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01

白起,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祖上乃楚平王之孫白公勝。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或許是遺傳了祖上基因的緣故,少年白起很容易便通曉兵法,並且在實戰中也很快就體現出了非凡的用兵才能,受到秦國權臣穰侯魏冉的賞識和抬愛。

在魏冉的支持下,白起統兵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的統一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前292年(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率兵在伊闕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前291年,白起將兵攻魏,奪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前282年,白起率兵攻楚,攻陷楚國都城郢,併火燒楚王列祖列宗的陵墓,並把楚王攆到了"陳"地。

前273年,白起再次攻魏,擊敗魏國大將芒卯,並斬首十三萬人。

當然了,最赫赫有名的當屬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白起領兵不僅射殺了趙軍主將趙括,而且坑殺趙國降卒四十多萬。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有人統計,戰國兼併共死亡200多萬人,其中算在白起頭上的有將近一半,當真是戰場殺神了。

隨著戰功的不斷積累,白起的官階也逐漸升高,由左庶長到左更,再到國尉,再到大良造,最後被封武安君。

然而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前257年十一月,風光無倆幾十年的白起,突然地就被秦昭襄王以其"不服管理,心有怨言"為由,賜劍自刎了

02

秦軍長平之戰的大勝,深深刺激到了秦相國范雎嫉妒的心靈。如果白起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趙國,那麼秦國之於東方諸國的力量對比必然空前強大,秦王稱帝乃至一統六國的願望都有可能提前實現。如此,作為立下了戰場頭功且爵位不在自己之下的白起,就極有可能封侯拜相,並在權勢上徹底超過自己。

在這樣一種自私心理的作祟下,范雎很容易便被趙國的說客蘇代說動,然後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勸說秦昭王放棄對趙國的乘勝追擊,只是以割地了事。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然而,秦昭襄王很快又後悔了,並於隔年9月以五大夫王陵為將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為什麼沒有派白起呢?

一則此時白起正好生病,可能行動不便,二則白起並不看好此戰的前景,估計也可能是藉故推脫。

戰前,秦昭王曾經徵詢白起的意見,白起卻說了這樣一段話。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邯鄲並不好攻。一則會有其它五國的援兵相救;二則秦軍雖然在長平獲勝,但那也是慘勝,想要再次獲勝的實力略顯不足;三則,我們這是大老遠跑去奪人都城,說白了就是要把人往死裡整,人家肯定會玩命反抗,搞不好他們一眾來個裡應外合,我們就必敗無疑了。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可是當初長平之戰剛過的時候,白起明明是主張趁機滅趙的呀?

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那叫乘勝追擊,無論是趙國自己還是其它諸侯國,都會因為倉促而來不及準備,加上秦軍本身又正是在殺人不眨眼的興頭之上。

現在嘛?兩三年過去了,所有各方都已經消化了趙國奄奄一息,秦國一家獨大的事實,為了免於被秦國各個擊破,必然會聯起手來抵抗秦國的進攻。

然而秦昭王是不信這個邪的,強行命令出兵。

結果是確定的,換上了王齕領兵的秦軍被以信陵君無忌為首的諸侯聯軍擊敗,傷亡慘重。

危難關頭,白起犯了君主制下為將的大忌,其非但沒有表現出悲傷,反倒冷言冷語地說道: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我說了不能打,非不聽我的,看現在好了吧?

秦昭王聽到後勃然大怒,不僅將白起一擼到底,從頂級上將降為士伍(普通士兵),後來更是直接令其一把劍自刎。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03

表面上看起來,白起之死,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突然湧現出來的君臣矛盾,其實卻是掩蓋了箇中真實的原因。

真實的原因是:白起是穰侯舊屬,換句話說,他不是昭王的親信。

初,秦昭王雖然即位時已滿18歲,但是鑑於實力薄弱,朝政大權卻是掌握在老孃宣太后(羋月)和舅舅穰侯魏冉手裡,並且秦昭王也是足足當了幾十年的傀儡。

前271年(秦昭王36年),穰侯魏冉出於私利想要越過韓魏攻打齊國,以擴大自己在那裡的封地,被從魏國逃命而來的范雎抓住破綻,然後在秦昭王面前一頓伶牙俐齒,說得秦昭王如夢方醒,緊接著便罷免了舅舅魏冉的相國職務,並且軟禁自己的老孃宣太后,才把王權徹底抓在了手裡。

