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舒:抗疫+抗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助力腫瘤患者 | 科學抗疫 名醫有約

新冠肺炎疫情下,免疫力相對低下的腫瘤患者更需要經受住考驗。在腫瘤疾病的治療、康復過程中,時刻都要與醫生保持聯絡,調整治療方案,關注病情變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防治中心秘書長、腫瘤內科主任劉天舒說,得益於中山醫院多年來積累的腫瘤防治經驗和多學科綜合診治模式的推廣,已將疫情對腫瘤病人的影響減少到最低。即便疫情期間,所有腫瘤病人也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多線治療,最大程度地對抗腫瘤。

劉天舒:抗疫+抗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助力腫瘤患者 | 科學抗疫 名醫有約


措施:化療、複查稍推遲進行


“腫瘤內科的病人分為好幾種,在新冠疫情期間,科室裡把需要進行不同治療的患者分類管理。”劉天舒說,一部分需要隨訪的康復病人,在身體沒有不適的前提下,適當拉長來院隨訪的週期。比如,早期病人術後複查,有3至6個月的彈性時間窗。根據這個原則,疫情期間,如果病人沒有出現緊急狀況,可適當推遲幾個月來複查。


對於正在做化療的病人,酌情延遲一段時間化療或適度減少化療藥物劑量,操作上根據方案把輸注的化療藥物改為口服藥,這樣相對比較簡便,也可減少意外風險。

還有一種情況是擇期手術的病人,如果正好在疫情之前已經預約了開刀,突然遇到疫情,不得不暫緩手術,科室也已根據病人的相關情況,把術後的藥物治療提前到手術之前使用。


劉天舒主任說,腫瘤病人如果出現緊急情況,醫院可隨時安排手術。不過她發現,通過這次疫情,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就診模式。“在中山醫院的腫瘤病人當中,約60%-70%是外地病人,醫院也藉助與全國各地的醫聯體、合作平臺,利用遠程會診、網絡義診等方式,讓這部分不能來滬的病人在當地做化療、複查等。

優勢:多學科綜合診治


現在,腫瘤病人的治療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化療、放療和手術這“三把刀”,隨著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的不斷擴充,病人的選擇已經相當豐富。而中山醫院,除了藥物選擇廣泛外,劉天舒主任還介紹了他們診治腫瘤病人的另一個亮點——多學科參與綜合診治。她介紹,腫瘤本就涉及多學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山醫院在肺癌、肝癌領域就已有多學科診治的實踐,到 2010 年以後這一模式獲得飛速發展,中山醫院有 40 多個 MDT 團隊,其中腫瘤相關的MDT有28個,每年發起數千例腫瘤患者的MDT 討論,解決患者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問題。


“以病人為中心,將多學科的診治優勢強強聯合,以期達到臨床治療的最大獲益。”在劉天舒看來,方案那麼多,如何選對最適合自己的首診方案,對腫瘤的預後相當重要。最理想的路徑是患者能“找對醫院、找對科室、找對專家”,但病情複雜、站在治療的十字路口不知究竟該如何走的患者也不在少數,多學科綜合診治模式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模式。不僅能打破不同科室之間的界限,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腫瘤的具體部位、病理類型、分子分型,有計劃、有步驟地合理應用現有的各種有效手段開展治療,患者也不必在各種治療選擇中糾結不已,避免走彎路。


除此以外,有別於傳統印象中的腫瘤 MDT團隊,中山醫院還形成了“精準醫學 MDT”“腫瘤營養 MDT”“心臟腫瘤 MDT”“免疫藥物不良反應MDT”等,結合技術新發展、患者新需求的新型 MDT 團隊。

答疑:如何進行藥物選擇


在腫瘤治療領域,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這兩大類抗癌藥,已成為很多癌症病種的主流治療方案。“哪個對我來說更好?”許多患者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劉天舒說,靶向藥物,針對的是癌細胞上特定的靶點,比如某個特有的基因突變。靶向藥物和化療的目的都是直接殺死儘可能多的癌細胞。比起化療,靶向藥物理論上只會抑制癌細胞,而不會對正常細胞造成顯著傷害,因此副作用要小很多。

而這幾年流行起來的免疫藥物,其作用對象不是癌細胞,而是免疫細胞。這類藥物自己不能直接殺傷癌細胞,而是激活針對癌細胞的免疫系統,然後讓大量活躍的免疫細胞成為抗癌武器。目前上市的PD1 抑制劑,PD-L1抑制劑,或CTLA4抑制劑都是如此。


不管是哪種藥物,都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臨床上理想情況是把不同類別的藥物優點結合在一起,提高響應比例,可以嘗試組合療法。不過,劉天舒也提醒,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道聽途說。每個人的病情都不盡相同,哪怕是同一種腫瘤、同一種分期,也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案。“專科醫生、特別是腫瘤內科醫生進行方案的選擇時,會充分考慮換患者的個體情況,預測並監測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並調整治療計劃。因此,在中山醫院這樣綜合實力強大的三甲醫院腫瘤內科,患者不必因藥物的選擇問題而猶豫不決,只要提升治療依從性,醫生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你。”劉天舒說。

劉天舒:抗疫+抗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助力腫瘤患者 | 科學抗疫 名醫有約


作者:鍾安

製圖:戴佳嘉

編輯:唐夢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