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 | 守護春天,他們在國門前阻擋“寒流”——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戰“疫”紀實

國門 | 守護春天,他們在國門前阻擋“寒流”——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戰“疫”紀實

民警正在核對入境人員相關信息 王 洪/攝

國門 | 守護春天,他們在國門前阻擋“寒流”——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戰“疫”紀實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外防輸入已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經國務院批准,3月19日和23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等五部委先後發佈《關於目的地為北京的國際航班從指定第一入境點入境的公告》,呼和浩特機場被確定為12個第一入境點之一,成為阻擋境外疫情“寒流”的第一戰場。

作為第一批承擔分流航班入境處置保障任務的邊檢站,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全體民警聞令而動、迎難而上、奮勇當先,主動克服不利因素,舍小家為大家,打頭陣做先鋒,堅決戰“疫”到底。他們勇敢地站在防控境外輸入的最前端,第一時間在環京護城河的關鍵前沿入口築起空港國門疫情防線。


【出擊】12個小時的堅守

3月20日,雖已時至春分,呼和浩特依舊乍暖還寒。傍晚,機場航站樓、路燈、 車燈陸續亮起,似乎在以這種方式,迎接即將到來的這場無聲的“戰疫”。

來自日本東京的CA926次航班即將降落。被隔離出來的國際航班工作專區外,120救護車和警車的燈光格外刺眼;專區內,身著防護服、手持對講機的工作人員在緊張忙碌地穿梭……

“大家再互相檢查一下,把防護面罩戴緊,護目鏡固定好。”3月20日18時整,參加首班目的地為北京的國際航班分流經停呼和浩特機場入境,執行邊防檢查任務的邊檢民警們,在備勤室內嚴陣以待,執勤一隊隊長高靜正在指導大家檢查上勤前最後的防護準備工作。

3月20日18∶50,CA926次航班降落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18∶58,航班靠橋。

艙門前,是執行邊檢任務中感染病毒風險最高的位置之一,這裡將與飛機上的每一名乘客近距離接觸,民警張超的崗位正是在這裡。他的心跳止不住加快,緊張、不安……儘管CA926航班在起飛後申報過程中顯示沒有發熱旅客。

19∶05,飛機艙門開啟。

海關檢疫部門工作人員登機消毒核查。核查完畢後,海關工作人員通報:飛機上有發熱旅客。

“當時我感覺頭皮一緊,因為我所在的崗位是在旅客下機的第一道關口,會近距離接觸涉疫情高風險人員,說不緊張那是不可能的,但我的崗位和職責就在那裡。”張超說。

民警楊凱擔負應急通道監護任務,應急通道是邊檢部門為了最大限度減少發熱旅客接觸人員,特別設立的邊檢工作通道,通道是全封閉的,這裡甚至比張超的崗位還要危險。

“其實,我最希望旅客不要從我這裡通過,因為這裡是整個閉環管控的關鍵的環節,如果沒有旅客從這裡通過,就意味著整個航班的乘客都相對安全,醫護人員的工作也會相對輕鬆,但幾乎每個航班都有發熱旅客。”楊凱說。

有發熱等症狀的旅客,將第一時間在邊檢民警和海關檢疫工作人員引導下進入應急通道,採取隔離檢查措施,對發熱旅客快速進行比對查驗,辦理入境邊防檢查手續。手續辦理完畢後,發熱旅客將第一時間進入負壓救護車,被轉送至定點醫院隔離救治。

“看不清東西是最大的困惑。”防護裝備下,執勤一隊民警秦曉寧大汗淋漓地喘著粗氣,護目鏡的霧氣讓她很難分辨清楚眼前的事物,給邊防檢查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秦曉寧仔細確認,確認無誤後,蓋下驗訖章。

3月21日4∶23,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完成CA926次航班全部旅客邊防檢查任務。

正常驗放一次航班只需要半個小時,CA926航班機組人員和乘客共計105人,執勤一隊民警在崗位上堅守了12個小時,(包括提前穿好防護服和脫後的消殺等系列工作共12個小時)。執勤二隊民警巴音達來第二天上勤前收到上一班次的驗放信息後,滿臉驚愕,“我當時驚呆了,那樣的工作壓力和狀態下,穿12個小時防護服,太不容易了。”

因為疫情防控需要,所有執勤民警都被厚實的防護服包裹得密不透風,口罩帶子勒得耳朵生疼、視線被眼罩上霧氣遮擋、防護服悶熱難受……這一次秦曉寧和她的戰友從開始上勤到任務結束,連續奮戰了12個小時,第一次高強度、高壓力、高負荷的工作,讓他們汗流浹背。

國門 | 守護春天,他們在國門前阻擋“寒流”——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戰“疫”紀實

民警和海關工作人員對入境航班的保障處置工作進行溝通協調 王 洪/攝

【定格】那些難忘的瞬間

3月23日上午11∶50,來自英國倫敦的CA856次航班安全降落在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而立之年的我,竟然第一次穿上了紙尿褲,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民警楊佔江負責前臺引導和翻譯工作,穿上防護服進入執勤現場後必須做到“不吃、不喝、不排”,在吸取了戰友們第一次執勤的經驗後,上勤前他特意為自己準備了成人紙尿褲。

