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的心境哲學:靜、平、緩、真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常有這種感覺?連一筆一劃認真寫完一個字的耐心都沒有了。

起筆尚且端正,越寫越敷衍,最後一筆簡直潦草收尾。俗語說“字如其人”,這話不假,缺乏耐心的筆觸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寫字人的浮躁與焦灼。

當代社會,太多人生活在了浮躁裡,太多人滿心焦灼:

與家人在一起時,從不好好說話,想撒氣就撒氣,把抱怨指責當成了家常便飯。

走路時總想快點走完,對沿途的花草、人、車、陽光全無欣賞的心。

吃飯時總想快點吃完,總有比吃飯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看電視、運動、與友人聚會總不忘翻翻手機,身在事中,心卻已溜。

從不讀書,即使讀書,也沒耐心逐字閱讀,隨手翻閱幾頁後,就扔在了一邊。

……

檢視自己的生活,有多少人不是這樣?

或許,會有朋友反駁,當代生活壓力這麼大,根本無法避免急躁焦慮。

可,事實是,你急躁成如此模樣,一地雞毛的日子卻並未因此有一絲一毫的改變,反而越來越糟。

所以,浮躁焦慮永遠不會將生活轉向良性的方向,且只會讓繁雜的日子雪上加霜。

《池上》的心境哲學:靜、平、緩、真

我以為,當代人最應當修一修心境。

至於要修什麼樣的心境?

白居易的一首七絕小詩《池上》做了形象的回答:靜、平、緩、真。

池上二絕

其一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即環境靜,心靜。

“山”,點出了二僧對弈的環境。有山,必有連綿疊翠之狀,山上必有草木磊石,山徑必定蜿蜒崎嶇,人煙必定稀少,因此,山為靜地。

人身可居鬧境,也可居靜境。

與鬧境相比,人更需要靜境。偶爾一鬧,充滿趣味,一直喧鬧,易生躁心,而靜境能去躁心,安撫本心。

自處的靜境是可以選擇的。如若無法選擇,那便讓心靜。

陶淵明說“心遠地自偏”,心有一份寧靜,即使身居鬧市,亦如深居靜山。

“僧人”本就更易心靜。

竹林之外,還有他人,二僧默默對弈,並不受干擾。竹林內外都有靜心,所以,落棋之聲可以清晰耳聞。

並非讓大家全都跳出紅塵,走入梵境,而是即使不做僧人,我們也可以有靜心。

不受外界雜音干擾,所有紛擾,最後都會自然沉澱。保持靜心,其實是利益最大化的生活態度。

《池上》的心境哲學:靜、平、緩、真

即心態平和、溫厚。

二僧對弈,本就有輸贏之爭,無需雙方處心積慮,都會自然而然得出一個勝負的結果。

所以,對弈過程,一切情緒的起伏都是負向的累贅,是沒有必要的。

若對手搶佔先機一步,我方不急不躁,冷靜以對;若我勝出對手一招兒,亦不驕傲自得,淡然視之。

人生如對弈。棋落局定,不爭輸贏,輸贏自定。我們該做的只是以平溫厚之心,面對任何對弈的過程。

《池上》的心境哲學:靜、平、緩、真

即慢,從容。

二僧對弈的時候,有清雅的“竹影”映於棋盤之上,有和煦的陽光柔柔撫照。坐在明景青竹下對弈,本就是一種無上的享受,至於輸贏的結果,遲來一些也沒關係。

觀棋,思索,頓悟,走棋,落子,每一個動作都不急不躁,舒緩有度。活在當下的一步棋中,活在當下的每一秒中

人生短暫,本就是由一分一秒聚合而成。放緩腳步,張開感知,去感受生命的奇妙,感受生活的百般滋味。

如若你試圖跨越時間去逾越,收穫的也只是愈加焦慮的生活狀態罷了。

《池上》的心境哲學:靜、平、緩、真

真,即認真,不敷衍。

對弈,便認真對弈。對對手不敷衍,對棋局不敷衍,對每一步棋不敷衍,對結果不敷衍。

既然要做,便認真去做,不得存一絲一毫的敷衍態度。

吃飯,便認真享受美食;工作,便認真享受奮鬥;遊玩,便認真對待遊玩。

做一件事,便將所有心思投入這件事中,不觀望其它,不顧左右,不三心二意。

守一個“真”字,才抵抗得了日復一日的重複與相似,才能在生活的無限循環中發掘新意,累積厚度,為新一輪的質變,做足鋪墊。

《池上》的心境哲學:靜、平、緩、真

一首七絕小詩,若拿“優質心境”去誦讀,必定收穫良多。

看山不止是山,看僧不止是僧,看棋不止是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