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寫在前面的話:我們的焦慮是由手機引起的


本篇文章4700字左右,較長,讀完約需8分鐘。

但如果你時常感到焦慮,我希望你能花8分鐘好好看看這篇文章。

或者你身邊有家人或朋友也倍感焦慮,我希望你花1秒鐘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他。

我相信,這篇文章對減輕焦慮一定有用。

因為我就是這麼做的。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還沒離去,我們禁足在家,但凡打開手機,焦慮就會若隱若現。

我們習慣性地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機查閱疫情,可看見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在增加,心想著疫情何時能得到控制,便不自覺地焦慮起來。

我們若自己身體或家人身體發生一些不適,比如突然咳嗽一聲、打了一個噴嚏等,就開始懷疑是否被感染,無所適從,驚慌失措,愈發焦慮。

我們又發現不少企業在疫情寒冬裡舉步維艱,面臨倒閉,或開始裁員,於是擔心自己是否會失去工作,此後房貸、車貸和家庭開支、孩子教育等該怎麼辦?焦慮已經揮之不散。

這些每天24小時暴露在我們面前的災難性新聞,都加劇了我們對未來的焦慮。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或者,在此前或以後,每當打開手機,我們同樣會倍感焦慮,尤其是越努力越感到焦慮。

我們刷微博、微信等各種社交平臺,忽然覺得自己“不夠完美”。

別人的工作高大上,年薪100萬;別人的身材魔鬼一樣,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別人的愛情童話般,濃情蜜語,卿卿我我;別人的生活遊山玩水,不是去馬爾代夫,就是到北海道,看盡千帆,踏過萬程……

這一切“看見”使得我們認為自己與別人在世界兩端,認為我們沒有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甚至認為自己沒有用,沒有未來,進而拋棄自己。

但事實上,你很優秀,活得也很好。


最近的研究表明,超過55%的人在上網看到別人的照片會產生負面反應,因為這些照片引起了他們嫉妒、羨慕、自卑和競爭的心理,從而對自己未來焦慮重重。

而這些焦慮,都是我們一天到晚離不開的手機引起的。


更有甚者,如果離開手機一個小時、十分鐘或一分鐘,就會喪失安全感,焦慮起來。

於是,工作時看手機,學習時看手機;開車時看手機,走路時看手機;上廁所時看手機,睡覺時看手機;陪伴孩子時看手機,與愛人親密時看手機……

我們已經受到手機的擺佈,手機也已成為產生焦慮的重要病毒。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但從本質上來說,按卡里紀伯倫將的那樣,“我們的焦慮不是來自對未來的思考,而是來自想控制未來的慾望。”


其實,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放下手機,可以減輕焦慮。

如果你願意,你就放下手機一小時,或者半天,把注意力放在讀書上,或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等那些美好的人和物上,那麼你就會發現你活得更輕鬆了,更自在了。


一、焦慮無法徹底消除但可以減輕


當然,放下手機是減輕焦慮的重要方式,但要徹底認清焦慮,應對焦慮,我們可以讀一讀《焦慮日誌》,這是英國心理學家柯瑞尼·斯威特寫的心理自助書。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焦慮、怎麼去應對,對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發現焦慮、減輕焦慮很有作用,尤其告訴了我們幾種解決方法,值得去試試。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很多人認為,焦慮是有害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某種程度的焦慮是完成正常的。比如,當你即將開始一場重要演講,為此感到有點緊張。

但過度焦慮是會影響身心健康的。比如,你要在一個月後開始一場重要演講,為此這一個月緊張,失眠、沒食慾、不敢出門等,這就是有害的。


所以,有焦慮不可怕,怕的是對焦慮認識不到位。

焦慮是一個人情緒和生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現實生活中的威脅保持的一種警惕。

比如,受到威脅時,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會立即採取行動。內分泌系統釋放出激素,使心臟跳得更快,為血液充氧。於此同時,腎臟將腎上激素和皮質醇分泌到血液中,使肌肉可以更快運動,四肢可以更長時間應付強度更大的工作。

這個時候,我們瞬間可以變得強大,更有能力去對抗或逃跑;或者,屏住呼吸,一動不動,覺得時間突然慢下來。

從這裡角度講,焦慮是無法徹底消除的,但是可以減輕的。


二、不要讓焦慮取代了常識


當一個人焦慮時,他會感到頭暈、胸悶、失眠,緊張、驚慌、易怒等。

他會經常挑過去的毛病,對未來膽戰心驚,並糾結說,“如果……會這樣?”(如果我發燒咳嗽了,我會不會得了新冠肺炎死掉吧?)“要是……就好了”(要是我們早點起床,就不會遲到被老闆罵了。)等等。

如果這些早期症狀持續下去,那就會惡化,產生抑鬱,甚至自殘。

這是很危險的。

因為焦慮已經取代了常識。

所以,我們要及時發現這些早期症狀,並作出有效的反應來應對。


《焦慮日誌》中給出了一些指導。

第一,反問自己。

問問自己:我真的身處險境嗎?或許僅僅是自己想象的而已?然後問自己三個問題,想象焦慮的誘因。

一是,是什麼引起我的焦慮?

