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時,“越吵越好”

【引】

我的母親常常提起我小學時代的一件讓她極其驚訝的事。

那是我的一次生日聚會,邀請了班上10多個同學來家裡進行生日聚會。吃完蛋糕唱完生日歌,我的父母在家中準備了各種遊戲,所有人都玩的不亦樂乎,吵鬧聲快把房頂掀開了。但只有一個女生,坐在那邊安安靜靜的看一本書(我們家書非常多,擺了好幾個書架)彷彿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一樣。

我的母親非常驚訝,這麼吵得環境下,別說看書了,連大人都很難靜下心來,但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卻能鎮定自若的捧著一本書,完全無視周圍的喧鬧嘈雜。

後來我母親和那位女生的媽媽談起這件事,那位女生的媽媽卻一副習以為常的表情:從小我們家就是這樣的,我們照常做我們的事,不會刻意為了她睡覺或者學習放低聲音甚至不發出聲音,她已經習慣了。

這在當時給了我母親很大的衝擊。因為相信絕大多數家長和我母親一樣,在家裡永遠是學習工作第一,一旦有人開始工作學習,其他人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不能看電視,不能大聲交談,不能放音樂……總之就是要——保持安靜。她本以為這是在為我們的工作學習助力,卻沒想到是在潛移默化中降低了我們的抗干擾能力,反而讓我們更容易因為一點聲響而分心

孩子學習時,“越吵越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庭中,家長們當然應該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學習環境,但這方面也是正常就好,不要太苛求了;如果家長在這方面太用心,甚至表現出焦慮,不但沒有好效果,反而有壞作用。

日常睡覺學習,“越吵越好”。這話雖然聽起來可能令人難以接受,但這當中卻的確有它的道理所在。

【1】 “媽媽,他太吵了,我一點都學不進去”

我看到過許多孩子一點都不能忍受不安靜的環境。

上課的時候,只要門外有一點聲響,班上有幾個孩子就立刻扭頭去看,一節課會有三四次需要我提醒,這讓我十分擔憂。問了他們的家長,都是說在家裡孩子學習時是保持絕對安靜,基本不發出聲音的。

然而家長在環境方面的用心,

恰恰是在給孩子這樣一個錯誤的信息:我們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下才能好好學習,我學不進去或者分心是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周圍環境的過錯。

這樣子的孩子反而會對周圍的聲音異常敏感,因為他們會一直豎著耳朵搜索噪音,哪還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更不用說這會讓他們養成一個壞習慣——即一旦自己不想學習或者學不進去時,就會找藉口說是別人吵著他了。

孩子學習時,“越吵越好”

一點聲音就會分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我班上,孩子們會很積極的回答問題,有時候的確聲音會比較響,但我從來不會因為這個批評他們。即使如果有孩子跟我說老師誰誰誰太吵了,打擾我上課了,我也從來不會去責怪那個說話大聲的孩子,而是告訴他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你需要做的只是專心聽老師說話,而老師是有小蜜蜂(便攜式麥克風)的,你應該能聽得非常清楚吧?

基本所有孩子都能很好的理解,點頭表示同意。如果我去責怪那個說話大聲的孩子,相當於告訴其他孩子,你學習不好,是別人的問題,那將是一個可怕的開始,整個班就會變得你怪我,我怪你,同時以後遇到事情,不會先去反思自己的問題。而事實是,現在還有很多家長是這麼做的,自己孩子一旦有什麼問題,第一時間就是去找別人的問題。

就像尹建莉說的那樣——無菌艙裡培養不出體格健壯的人,靠消滅周圍正常聲音來成全學習的做法也沒有道理。在一個正常環境中備受打擾的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同樣容易受到打擾,真正打擾到他的不是那個聲音,是他尋找聲音的習慣。

【2】高考考場暈倒,我們永遠無法預測變化

某年的高考結束後,曾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考場的十幾個家長集體上訴,原因是那個考場有考生暈倒,醫護人員、老師進來一大堆,把那個考生抬走,場面一度比較混亂,整個考場也變得鬧哄哄的。家長們覺得這件事直接影響了他們孩子的考試成績,要求教育局對此事負責。

孩子學習時,“越吵越好”

高考第一科,考生暈倒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教育局最終給出的回應是:考生暈倒是不可預測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高考照常結束,分數照常結算,也不會有任何的其他措施。

能說那個考場的學生特別倒黴嗎?其實並不是,意外隨時可能發生,想當年我自己參加高考的時候窗外就有兩隻松鼠在打架,吱吱喳喳極其尖銳,但我也就是單純的聽到了,絲毫沒有受其影響而心煩意亂,甚至考完了我才又想起這件事,抬頭去找時卻發現這兩隻松鼠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不見了。

因此,為什麼我們要在平時就培養孩子的抗干擾能力?這個問題有一個最直接的答案——環境不可控

哪怕就是可操作性最強的家裡,就算家人都能配合不發出一點聲音,周圍的環境也時時刻刻不忘給你一些挑戰——隔壁那幢樓孩子練鋼琴的聲音,對門夫妻兩大聲吵架的聲音,樓下大媽們時不時震耳欲聾的廣場舞……難道你還能一家一家敲門去說?還是學習當年孟母為了孩子三遷家庭?

