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剛性?平衡?揭開中國版“監管沙箱”的廬山真面

近年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讓金融新業態層出不窮,金融科技加碼下,各平臺金融業務更加精細、便捷,金融服務成本和效率也得以優化。然而,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兩面性,金融科技成為時代趨勢的同時,由此帶來的金融風險和監管不匹配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如何平衡金融科技的創新和監管成為了政府和金融監管者面臨的難題。

2019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官網發文,支持北京率先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通過“包容審慎”的監管框架,將“剛性底線”與“柔性邊界”結合,為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帶來新的契機。目前,北京“監管沙箱”第一批創新應用項目完成登記入箱,第二批項目徵集工作已於日前啟動。

平衡金融科技創新和監管 中國版“監管沙箱”全速推進

2019年底,央行官網發文,提出構建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探索運用信息公開、產品公示、社會監督等柔性管理方式,努力打造包容審慎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著力提升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

與此同時,按照《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的批覆》(國函〔2019〕16號),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引導持牌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金融提質增效,營造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央行行長範一飛日前在《中國金融》刊文表示:“2019年以來,央行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衛生健康委,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10省市積極組織金融科技應用試點。此次試點沒有簡單套用傳統風險防控手段,而是在事前制定應急與退出機制,採用風險撥備資金、保險計劃等補償措施,建立了多層次、立體化的綜合風控體系,打造靈活高效的試錯容錯機制。在此基礎上,提煉總結綜合風險補償、運行動態監控、安全評估認證、跨部門協同等方面的試點經驗和有益做法,形成了新型創新監管工具的雛形。”

眾所周知,“監管沙箱”由英國率先提出,其中“沙箱”原本指一種容器,裡面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推倒重來,在軍事、計算機等領域指的都是一種進行試驗推演的環境。

而在中國的金融科技領域,“監管沙箱”可理解為向金融科技公司測試創新產品提供的監督管理機制和政策環境,使用“監管沙箱”的公司可以測試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通過“包容審慎”的監管框架,將“剛性底線”與“柔性邊界”結合,為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帶來新的契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020年1月14日,北京方面公示了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第一批)6個項目。3月17日,北京金融監管局宣佈,北京“監管沙箱”第一批創新應用項目完成登記入箱,同時啟動第二批項目的徵集工作。

互金通訊社瞭解到,第一批創新應用6個項目主要來自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聯/度小滿/攜程、百信銀行、寧波銀行、中國銀聯/小米數科/京東數科等機構。這些項目聚焦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API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涵蓋數字金融多個應用場景。

包容?剛性?平衡?揭開中國版“監管沙箱”的廬山真面

在既有的監管框架下降低測試門檻,同時確保創新測試帶來的風險不從企業傳導至消費者,可以說,中國版“監管沙箱”是在平衡金融科技領域“創新與風險”過程中,監管制度的一次創新,有助於紓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等痛點難點,營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重點 支持科技公司直接申請測試

梳理上述已經進入“監管沙箱”測試企業的業務範圍不難發現,各企業創新應用主要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分佈式記賬技術等為支持。在大數據技術方面,除了工商銀行之外,其餘項目均有所提及。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農業銀行、百信銀行、寧波銀行以及中國銀聯/小米數科/京東數科等項目均有提及。當然,由此也可以反觀出“監管沙箱”對創新企業的真正支持。

一方面,企業可以安全測試其產品,並且不用先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成本高昂並且存在申請失敗風險的監管許可上面,從而節省了為獲得監管授權而遵守複雜程序所帶來的高昂成本。另一方面,企業可以不斷調試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以更好地順應監管要求,而且當通過測試並獲得理想的結果時,由於重大未知已經消除,吸引投資者將變得更簡單,從而拓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提高金融的易得性,也能不斷提升金融消費者的體驗,更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包容?剛性?平衡?揭開中國版“監管沙箱”的廬山真面

值得一提的是,持牌經營是金融機構申請測試的基本條件。與之對應,科技公司直接申請測試也需設置相應門檻。據範一飛介紹,作為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參與方,參與測試的科技公司主要從事金融相關的業務系統、算力存儲、算法模型等科技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能力輸出。他進一步表示,應明確科技產品在信息保護、交易安全、業務連續性等方面的基礎性和通用性要求,使之作為科技公司直接申請測試的門檻。

範一飛透露,後續,央行將進一步優化創新監管流程與機制,明確科技產品成熟度、適配性、安全性、穩定性等標準,通過國推認證把好安全關口,確保經過真實金融場景的全面測試和迭代優化,科技公司能夠打磨出滿足行業共性需要、符合監管要求的科技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公司在滿足門檻要求的前提下可直接申請測試,涉及的金融服務創新和金融應用場景則須由持牌金融機構提供。科技公司既可聯合金融機構共同申報,也可單獨申報後結合應用場景選擇合作金融機構。

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可期,未來需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金融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創新,而正是得益於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有層出不窮的金融新業態改變和提升著人們的生活。

2020年以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非接觸、線上化服務不約而同成了越來越多不同年齡階段老百姓的不二選擇,金融領域也是如此。範一飛強調,非接觸式金融服務並不是說客戶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交互,而是基於網絡、電話等通信渠道,將“面對面”轉變為“屏對屏”“鍵對鍵”“線連線”。

事實上,金融機構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科技提供非接觸式金融服務,加深了與客戶的互動聯繫,從長遠來看對擴大客戶群體、優化服務模式、拓展發展空間都具有重要意義。

包容?剛性?平衡?揭開中國版“監管沙箱”的廬山真面

據悉,接下來,央行將發揮好創新監管工具的引領、孵化作用,為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測試環境,鼓勵金融機構深挖科技創新潛力、加大數據融合力度,在保障資金與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基於線上渠道、遠程服務等方式暢通金融“綠色通道”,為老百姓和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加精細化、人性化、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更快更好推動金融業數字化轉型。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版“監管沙盒”啟動,未來,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將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來探索一條可複製推廣的中國金融科技應用創新之路,更好助推金融業數字化轉型。不過,作為舶來品,“監管沙箱”實際上是一個創新測試機制,它鼓勵的是在符合現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基礎上,尚不具備管理細則領域中的合規創新。因此要注重沙箱標準實施和創新測試評估的規範專業,測試中企業風險處置和監管風險防控的無縫銜接是各企業遵守必要的規則底線。

範一飛表示,下一步,央行將以創新監管工具為基礎、以監管規則為核心、以數字化監管為手段,通過創新監管工具更好掌握金融科技創新的服務模式、業務本質、風險機理等,更快出臺監管規則,紓解因規則滯後帶來的監管空白、監管套利等問題,使創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加強數字化監管能力建設,強化監管滲透的深度和廣度,加快金融科技監管的數據加持、科技武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