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史記.穰侯列傳》)

其實哪裡是秦昭王此刻才如夢方醒,他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幫手罷了。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在被架空的幾十年裡,他也曾幾次三番地罷免扶持自己登上王位的舅舅,但每次又都是不久便把他請了回來,只因為他發現離了魏冉,孤家寡人的他竟然玩不轉朝堂。

現在好了,隨著自身政治勢力的不斷增強,加上牛人范雎的加盟,秦昭王當然是要魏冉滾回老家歇息,讓老孃安享晚年了。

可是,雖然擺平了最具威脅的政治對手,但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執政幾十年提拔的大量骨幹黨羽依然還在朝中,並且又大都是手握兵權的重臣。

比如白起。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白起與魏冉從小是個舊相識,但白起軍事生涯的每一步都與穰侯密切相關。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在魏冉的舉薦下,初次獨自領兵發動了對韓魏的伊闕之戰,並在戰爭中初露鋒芒,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成了戰國後期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戰場殺神。

隨著白起的軍功累遷,穰侯魏冉也因舉薦之功無論是聲望還是財富上都收穫了許多。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可以說,兩個人既是朋友,又是某種政治上的盟友。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史記.穰侯列傳》)

白起等一干穰侯舊屬雖然並不至於發動叛亂,但尾大不掉甚至敢公開唱反調,便已然觸動了秦昭王的底線。

所以,自從秦昭王親政,收回本屬於自己的王權,白起的命運便已經風雨飄搖了。之所以捱到此時,一方面因為彼時白起還有大用,另一方面是因為火候還沒到。

04

殺掉白起,其實並不難。

可以當朝捕殺,可以軍營賜死,可以派人行刺,也可以一杯毒酒暗殺。

對於秦昭王來說,以君殺臣,只要他願意,他可以有一百種方法。

但是,對於一位雄心勃勃想要染指天下的帝王而言,對於一位重視身後名聲的帝王而言,對於一位手段老辣的帝王而言,秦昭王不僅想要白起死,還要其死有餘辜,並且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的負面影響。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於是,他其實一直在等待白起犯錯,最起碼在重視君君臣臣的吃瓜群眾眼裡認為是犯錯。

老實說,當白起長平之戰大勝之後意欲一鼓作氣滅掉趙國,被范雎在後方一番讒言叫停時,內心是充滿抱怨和憤恨的。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所以,當秦昭王決定重新進攻趙國,希望以白起為將之時,他拒絕了。

此其罪一:違抗王命。

當秦軍在邯鄲城下遭受挫折,情緒失落之時,白起犯起了軍人的通病——為了證明自己的先見之明說起了風涼話。

此其罪二:禍亂民心。

有這兩條罪狀在身,白起雖不至死,但秦昭王卻已有足夠的理由將其打回原形。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然後,中國歷史上常見的一套君臣戲碼便出現了。

這個戲碼便是,自詡為明君的帝王,永遠不用也不會親口說出來要殺人,他只需要表示出一個態度,便自會有人替他把人往死裡整。

當白起被貶士伍強令奔赴軍營,行至杜郵,秦昭王問起白起的情狀時,范雎便補刀了。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

白起被貶被遷,心中很不痛快也不很服氣的樣子,似乎有話想說但沒說出來。

人都被從頂級上將一擼到底了,還不能讓人有點怨言?可是在范雎的嘴裡,秦昭王卻聽出了白起似乎想要乾點兒什麼的意思。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這整個一出"莫須有"。

不過,或許這恰恰是中了君王的下懷。

秦昭王聽了之後二話不說,便令使者帶著劍追了過去。

一代名將,儘管其殺戮太多,卻就這麼煙消雲散,實在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一種民族的悲劇和國家的悲劇。

鑑於利益訴求的不同,世間之人大致分為幾種。

有乾剛獨斷之人,有錚錚鐵骨之人,有投機鑽營之人,有蠅營狗苟之人,更有眾多永遠不會明白事理的吃瓜群眾。

許多事實便是,乾剛獨斷之人做局,投機鑽營之人設套,蠅營狗苟之人跑腿,吃瓜群眾起鬨,只有錚錚鐵骨之人不願同流合汙,於是便成了被坑被冤的對象。

只需點頭,自會有人推波助瀾,由白起之死看帝王的那些權鬥陽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