,欣賞他們的才華,學習他們的長處,採納他們正確的意見。信陵君禮賢下士,常人難以企及,平原君曾經還嘲笑信陵君與毛公、薛功市井之徒為伍。

第二,顧全大局,敢作敢當

信陵君行事,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而輕私利,非孟嘗君“雞鳴狗盜”所及。竊符救趙,矯殺晉鄙,他自毀名譽,挽救趙國於危險難之中,趙國當存,魏國則安,救趙亦救魏。而在竊符救趙前,信陵君抱著必死的決定,組建百餘人的敢死隊“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若非門客侯贏半路勸阻,信陵君只怕與邯鄲城一起灰飛煙滅。孟子曰:“雖千萬人,而吾往矣”,信陵君當配。

第三,知錯就改,接受批評

竊符救趙後,信陵君在榮耀光環的籠罩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當趙孝成王想把五座城池封給他時,他自鳴得意,驕傲自滿。門客警告他,別人對你的恩德,你一定不能忘掉,而你對別人的恩德,一定要忘掉。你雖然有恩於趙,但養育你的是魏國,你對趙國有恩,但畢竟“竊符”有負於魏王。

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以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信陵君聽了門客的話,羞愧難當,無地自容,並不斷責備自己。面對趙孝文王的熱情款待,他一再推辭謙讓,並“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

信陵君滯留趙國期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告急,而信陵君卻犯糊塗,作壁上觀。門客毛公、薛公對其“耳提面命”,一番說教後,信陵君“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尊者面對卑者,強者面對弱者,領導面對下屬,勇於接受批評,能知錯就改,實屬不易。

信陵君:能讓劉邦和司馬遷敬重的賢才,無愧於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

關於信陵君的一生,清代學者錢維城直言:“仁義著於人心,而威信足以奪之也。且信陵君豈遂能救民伐暴,效湯、武之所為哉?徒不急於功利,有救災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業無與並。”這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