孩子學習時,“越吵越好”

環境噪音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在家庭之外,學校、社會中的環境我們更加不可掌控。哪怕是對環境要求最高的高考考場,工地停工、馬路限行,卻仍然避免不了窗外的烏鴉麻雀的叫聲、貓狗打架的喧鬧,以及每年在考場上暈倒的考生引起的混亂……

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不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每一種理想的生長條件。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等於為他提供了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

【3】做你想做的,說你想說的。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抗干擾能力呢?其實很簡單——一切自然就好

美國一位著名的兒科醫生、兒童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書叫《新育兒百科》。這本書的育兒觀念與絕大部分國產的育兒書有著很大的區別,書中最強調的一點,就是追求“自然”。

就比如在嬰兒睡眠這個事情上,這本書裡是這樣寫的:

“家裡有些動靜,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睡覺。父母在房間裡走動不用躡手躡腳,說話也不必細聲細氣,否則孩子習慣了寂靜的環境,突然聽到一點聲音反而容易驚醒。無論嬰兒還是兒童,只要平日裡徐管了家裡的一般嘈雜聲和說話聲,即使有客人來訪談笑,或收音機、電視機開著,甚至有人走進他們的臥室,他們仍可以睡得很香。”

其實除了極少的體質特殊的孩子,孩子是極其“不怕打擾的”,甚至故意在要把一個睡眠中的孩子叫醒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大部分睡覺怕吵的嬰幼兒,都是在出生前後幾個月被慣出來的。

孩子學習時,“越吵越好”

孩子是極其不怕被打擾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之前住的小區樓下就有個小超市,平日裡都是夫妻兩個一起打理。我每次去買東西,就看到櫃檯的一角放著嬰兒車,裡面是他們幾個月大的寶寶。前來買東西的人也不少,塑料袋包裝的聲音,刷錢的聲音,交談聲可以說此起彼伏,但那個孩子一次都沒被驚醒過,自顧自睡得極香。

和睡眠一樣,人們也習慣於在學習上要求安靜。但正如適當的噪音有助於良好的睡眠習慣養成,適當的噪音也可以培養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抗干擾能力。

想當年毛主席年輕的時候,為了鍛鍊抗干擾能力,專門跑到菜市場去看書。我們就不用要求孩子去菜市場讀書寫字了,只要在家裡的時候,無論孩子在玩還是在學習,都按照平日裡自己的習慣來,該做什麼做什麼就好了。

我的母親自從和那位女生的母親聊過後,就做了很多改變,從此我們家不再刻意的在工作學習時變得安靜,我的奶奶週末來家裡,我的母親讓她想什麼時候看電視就什麼時候看;平時有客人來,也是很自然的接待,不會因為我和我妹在學習就讓大家放低聲音;我父親在客廳打電腦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母親也不再把他趕到小房間去了。

也多虧於此,後來我們搬到市中心新房後,我們房間後面就是大馬路,每天來來往往的車輛絡繹不絕。我們兩個卻也沒太多的感覺,直到高中住校之前,一直是在那樣的環境裡度過的。以至於後來高考,同考場好多人在抱怨那兩隻松鼠打架的事情,我也是聽他們說了才想起來剛剛的確聽到過這個聲音,還覺得頗有意思呢。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僅僅重視孩子的智力投資和知識學習,對於適應能力卻很少過問。

孩子學習時,“越吵越好”

適應能力強的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培養孩子的抗干擾能力,就是適應能力的一種。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如何,可以決定他智力才能發揮的高低限度。隨著年齡增大、知識增多,適應能力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生理適應能力差的人,換個地方連吃住睡都感到不適應,也很難發揮自己的才能。

很多事情,刻意為之反而適得其反。要相信孩子是有這個能力調節自身的,不要事無鉅細的準備好一切,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也許能給他們一時的安靜,卻不能給他們一世的安靜。

平時我們吵一些,孩子的世界就安靜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