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2020年開年不久,新冠疫情便開始在中華大地上橫行肆虐,人人自危,如非必須,幾乎沒有人願意踏出家門。居民無意消費,企業無力投資,出口嚴重受阻,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全線失速,中國經濟短期發展遇冷。

受疫情影響,房地產也遭受了重重考驗。2020年1-2月,中國房地產的銷售、投資和新開工增速創20年新低。到3月底,房地產市場仍未喘過氣。根據中指研究院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全國300個城市共推出土地4.2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1.4%,其中成交3.2億平方米。

同期,全國50個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積約為141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近40%。20家品牌房企第一季度累計銷售額為9330億元,同比下降10%。

疫情對房地產的影響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互相傳導,到現在,樓市還未迎來春天。

從2月開始,中央和地方相繼向房地產行業伸出援手,中央下放土地審批權,央行先後三次降準放水,累計釋放長期資金1.75億元;地方樓市調控政策不斷,供給端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稅賦等各類費用,適當免租,適度放寬預售;需求端部分城市降低首付比例、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放寬落戶、加大人才購房力度,甚至放鬆限售限購等等。

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2月以來從供給端出臺扶持政策的省市列表 資料來源:中指研究院

房地產整體寬鬆的政策環境和各地不停試探的鬆綁動作,以及短線受阻的經濟發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房地產救市。但在現階段的樓市調控中,中央和地方之間存在張力,摩擦不斷,政策一日遊或幾日遊的情況時有發生。當下大勢撲朔迷離,救市一說能否應驗,可能還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01 何謂房地產救市?

“房地產救市”可以拆解為“房地產”和“救市”,從字面意義來看,房地產救市,指的就是拯救房地產市場,其主體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體手段是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制定一些利好樓市的調控政策。而制定這些政策的前提應該是市場失靈,房地產行業遭遇下滑危機。

所以綜合來看,房地產救市,指的是當房地產市場遭遇危機,持續下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出臺一系列利好樓市的政策法規,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但如果僅將視線聚焦到房地產行業,多少有些狹隘。在更寬廣的視閾上,

政府表面是在拯救房地產,實際卻是挽救中國經濟。通過刺激房地產,擴大內需並拉動投資,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改善居民居住條件,促進就業民生等等。

2003年頒佈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即2003年國務院18號文件)就提出,“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消費端,對於我國大部分居民來說,住房是家庭最大的消費支出,而在投資端,房地產開發投資所佔GDP的比重不容忽視。201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的GDP佔比超過13%,銷售額的GDP佔比超過16%,土地出讓金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40%

很少有一個行業能與房地產這一經濟巨無霸相匹敵。除此之外,房地產上涉工程機械、建材、鋼鐵、化工,下連家電、汽車、物業、家居裝飾,外鏈商業、物流、文旅、產業等多個行業板塊,上下游產業鏈十分廣泛。

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房地產產業鏈全景圖 資料來源:iFinD 產業鏈中心

與其他很多行業相比,高槓杆、高週轉的房地產行業對資金和危機的敏感程度更高,房地產市場一旦崩塌,將嚴重影響居民消費、資產投資、銀行信貸、政府收入和關聯產業發展,後果不堪設想

房地產救市就是救經濟。在三百六十行中,房地產猶如一記利刃,一旦祭出,就能給疲軟的經濟帶來強烈刺激。因而,在過去二十多年裡,當中國經濟遭遇黑天鵝,房地產這一利刃就會鏗鏘出鞘,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02 1988:房地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1997年下半年,始於泰國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東南亞各國。各國先後出現本國法定貨幣匯率下降、股票下跌、外資大規模撤資等現象,國內經濟政治遭到嚴重破壞。

