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潛意識裡都會存在的願望,只是有的過於急切強烈地表現出來,有的隱藏在了每日涓涓細流的愛意裡。

我始終都堅信,孩子是通過父母來到這世界,但絕不是為了父母而活的。可能是我自己看過太多因為想延續自己夢想而教育孩子的故事吧,思想難免有點受影響。

“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我們不能簡單地稱那些不斷催促著子女向前走的家長是壞人,在他們的思維裡,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子女鋪好將來的道路,卻不自覺地使用了錯誤的方式。

他們打著“為你好”的旗幟,不斷地抹殺孩子的天性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直到你變成了聽話的傀儡,他們便心滿意足地完成了使命——你變成了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呂曉樂老師用她從事八年家教工作的經驗講述了九個家庭和孩子的故事。打開一扇一扇的門,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著的是岌岌可危的家庭關係。每一個都不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教學傳奇,它不鼓舞人心,卻揭露真實。

“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就業和生存變得越來越艱難,較其他地區而言,臺灣的就業局勢更為險峻。從2014年到2018年退出勞動市場的碩博士大增十二萬人。高水平高學歷不再是一塊有用地敲門磚,可沒有這塊磚你就變得手無寸鐵。為了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走得更加平坦,大多家長都一門心思撲倒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之上,為了能考上明星學校,無所不用其極。

故事中有的家長選擇體罰謾罵,下手不知輕重,打得孩子鼻青臉腫,使得孩子恐懼下筆,因為他知道一旦寫錯等待著的便是一頓暴打;有的家長選擇假裝弱者,利用孩子的善良來控制他們服從自己的安排;有的家長選擇自欺欺人的說自己的孩子是多動症,以便在升學中可以享受相應的特權;有的將孩子與同齡人進行比較,不斷地貶低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感到自己一文不值。

“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比較是十分錯誤的教育方法,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這個世界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攀比是永遠沒有盡頭的。在第六個故事中,一對姐弟,姐姐安靜聰穎,成績優異,弟弟卻始終對學習不感興趣,反而花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籃球場上,母親總是喜歡將兩人進行對比,在一個家庭中更為大忌,在多次被制約打球時間後,一家人大吵一架,弟弟吼叫著:我恨你!那你當初幹嘛把我生下來!離開了家。

“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姐姐擅長讀書,弟弟擅長運動,本來是很好的一對文武雙全的兒女,限制了各自的天賦發展,反而適得其反,分崩離析。

我始終很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這個偌大的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職業和人生,沒有必要每個人都爭著搶著過那條獨木橋。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中,他會慢慢懂得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自己選擇的道路,才能有更大的勇氣和毅力去追求成果。

“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紀伯倫有詩說: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請讓我們都為自己活好嗎?”

每個孩子都應該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格而存在,他們不是一個附屬品,也不是為了完成上一代未完成的使命而降生,而是為了來這光怪陸離的世界走一遭,體驗自己的人生。

#閱讀的溫度##心晴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