二是,這些焦慮有什麼規律可循嗎?

三是,我注意到了這些焦慮早期症狀嗎?

然後,把這三個問題記在心裡,然後去對症下藥,各個破解。


第二,正面對待。

焦慮並不是一件特別壞的事。

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往往更加敏感,更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一樣可以做出很多有價值的貢獻。那些藝術家、作家、音樂家、設計師、作曲家、心理學家和演員等,都擁有非凡的洞察力和領悟力。

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這樣看待,比如說,多慮是因為注重細節,害怕是因為謹慎,等等,把那些描述轉為積極的特徵。


第三,減壓呼吸。

這有三種練習值得嘗試,好操作,好實施。

一是五分鐘減壓練習。

定時器定時五分鐘,我們可以舒適地坐在一處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關注腦子裡的想法,並把它們想象成乒乓球,在牆上砰砰彈起。看著它們蹦來蹦去,直到它們一個接一個跳出視野,跳出房間。

我們只專注呼吸,吸氣,呼氣,均勻呼吸,感受身體的起伏,讓思想平靜下來。

當計時器響起時,慢慢睜開眼睛,觀察一下四周,然後自然地呼吸,我們就會發覺現在的自己已經不那麼焦慮不安了。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二是想象美好的畫面。

當我們感到緊張不安時,我們就閉上眼睛,就一小會兒,腦子裡想著一些美好的事物:一朵花,你的貓,你的孩子,一片大海,一棵樹,一次愉快的散步,一片晚霞。

均勻呼吸,想象那個美好的畫面。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保持呼吸,全身放鬆。

三是鍛鍊身體。

運動是一個公認的巨大“減壓器”,因為運動能激發人體釋放令人感到愉悅的內啡肽。

如果我們沒有時間去健身房或者室外鍛鍊,那麼就從做家務開始。

做飯、拖地、洗碗、洗衣服、疊衣服、刷馬桶、整理雜物,等等,這些家務不僅能起到一定鍛鍊身體的效果,還會獲得成就感。

因為每當我們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條時,我們就充滿正能量,能對自己表示出認可和滿意。


三、減輕焦慮的兩大理論和辦法


《焦慮日誌》中還給出了兩大理論和辦法。

第一,CBT認知行為療法,直面恐懼

對付焦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CBT認知行為療法。

這種療法會教我們如何改變思維方式,這樣一來,我們的行為和感覺就會和以往不同。

它會讓我們一步一步直逼我們的恐懼,並不斷評估我們的感受,隨之改變我們的感覺和對自己的看法和認知。

而這也是CBT的原理。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比如,我們無法忍受蜘蛛。

為了進行測試,CBT治療師會先讓我們估算一下自己有多害怕蜘蛛,然後再給我們一隻蜘蛛(甚至僅僅只是一隻蜘蛛的圖片),可能只會讓我們遠遠看一眼,先讓我們習慣與一隻蜘蛛共處一室。

此時,CBT治療師會再次讓我們估算自己的害怕程度,大多數情況下,恐懼感較第一次已有所較少(比如較少到80%),因為面對現實往往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

最終,我們可能會試著慢慢接近蜘蛛,甚至把它放在手上。直到最後,我們可能絲毫不怕了,甚至還可以會考慮養一隻蜘蛛作寵物。


這就是CBT認知行為療法,讓我們直面恐懼並調整自己的感覺,這樣我們可以應對各種形式的焦慮,比如恐懼症、強迫症、幻想症和恐慌症等。

這種療法就是讓我們改變錯誤的判斷,以便及時調整方向,從而減輕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從而掌握情緒主動權,駕馭人生。


第二,正念認知療法,專注當下

我們知道,焦慮往往由一連串消極想法所導致的,所以一定要克服它,就像克服一個壞習慣一樣。

我們焦慮也往往看重“取得了什麼”和“做了什麼”,從而使自己一直處在壓力之下。

前面講到,CBT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改變思維的方法,讓我們直面恐懼,思想和行動不那麼消極。

正念認知療法更專注於現在,能讓我們平靜下來,去感知當下的一切事物,是把思想、身體和精神都融入當下。

這種方法能使我們停止對過去的擔心、後悔和徹底否定,不糾結於過去未完成的事,也能使我們不再為未來而憂慮,或者為後續要做的事未雨綢繆。

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就在當下,一次就做一件事,而不是總忙於作為。


試想一下,我們的每一天是不是都在焦慮中度過?有時候在焦慮中無法自拔?

