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用命令口氣,其實是在漠視孩子的感受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你說我像雲,捉摸不定,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很適合當作親子關係的主題曲呢!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只要一哭,爸媽就會一邊安撫,一邊猜測:「是不是肚子餓了?尿布溼了?」可是,等到孩子會說「人話」以後,爸媽這種細緻、體貼的「猜心」技能,就慢慢退化,親子之間的代溝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父母總是用命令口氣,其實是在漠視孩子的感受

Story 教養小故事

「小平,不要動媽媽的東西!」、「小平,馬路很危險,不要一直亂跑!」……三歲的小平,讓爸媽很傷腦筋,他們搞不懂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自己家的孩子卻總是講不聽,叫他別做的事,他偏偏愛做,總是要挑戰大人呢?

想讓孩子講不聽,就命令他吧

隨著孩子生命的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他努力地探索周遭的環境與事物,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建立出「我也會」的自信來。

然而,愛孩子的爸媽,常常「越俎代庖」做出踩線行為,總是用命令句來指揮孩子,代孩子感受與思考,比方對孩子說:「怎麼吃這麼少?趕快把這碗飯吃完才能下桌⋯⋯」、「天氣變冷了,穿外套才可以出去玩。」、「那邊很危險,不可以去那裡玩!」、「你又在揉眼睛了,一定是困了,馬上去睡覺。」⋯⋯但是,你又不是孩子,怎麼知道孩子的感受呢?

父母總是用命令口氣,其實是在漠視孩子的感受

面對爸爸媽媽的命令,性情溫順點的孩子可能就「放棄自我」,自己不去感覺、不去思考,反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等著爸媽來指揮就好;個性強一點的孩子,不是聽而不聞、我行我素,就是在爸媽拿出權威的時候,才勉為其難配合一下,等到爸媽不在身邊,就為所欲為。

將心比心地想一下,誰會喜歡一天到晚被人呼來喚去呢?就算我們長大了,也當了爸爸媽媽,每當我們的父母又用「我為你好」的理由來命令我們時,是不是也會在心裡嘀咕著:「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幹嘛老愛管我呢!」而我們的小寶貝雖然小,但他也是個獨立的個體,身為愛他的爸媽,我們有責任協助他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獨當一面的人,如果只一味地命令他,是絕對沒辦法幫助他的。

用說理取代命令

那麼,該怎麼協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呢?關鍵就在於:「不要命令孩子,而要和孩子講道理」。最重要的兩個秘訣:「不要說教,而要說理;先說『怎麼啦』,再說『怎麼辦』。」

這個時候,你的心中或許會浮現出一個想法:「孩子還那麼小,就算講道理他們也聽不懂吧!」然而事實上,講理不是要你和孩子說一長篇的大道理,而是「在真實情境中,協助孩子理解狀況,掌握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和選擇。」因此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和孩子講理。

父母總是用命令口氣,其實是在漠視孩子的感受

當一個小嬰兒哇哇大哭時,爸媽不會直接塞奶嘴給他,而是說:「怎麼啦∼是尿布溼了嗎?還是肚子餓了?⋯⋯秀秀喔!」一邊安慰他的情緒,一邊拼命地猜他要表達什麼,你不會生氣地覺得他是在給你找麻煩,這就是在和孩子說理。

說理要從小就開始,從孩子還是個小娃兒時開始,在他哭的時候安慰他說:「怎麼啦?」就算孩子長大後也是一樣,繼續透過「怎麼啦?」來理解孩子的狀態,表達我們的關心,也協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狀態,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之後就能發展出思考接下來「怎麼辦」的能力。

這一個過程,看起來很像只是在關心孩子,然而,這卻是很重要的「練習說理的過程」,因為,我們的關心能夠幫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轉化為旁人也能夠理解的話語,自然而然,孩子就越來越能夠表達自己的感覺,不再只會鬧情緒,越來越有好好講理的能力。

傾聽孩子的感受

想要跟孩子說理,建立親子間好好說理的習慣,一定要願意聆聽和理解(協助你理解孩子,也讓孩子理解你),然後基於理解釐清狀況,再來想怎麼做比較好,怎麼做是自己最不會後悔,是自己能夠承受得來的。這個過程,是理性的發展,不管多大的孩子都一樣,就算孩子很小也可以用比較清楚簡單的語句,多幫他一起猜想,讓他理解情形。

比方說,當小孩進到廚房玩瓦斯爐時,除了趕快把孩子帶離現場,也要問孩子:「怎麼啦?為什麼你那麼想去碰這個,是因為覺得很好玩嗎?」有時候,也許他只是想要來找媽媽,到了廚房才突然興起想碰瓦斯開關。

父母總是用命令口氣,其實是在漠視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有狀況發生,比方說和同學吵架,或是考試成績不理想,這時,其實是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最脆弱的時候,大人如果不能透過傾聽,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會一股腦地說教,對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當然沒辦法承擔這種龐大壓力,只好逃走了。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會傻傻也聽訓,長大以後,他自然就學會把自己的問題隱藏起來,不讓爸媽知道,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而電視與平面媒體中的自殺新聞,受訪者的爸媽和家人不也常說:「他平常都很乖巧聽話,怎麼也沒想到他會這樣!」這就是孩子承擔太多壓力所造成的結果。

容許孩子「做不到」,容許「再等一下」

孩子不是爸媽的附屬品,你應該認真地把孩子當成一個有情感、有知覺、細緻的生命來對待,當他發出任何訊號時,願意多去了解,協助孩子弄懂到底怎麼了,多花一點心思,協助孩子理解和感受,並經歷這些選擇,培養出孩子面對這個困境所需的各種能力。

父母總是用命令口氣,其實是在漠視孩子的感受

先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再慢慢引導孩子考慮到周遭的環境、人的感受,陪孩子以他的基礎做出最好的選擇,然後,有耐性一點,因為孩子不可能一天就從「不會」變成「很會」。過程中要容許孩子「做不到」,容許「再等一下」,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成長過程。爸媽不只是照顧孩子的身體,更要陪在孩子身邊,理解他的感受,當那個很親很親的人。

照顧心絕對比照顧身體重要。身體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照顧以基礎的需要就好;感情的照顧則要特別用心,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這樣孩子就算是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會覺得:「我可以的!」並保有「我知道這很困難,不會責怪自己」的自信。

每次的說理,都是爸媽陪著孩子釐清感受,然後發展出解決能力的過程,這樣的成長經驗,將讓孩子充滿安全感與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