覆巢之下無完卵,雖然亞洲金融危機並未對我國經濟造成致命性的打擊,但負面影響在所難免,首當其衝的,就是與進出口業務、對外投資和借用外債等經濟業務。

1998年我國出口增速處於近十餘年的低水平狀態,對亞洲出口的增速同比下降10%,對亞洲出口所佔出口比重從60%下降到53%。政府為穩定經濟,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經濟發展承壓。

為減輕財政壓力,扭轉國企大規模虧損局面,1998年中國啟動了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引發國企下崗潮,內需嚴重不足。

彼時,中國房地產市場經過了幾年過度擴張之後,滯銷的商品房越堆越多,居民購房需求不足,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房企回款無力,銀行和地方政府寢食難安。

為擴大內需,提振經濟,政府祭出房地產這一利刃,開啟了房地產救市大行動。

1998年3月19日,時任總理朱鎔基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了我國住房制度改革:

住房建設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但是我們必須把現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為貨幣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讓人民群眾自己買房子,我們準備今年下半年出臺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為商品化

。”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式頒佈,宣佈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全面推行和不斷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擴大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範圍等。有了中央的肯定,各個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緊隨其後。

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截圖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8 第17號

房改政策在前,銀行資金大舉流向房地產。1998年,房地產住宅投資2082億元,同比增長35%;同年商品房銷售額2100億元,同比增長37%。利刃出鞘,鋒芒畢露。從此,房地產走上了市場化發展的快車道,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助力。

03 2003:房地產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到200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達7791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8%,成為帶動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力量。商品房銷售額達6032億元,同比增長24%,居民購房熱情節節攀升。在國民經濟中,房地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2001年和2002年,房地產對GDP的貢獻都在20%-30%之間。

2003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增速達9.9%,創下1997年以來同期最高增長記錄。非典疫情爆發,危機突如其來。受非典影響,第二季度GDP增速下滑到7.9%。房地產市場低迷,交易受阻,購房者觀望情緒嚴重。

為應對非典疫情,恢復房地產市場生機,帶動中國經濟度過非典陣痛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2003年8月12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即2003年國務院18號文件。

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保持健康發展的通知》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

18號文件除了明確將房地產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行業之外,還提出要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逐步實現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房。同時,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房發展,提高其在市場供應中的比例。

18號文件的頒佈,迅速盤活了房地產市場,在銀行信貸的支持下,居民的購房熱情進一步提高。彼時,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40.53%,提升空間巨大,為房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在政策春風和城鎮化進程的雙重加持下,房地產市場高歌猛進,刀尖越磨越利,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2003年到2007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從10154億元,擴大到25288億元,增幅達149%;商品房銷售額從7956億元,擴大到29889億元。

手握刀柄,利刃所向披靡,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房地產亦如此。

2003年住房供應結構的調整,進一步釋放居民的購房需求的同時,也打破了1998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中提到的“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普宅開始成為住房供應的主體,經濟適用房被逐漸邊緣化,穩定房價的難度增加。

04 2008:房地產救市狂潮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3年到2007年,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從2359元/平方米,上漲到3864元/平方米。熱點城市北京的房價更是從4737元/平方米,上漲到11553元/平方米,漲幅達244%。

中國經濟逐漸消化非典的影響之後,為抑制房地產過熱發展,政府開始著手樓市調控,試圖讓利刃入鞘:多次提高存貸款利率,取消房貸優惠,提高交易稅費,提高首付比例等等,將穩定房價提高到政治高度。

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1997-200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房地產投資趨勢圖 資料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2008年上半年,國家對房地產的嚴打仍在繼續。金融危機的到來,打破了中央嚴控房地產的步伐。從美國掀起的金融危機巨浪,將中國經濟裹挾其中。2008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到第三季度,GDP增速下滑到9%,第四季度進一步下滑到6.8%。

金融危機之下,原本就遭政策嚴控的房地產市場更加冷清,一級市場上土地流拍、房企退地、地塊底價成交的情況時有發生,地方政府財政承壓;二級市場上萬科帶頭降價促銷,樓市銷售遇冷,房企倍感資金壓力。

