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眼美女、IEO 和區分 FIND、STC 算法

第二眼美女、IEO 和區分 FIND、STC 算法

一、第二眼美女

十年了,比特幣從08年誕生,從無到有整整十多年。最開始,經歷著全球經濟危機的陣痛,一群極客為了信任需求創造了比特幣,生生死死,反覆折騰,比特幣在18年達到頂峰。區塊鏈也變得越來越有名,自然吸引了更多人開始關注,待泡沫散去,區塊鏈禁了,區塊鏈要死了……但是區塊鏈依然在前行中。

3月3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197家公司獲得審批。不是說通過了就怎麼樣,而是說區塊鏈技術是有存在價值,只是以何種形式呈現未知而已。

“第三眼美女”理論,第一眼美女,一見就很漂亮,但是不屬於大眾範疇。第二眼美女,雖然容貌不如第一眼美女,但是氣質和談吐讓大眾傾心。不過,和第二眼美女交往成本依然有點高,大眾都喜歡,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即使得到了,第二眼美女脾氣也未必好。

第三眼美女,屬於大眾範疇,她們未必顯眼,但是接觸就久會還不錯。因為她們沒有第一眼和第二眼美女那樣的光鮮外表,但是如果依然能吸引人的話,肯定在某些方面有著獨到之處。

第一眼美女,我想就是區塊鏈前十年的樣子,從0到1,完全的去中心化,數字化賬本,顛覆互聯網,改變世界,每一個剛開始接觸區塊鏈,並加入其中的時候,不管是因為暴富效應還是信仰,都將這些炫目華麗的詞語奉為圭臬。

08 到 18 年,技術創新:POW、POS、Lightning、Liquid等,一聽就很高大上,不讓大眾所知道。開創性的技術差不多了,慢慢微創新多起來。區塊鏈告別狂突猛進,沉澱下來修煉內功,讓技術帶來的好處發光發熱,從第一眼美女轉變為第二眼美女,不知道會不會又是一個十年呢?

第二眼美女,更多人參與進來,1500多種代幣,300多個交易平臺,不再是極客專有,每個想了解的人都可以去了解,雖然仍有門檻將大部分人擋住,敏感的人開始關注起來。

二、IEO

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顧名思義就是交易所發行代幣,由幣安率先發起。作為中心化的交易所,利潤來源就是交易手續費、上幣費和廣告費等,就需要更多的活躍用戶。

在區塊鏈還處於“第二眼美女”階段,用戶存量就那麼多,幣安活躍用戶多了,自然火幣或 Okex 等其他的就少了。怎麼讓用戶“移情別戀”呢?賺錢效應,有奶就是娘。只要用戶看到漲漲漲,就會蜂擁而至。所以 IEO 出場就是必然的。項目方不在需要像 ICO 時那樣,苦巴巴地找代理、交易所和用戶公開募資,都是交易所自然流量。

經歷過 ETH 的 ICO 狂潮,應該知道好項目,從來都是不差錢,有的是機構、資本、用戶搶,甚至到後來直接取消募資。而且技術牛逼的好項目,都著眼於未來,合法合規地接受監管,被更多人關注,也被更多人持有,籌碼分散的開,熊市裡自然是無法做到沒事漲漲漲。

顯然需要 IEO 的項目,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牛逼的好項目,不過要是有賺錢效應,誰在乎呢?

三、區分 FIND

區分,從2017年11月至今已經運營一年半了,將於本月份28日在 BitGOGO 開啟 IEO,好不好暫時不好說,但是到底區分的 FIND 值多少錢呢?還是可以猜猜的。

區分是一個分佈式評測為核心的區塊鏈投資平臺,能拿來對比的是幣乎和 Steem,後者不是太瞭解,就用幣乎來估估值。

投資有時候買的是預期,騰訊和建設銀行,明顯後者的盈利讓人仰視,但是騰訊的股價確實高高在上,就是因為購買者覺得未來騰訊還能漲漲漲。區分和幣乎,兩者並沒有像交易所一樣有確定的利潤來源,只能比比預期活躍用戶。

幣乎,統計 19 年 1 月到 3 月,總訪問人數為 1.3M,價格為 0.023 元(4月25日),非小號查詢流通量為 250 億,計算出流通總市值為 0.023 ✖️ 250億 = 5.75 億。基於以上數據,可以推算出每個用戶平均價值是 5.75億 ➗ 1.3M = 442 元。

在如今的熊市行情下,假定區分的每個用戶平均價值是 400 - 500 元,統計19年1月到3月,總訪問人數是 9000 人,流通量為 10 億,推導出區分的流通總市值在 3.6 - 4.5 M 之間,推算出區分的 FIND 單價在 0.0036 - 0.0045 之間。而根據區分 IEO 認購單價在 0.0095 - 0.0099 之間,算是三倍起售,比較貴了。

簡單推算,不作參考建議。

#思維模型01 STC 算法

《創新算法 TRIZ》中的 STC 算法是:尺度(size)、時間(time)和成本(cost)的首字母縮寫。來做題:

航海過程中需要用船錨來牽引大船。船錨的重量和船的體積之間有一個計算比例,比如說一艘船的重量是一噸,這艘船錨的牽引力在 10 噸左右。在硬泥環境下,船錨的牽引力沒問題。一旦碰到有淤泥或洋流的海域,船錨牽引力會受到影響。如何增大船錨的牽引力?把 10 噸的牽引力變為 15 噸、20 噸乃至100 噸?

靜靜等待一下子。

船的重量變化,船錨的重量變化,我們幾乎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兩者身上。就像最近看一些指導英文寫作的書或文章,國外的寫作大師都力求簡介,能少一字是一字。而國內的話,都是排比、比喻,怎麼華麗怎麼來,一加再加。這導致思維定勢,缺什麼就直接加上什麼。

STC 算法提供的思維模型: 第一步:嘗試抽象的概念來描述你的系統。很多時候,都是手拿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要不拘泥於現有的概念,試著放下錘子,如果把船抽象描述呢?

有什麼樣的辦法,能夠在水中牽引十噸、十五噸或二十噸的重量呢?

分離出整個系統的核心因素:物質(船)、牽引(船錨)和水(海水)。

第二步:時空變形、任意系統,都存在三個核心要素:尺度、時間和成本。嘗試將其中兩個要素固定,將剩下的第三個因素極端化,就更容易獲得有創意的答案。例如:固定住時間和成本,尺度無窮大會如何?尺度無窮小會如何?

固定住船和船錨,水無窮大無窮小會如何?找到了答案,給船錨加上製冰能力。製冰增大牽引力,等完成後把冰溶解就可以了。

很有意思的思維模型,對尺度、時間和成本採取無窮大無窮小變現,就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