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大聖孫悟空

原創: 九重臺發佈 九重臺建築法律人聯盟


齊天大聖孫悟空

一:涅槃

初春乍暖,一位朋友和我聊起了他在正月裡靜坐時所一度進入的心靈狀態,在我看來,那近乎於宗教上的“涅槃”。雖然我並未有過此種經歷,但我十分相信,或凡或聖,每個人證道和了悟的感受必然不是千篇一律的。

以下是他的表述和我們的對話。

“就是那樣坐著,也並沒有刻意的保持著某種被指導的姿式,也稱不上是冥想,因為就是自由的聯想於一切,不知怎麼的,就進入了一個維度空間,很清晰很實在的一個空間,但卻什麼也沒有——無論色調和物質,都沒有。這大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完全寬恕了我所能記起的並且應該是所有的人和事,那時間,很明顯的,心裡流出數股清澈和清涼,汩汩而出,慢慢的,它們變成了細流,一點點滲出。我不再恨每一個人,也沒有對誰有什麼特別的愛,什麼都沒什麼意思了,不管是工作、音樂、美食和任何,我對這些都沒有任何慾望了,我覺得,只要讓我可以維持生命就可以了,又甚至這也似乎在兩可之間”。

我:“然後呢?”

“我感覺自己一隻腳已經跨入了這個空間,另一隻腳在外面,我不太情願進入這個空間或是境界裡,因為,準確的說吧,那樣的話,是把我自己扔下了,扔掉了,而我並不捨得也不情願扔掉自己,那我又會不會還存在?會成為怎樣的一種存在?並且,我覺得我還有用,還有一些自己的價值未得實現,我對此實現也雖那時無有興趣但卻並不甘心。”

“當我這個念頭起來時,似乎一下子從那個空間退了回來,瞬間渾身無力,輕飄飄的,像泡過熱水澡似的,十分舒服,就回到了現實。”

我:“那你想到過你的親人家人麼?”

“想到過,我那時想到他們時,他們是那麼自然,就是那樣,不需要我為他們操任何的心,他們的狀態境況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誰也干涉不了,我也改變不了,隨他們的自然就好。”

這位朋友不是佛教徒,也並未有過修行,酒色財氣肉都面面俱到,他的表述讓我想到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意即,多種維度是在一起的,沒有涇渭分明,更不像步步爬山登上光明頂的過程。或者說,他在偶然間撞入了一個高維空間,或許,那是究竟之處。

我十分好奇的是,如果他在那個瞬間作了另一個決定,即進入那個空間,那會怎樣?從此,這世間多了一位高僧?如果是我,我會這樣選擇麼?很想試試。

我想我也不會,顯然,那個空間是毫無痛苦的,同時也必然是如其所述亦沒有快樂的吧,那樣,似乎很乏味。

他所講的之所以未進入那空間,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丟掉自己的不捨,二是他尚有一些價值未得以實現和完成。

二:探尋

在這場對話之後的幾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講佛陀在涅槃前的那一刻,丟掉了幾乎全部的自我身份認同,這也是使用涅槃二字作為上一節標題的原因。

開始,我並不理解這種丟掉自我認同的含意,我見到的心理學領域似乎始終在建議和鼓勵人們要學著去高度的自我認同,即不應因外界的評判去放棄或否定自己,然而丟掉自我認同,確實有些可畏了,而那,自己又是誰和是什麼?

又過數日,我忽然明瞭,丟掉的,正是一種限制,我們每個人為父為子為夫為妻,為法官為律師或其他,這些都又只是身份,而真正的自己是什麼?這裡似乎回到了哲學上的終極一問和禪宗的心外無物上面,蒼茫一片且並無答案。

至此,我又明瞭,涅槃在人們的理念中始終與沉寂甚至寂滅劃上了等號,而它的實質卻是讓人們脫掉重重的外衣和偽裝以及種種外在,步入心靈的空明澄淨,並由此卸去所有的依賴和桎梏,來看向自我的內心,那裡有著所有問題的答案。

齊天大聖孫悟空


涅槃的重點在於因此而獲得的重生,那沉寂正是為了還原本真和發現並喚醒本元,和我的那位朋友一樣,多數人並非不捨得慾望,而只是被自己身份的自我認同所綁定並等同了二者,由此恐懼於自我的湮沒而止步於前。

涅槃並非終極究竟之處,終極並不存在。正如當你登上山頂後,你會看到更美的風景和更多的群山,如朋友所感受到的自我價值尚未實現的不甘於心,那風景和群山,正是每個人特質潛能的釋放表達和自我價值的創造之地。

三:齊天大聖

小時候,我們看西遊記,孫悟空是每個人的最為嚮往。長大後,也許每個人都想作如來,穩自安然並掌握一切。

再長大些,我們隱隱明白了,如來只是個幻相,象徵了萬事萬物之道。而孫悟空,卻始終是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使出渾身解數,輾轉騰挪,七十二變,降妖除魔,一路走來,回望眼處,既是光輝歲月,亦復不堪回首,可問功德圓滿?這一問,卻正指向了你內心至深之處的真實感受,正指向了你心中未獲得解釋和未得以釋出的那部分。

齊天大聖孫悟空


《大話西遊》的結尾,至尊寶搭著金箍棒,落寞而堅定的背影形象時而從我們腦海中飄過,無論對此結局有多少種解讀,其中,至尊寶的神通力與情慾二者之不可兼得,是最為人們所認可的一個看法和認為。這也正是孫悟空無法成為如來的根柢所在。許久以來,無論在宗教、文學、哲學等文化中,情感與理性與慾望被作以概念切割,雖相互作用卻互不相容。在種種事物上,它們往往被強調其中之一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必須是排斥或壓制了其他,卻恰恰忘了,這些意識,衝動與情緒的本自合一,方是自然之道。中國傳統文化中所使用的“情理”、“情志”、“志趣”等詞語和意涵卻正是對這種互不相容觀念的明顯反證。諸般真實的合一,才可以自然構建出最真實的自己和最好的自己,以及未知的自己,那遠遠不止七十二變,而是蘊含了無限可能與無限創造——那就是真正的每個人心中的齊天大聖,頭頂上的那個金箍,正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並非他人。

齊天大聖孫悟空


你心中至為壓抑或竭力迴避之處,往往是你最為優異和最具能量的部分,一直以來,你並又用了更多的能量去抑制它們,在這個過程中,雙重和更多的能量由此被消耗掉了,並由此,你的最具光芒的一面也始終未得獲釋和呈現。

86版《西遊記》片頭孫悟空從石破天驚中一躍而出後的那段音樂,在少年時代,被我們用空白磁帶和卡式錄音機錄下來,反覆播放,樂此不疲。上網查了才得知,那首音樂名字叫《雲宮迅音》,那段逐漸緊密至最後豁然打開的節奏,直到今天,才明白了我們從當年到現在如此喜歡它的原因,那是釋放。

九重臺發佈

二零一九年三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