2008年,《瞭望》週刊的一篇報道中提到,房地產投資能拉動50餘個行業的發展,拉動率達1:2.86,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達30%。房地產行業遇冷,對中國經濟的打擊是致命的。為刺激疲軟的經濟,政策東風再次吹向房地產,政府再次祭出房地產利刃,出手救市。

2008年9月、10月,央行先後3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接著出臺了一系列樓市利好政策:首套房面積低於90平方米,減免各類交易稅;剛需和剛改購房首付最低20%,並提供商業貸款利率的7折優惠;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進一步刺激普通商品房消費。

2008年11月,國家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強力刺激經濟發展,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

2008年12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頒佈,除了進一步鼓勵普通商品房消費,加大保障房建設,支持房企度過危機之外,還提到要強化地方政府穩定房地產市場的職責:

各地區在執行中央統一政策的前提下,可以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採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鼓勵住房合理消費、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

在中央的首肯下,地方救市政策百花齊放,在需求端,幾乎每個有所動作的城市都在降低購房交易稅和首付比,利用公積金加槓桿提高居民購買力,部分城市政府甚至直接發放購房補貼;在供應端,鼓勵房企貸款,減少房企購地、稅收等相關費用,減少房企資金壓力。

部分城市甚至打起擦邊球,如重慶推出“購房退個稅”政策。雖然重慶的退稅政策被國務院緊急叫停,但為了救市,地方政府的狂熱也可見一斑。

為挽救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金融危機之下,中央和地方掀起了房地產救市狂潮,保住了2008年全國GDP的增長果實,當年我國GDP增速為9.6%。

中國經濟再次邁上發展快車道,但讓人扼腕的是,之前數年的樓市調控成果大都付之東流。2008年後,房價飛漲。2008年到2018年,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從3800元/平方米,上漲到8737元/平方米,漲幅達230%。高房價成為常態,讓普通人仰頭而掉帽。

如果繼續任由房地產這一利刃馳騁,稍有不慎就會面臨刀尖內刺的風險。

利刃入鞘:中國房地產救市簡史

2000-2018我國房屋均價變化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越來越高,房地產與經濟的捆綁也越來越嚴重,地方財政、就業保障、居民消費、投資都與房地產緊密相連。房價仍在暴漲,房地產投資還在擴大,但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開始下滑,長期依靠房地產走路的後遺症開始出現,僅憑房地產已無力帶動全盤經濟發展。

為防止經濟遭利刃反噬,之後幾年,政府不遺餘力地進行樓市調控,力圖在穩定樓市的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多條腿走路,減少樓市波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明確提出“房住不炒”的戰略定位,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防止房價大起大落。之後密集的樓市調控,全部圍繞“房住不炒”進行。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將房地產救市的可能徹底扼殺。

而今新冠疫情之下,市場上有人重提房地產救市,但今時不同往日,在投資端,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變小;而在需求端,居民負債率不斷提高,房價高企,繼續加槓桿不僅會加大居民負擔,也會進一步滋生房地產泡沫,無異於飲鴆止渴

現在樓市調控動作不斷,但大都集中在供給端,目的是為了減輕房企的資金壓力,助力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而中央在需求端並未鬆口。

部分地方政府躍躍欲試,試圖從需求端發力,適度放鬆限售、限購,放寬落戶門檻,發佈人才新政,實施購房稅費補貼,降低首付比例,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想重拾房地產救市的老路。但地方在“房住不炒”核心原則邊緣瘋狂試探的舉動稍有出格,就會被中央迅速打壓

房地產是助推經濟發展的利刃,但在刀尖上跳舞過於危險,利刃入鞘,勢在必行。房地產救市的歷史不會再重演了,那些懷揣房地產救市念頭的鼓呼者,都歇了吧。

來源:搜狐焦點原創欄目《縱橫Plus》@縱橫Plu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