早上起來,睡意還沒退去,就要趕早高峰去上班;

到了單位,各種雜事蜂擁而至,讓我們焦頭爛額;

到了午間,我們只能在辦公桌前吃午餐,睡午覺;

要下班了,這邊工作還沒完成,那邊卻要去接孩子放學;

回到家裡,我們急需空間調整身心,但卻被家務纏身;

熬到晚上,想放鬆看會書或者電影,但又不得不繼續未完成的工作;

凌晨三點,突然醒來,想到信用卡賬單需要償還,脈搏加快,冒出冷汗,開始失眠;

早上六點,被鬧鐘驚醒,頭昏腦漲,但又不得不去趕早高峰去上班……

每天如此循環反覆。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怎麼辦?

正念認知療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從焦慮的每一天脫離出來,保持正念的一天。

比如,把鬧鐘提前15到30分鐘,當我們清晨醒來時,不要著急起床,而是做幾次深呼吸,放鬆身心,並告訴自己:我能做到,我能面對每一天。

然後,安靜地吃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享受美食。如果可能的話,花幾分鐘時間在出門之前把桌子收拾乾淨,至少把盤子、碗筷疊好,因為在結束一天工作回到家後,看到早上留下的殘局會大大加劇焦慮感。

接下來,上班途中,不要把時間花在手機上,而是多留心觀察一下四周的人、事物和環境,感受當下的感覺。即使堵車,你不會煩躁起來。

工作中,最好列出一個清單優先處理那些當天必須要完成的事,也不要承諾那些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務,

並且告訴自己“這是一份工作而已,自己完全有能力應付”。

回到家中,一身疲憊,那先騰出10分鐘,安靜地讓自己轉換一下角色,千萬不要立馬投入到家務中,否則容易陷入煩躁情緒中。其實,很多家庭夫妻矛盾,都是從下班後這10分鐘開始的。

睡前,最好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列出一個清單,然後清空大腦,看會書,安然入睡。


海倫·凱勒說過,“如果世界上只有歡樂,我們就永遠學不會勇敢和耐心。”

所以,焦慮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要自我覺醒,把焦慮保持在一個健康可控的水平。


回到文章開篇的情境,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焦慮更多來自手機。

我們從手機中看到許多假象,把別人的生活,摻雜到自己的臆想中,從而具有自我攻擊性,認為“我太失敗了”“我怎麼這麼倒黴”“我太胖了”“沒有人會愛我了”,等等。

這些想法不僅會帶來焦慮,擊垮我們的內心,更會削弱我們的自尊心。

所以,我想說的是,請放下手機吧,如果可以的話,多去讀讀書吧。


寫到後面最想說的話:治癒焦慮最好的解藥是讀書


我們為什麼焦慮?

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是對未來未知的恐懼和對未來難以應對的擔憂。

換句話說,我們找不到未來的答案,包括事業、愛情和家庭等方面。

但讀書可以給出答案。

我們所擁有的焦慮,前人有過,別人也有過,而他們有些人把這些問題解決了,並寫成了書。

而我們讀書,答案便自現。


可以說,讀書是反焦慮最有力的武器。

而這也是我最喜歡最熱衷最常用的方式,沒有之一。

放下手機、多去讀書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前幾天,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讀書哥”火了一把,刷屏了。

當新冠肺炎患者在方艙醫院診療焦慮重重時,“讀書哥”卻安靜地躺在病床上,捧著一本厚厚的書《政治秩序的起源》專心閱讀,顯得安定而從容,這也給壓抑的疫情環境中增添了一些溫暖和振奮。


在這,我們不禁要問,在疫情陰雲籠罩下,為什麼有些人焦躁不安,而有些人卻安寧篤定?

是讀書,是讀書成了這位“讀書哥”的抗疫良藥。

讀書給了他打開了新的世界,改變了他的生活態度,讓他對未來充滿憧憬和信心。


對我來說,我始終相信,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總有一本書能指引我們砥礪前行,走向未來。

我也始終堅信,無論生活中產生多大的焦慮,而治癒的最好解藥就是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