3月23日16∶00,來自英國倫敦的CA938次航班順利降落,這一班次的旅客大多是留學生。

“摘掉口罩我不會感染吧,警察叔叔,我有點兒害怕。”一個眼神裡透露著不安的女孩在驗證臺前,向正在進行人像採集的民警劉明哲問道。稚氣的臉龐帶著一絲驚慌,劉明哲安慰她說:“放心,我們工作環境都經過好幾道的消殺,很安全,不會有事的。”她鼓起勇氣,摘下口罩完成了人像採集流程。

3月24日13∶00,從法國巴黎進京的CA934次航班在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入境。

“今天是參與嚴防境外疫情輸入戰鬥的第三天,仍然有很多新的觸動。防護服裡,只有自己呼吸的聲浪。很多人因為夢想,遠足他鄉,但當無助的時候,他們選擇的還是家的方向。”執勤三隊隊長王屬民在他的戰疫日記中寫道。

3月26日15∶30,來自丹麥哥本哈根的CA878次航班順利降落在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今天遇到了很暖心的一幕,是在查驗完一名發熱旅客的證件後,她深深地給我鞠躬道了聲:‘謝謝,您辛苦啦。’讓我感動不已,感覺這些天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旅客的一次鞠躬、一聲感謝,都給我平添了很大的工作動力。因為當時很忙,沒來得及做出回覆,但是我還是想跟她說一句:歡迎回家!” 下勤後,民警卜源源向戰友們交流著一天的工作感受。

【突破】12÷4÷?=9

凌晨5點的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指揮中心燈火通明,值班民警正在緊張有序地核對即將落地的航班信息。這裡是呼和浩特邊檢站承擔首都機場國際航班分流邊檢工作指揮調度的“大腦”。

3月28日早上6∶40,來自美國洛杉磯的CA984次航班降落在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迅速將這條信息推送到檢查前臺!”執勤四隊隊長夏童正帶領後臺核查研判工作組民警,嚴格落實國家移民管理局“三提前、三共享”工作要求,將大數據與疫情防控工作深度結合,依託API、IAPI預報系統、出入境數據綜合運用系統,搭建起跨部門、多警種的分類型大數據分析平臺。

既要確保執勤任務圓滿完成又要做好民警自身防護,頂著巨大壓力一路走來,呼和浩特邊檢站站長王國華的腦子裡這根弦弦一刻也沒有放鬆過。自受領任務的那天起,他就帶領民警進行反覆推敲演練,但真正到達戰位後,意想不到的挑戰還是接踵而至。

一手抓執勤——通關現場勘察,細化執勤方案,精細工作流程,哪條通道有多長、哪段圍板有缺口、哪塊區域有風險、哪個角落有隱患,所有前指要素人員都做到了然於心。優化組勤模式,探索總結出“艙門——旅客休息等候——流調——入境邊檢手續辦理——醫學排查——轉運”的全流程閉環勤務模式。

一手抓防護——嚴格落實《加強口岸勤務安全操作指引》,組織開展防護操作培訓,建立穿、脫防護服“一對一”防護機制,剛性落實安全防護“三個絕不能”(執勤民警未經防護知識培訓絕不能上崗,未穿戴齊整防護裝備的絕不能上崗,未經特殊勤務訓練演練的絕不能上崗),確保隊伍內部安全。

數據顯示:截至4月12日,呼和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 站共檢查17架次入境國際航班,主要來自日本、意大利、 法國、美國、德國、丹麥、加拿大、芬蘭、挪威、瑞典、澳 大利亞等 11 個重點疫情國家。檢查來自 20 個國家和地區的入境人員 4316 人,隔離率為99.11%。

從首次分流航班入境人員的保障處置工作用了12個小時到現在一架300多人的航班妥善安置僅需要4個小時,整體工作效能提升了9倍之多,全流程處置保障速度全國第一。“讓數據多跑路”是破解邊防檢查保障處置工作耗時的金鑰匙。對數據的分析研判、信息的及時共享,為提高保障處置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印記】李嘉欣的戰“疫”日記

3月29日,晴。

14∶05,從英國倫敦飛往北京的CA938次航班經停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入境,我們驗放速度再次提升,在所有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又一次打破紀錄。

我們趕在太陽下山之前結束了勤務,除了耳朵撕裂般地疼痛外,其他一切都井然有序。我深刻體會到了別樣的“三高”——高強度、高壓力、高負荷,入境大廳幾十米的通道,彷彿是我22歲人生走過的最長路程。4個小時,像一出起伏跌宕的劇目,而現實就是,“責任”這兩個字是如此之沉重。

太累了,我幾乎是癱坐在通勤車的座位上。

“衛健委給我們防護提出建議,腳套帶一半更方便脫,而且我們洗手時間普遍短,以後下勤了一定要好好洗手,尤其不能濺到身上!這很關鍵!”帶隊民警馬蘭似乎怕大家聽不到,隔著口罩扯著嗓子大聲叮囑。

在通勤車上,馬蘭的兒子已經在微信上焦急地問候。聽到她寵溺地讓兒子把寫好的作業發過來,我不禁回頭看向她,視線清楚地捕捉到她臉上全是深紅勒痕、但眼裡卻笑意盈盈。我想,口罩遮掩的,一定是她欣慰的笑容。

到達酒店,看著天邊的夕陽,我貪婪地呼吸著沒有消毒水味道的新鮮空氣,疲憊、疼痛全部煙消雲散。我在酒店門口看見幾株小草破土而出,這悄悄綻放的生命力,應該是呼和浩特最動人的初春模樣。

(文/口述:張 超 秦曉寧 李嘉欣 楊 凱 劉明哲 王屬民 卜源源等 整理:張志敏 張 冬 王 洪 池 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