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學”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白啟鵬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必須主動適應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大勢,積極運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充分發揮其信息資源共享、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方法多樣、教學過程互動性強等優勢,以“網絡教學”為著力點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內涵式發展。

堅持內容為王,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一方面,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聚焦教學內容,歷經精心挑選、精緻安排、精巧傳遞等工序,呈現思政課大餐。諸如上海交通大學利用戰“疫”契機,深化教學內容的內涵性與時代性,圍繞“小我”與“大我”相統一開展線上主題教育,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能夠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如東南大學“信仰公開課——戰‘疫’雲講演”讓學生與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連線互動,讓他們更加深刻體悟信仰的力量。如中央財經大學構築“小馬樂道”微信公眾號,圍繞時政熱點發布學生創作成果,滿足學生的思想渴求。

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堅持內容為王,應正確處理兩對關係。一方面,要將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並重。挖掘網絡教學中的實踐資源,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傳授,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係。將網絡教學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堅持以教學內容為根基,運用網絡教學將課程內容以多樣的形式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做到守正創新,萬變不離其宗。

突破時空限制,構建即時便捷的特色課堂

網絡教學打破了傳統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具有時間自由性和空間靈活性特點,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構建即時便捷的特色課堂。首先,時間的自由性決定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進行網絡學習,使正確的價值觀念時時浸潤於學生心中。其次,空間的隨意性決定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空間進行網絡學習。這能夠有效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靈活性,突破校園圍牆的限制,向更廣泛的地區和群體輻射,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教學大格局。

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與人民網聯合組織“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邀請艾四林、秦宣、王炳林、馮秀軍四位教授解讀國家決策部署、分析制度優勢、講述感人故事,打造了一堂含金量高、獲得感強、地域跨度大的思政課。復旦大學對“慕課”進行改造,利用“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平臺,建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混合式大規模開放在線共享課程,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拓展教學方法,增強線上線下的整體聯動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面對面的講授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為主,及時瞭解學生存在的真實問題,引導其明辨是非對錯。網絡教學的開展既能夠將傳統教學方法應用其中,也能充分運用網絡平臺、藉助網絡資源開展思政課教學。這對於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來說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諸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網絡資源中找尋典型案例,採用典型案例教學法,以榜樣的力量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

如江西省教育廳建戰“疫”案例“超市”,開設多個板塊充實“貨源”,徵集相關視頻、課件等,將豐富的案例和鮮活的素材運用於思政課網絡教學,增強了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的溫度和效度。

通過網絡教學的開展,使得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相得益彰,最大限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樹人育人的作用。如北京科技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線上開展視頻教學,線下學習,師生線上線下良性互動,並舉辦多樣實踐活動,其中“中國精神尋訪”“求是觀察”已經打造為品牌活動,切實提升了思政課的實效性。

貼近學生群體,滿足知識獲取的個性需要

新時代青年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搶佔網絡陣地,從學生的特點入手,以網絡教學的專題化、趣味化、互動化等為手段,貼近大學生群體,滿足其個性需要,對其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荀子有云,“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要善於收集、整理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和行動傾向,進行課程資源配置,最大化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同時分眾歸類,實施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在不同階段設定有彈性的教學目標,促使其產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引導其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白啟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