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喝茶,效果最好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聽到過,或者受到過“吃啥補啥“這個概念的影響。

就是通過飲食調節身體狀態、治療疾病。把吃出來的病再吃回去。

吃啥補啥”“以形補形”‍

怎樣喝茶,效果最好

吃紅色的大棗補血、喝骨頭湯補鈣、吃核桃補腦……

這也是很多科普文章的重點批評對象。

因為在現代生物學的範疇裡,不管吃了什麼食物,都要被人體消化系統研磨、破壞、消化分解成非常簡單的化學物質(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不管長的像人腦、顏色像什麼,進入肚子消化分解,最後都是最基本的原材料。‍

所以,吃啥補啥、以形補形從邏輯上就是不可能的。

喝茶的各種說話‍

結合現在很多營銷號宣傳的:

“白茶走肺經……”

“喝茶提高免疫力……”

“喝黑茶減肥……”

“喝紅茶養胃……”

“喝熟普去溼氣”

“用某茶燻眼睛,眼睛輕快明亮”

……

怎樣喝茶,效果最好

甚至有人說,熟普治好了他的胃炎。

當然也有人說喝茶不管用,心慌手抖,很難受,喝某些茶還拉肚子……

怎麼說都對

不管有人質疑喝茶有沒我所謂的功效,最後都可以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可以說“你泡茶的方法不對;喝茶的時辰不對,即使時辰對了你的體質不適合這個時辰;你喝的茶品質不對,你喝茶的品質雖然不錯,但是你用的水不對……”反正怎麼說都有理。

你要是質疑?也沒什麼用。

一款茶喝的效果好不好,沒人有辦法客觀判斷,茶本身的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結論,本質上就無法證偽。

如果怎麼說都有理,那合理的態度就是不打口水仗,敬而遠之,一笑而過。

“安慰劑效應”

前段時間學到一個概念“安慰劑效應”。

在很多時候,只要病人以為自己用的是真藥,即使是使用生理鹽水也能起到緩解病症的效果。就像,你本來肚子疼,到了醫院發現肚子沒有那麼疼了,在看到醫生輕鬆的態度,更不疼了。

因此,開發新藥、做人體臨床試驗的時候,一般都需要一個步驟,就是開展隨機對照的雙盲試驗。讓兩組病人分別使用真藥和安慰劑假藥,不告訴他們自己用的到底是真藥還是假藥,然後再對比兩組患者的病情變化。用這種方式就是為了的排除安慰劑效應的干擾,確認一種新藥到底有沒有效果。


在某些特定的疾病中,哪怕你直接告訴患者給他用的是沒有藥物成分的安慰劑,只要你同時告訴他安慰劑效應的存在,竟然也能起到緩解病情的效果。這就是所謂“非欺騙性安慰劑”的概念。

哪怕明知道是假的,只要你選擇相信,它就能有用。

無法證偽的心誠則靈

我們不知道患者說自己好轉了的時候,他是不是真的好轉了。人是複雜的智慧生物,我們怎麼知道這些患者不是怕研究者們失望而故意迎合?不是病情本身就在慢慢好轉?

或者人的大腦實在太善於腦補,以至於這些患者雖然病痛依舊,但是自己騙自己好轉了,以至於自己都信了?

喝茶是很好的安慰劑

喝茶就是很好的安慰劑。你瞭解了茶的營養成分,聽到了長期飲茶身體康健的說法,相信了飲茶的功效。喝一杯茶就可以緩解疲勞,治療疼痛,何嘗不是一件樂事?

從一片葉的製作,到茶品類的選擇;

從一杯茶的沖泡,到茶滋味的品鑑;

從文化,到歷史,從理性,到感性,

從略知一二,到侃侃而談,

從禪茶一味,到以茶會友……

怎樣喝茶,效果最好

喝茶是一種習慣,喝茶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有趣的靈魂面對各種磨難,疼痛都是豁達明朗的。

這份安慰劑,

請每個愛茶的你,都要收好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