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 題/“叛將”李陵是漢武帝一生的黑點還是其自作自受?
  • 文/喵喵mia,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李陵的故事依然備受爭議,眾說紛紜。論門第出身,李陵是飛將軍李廣長孫,名門之後;論軍事才能,李陵只一役,用五千步兵抵抗匈奴十萬精兵,將星閃耀;論命途多舛,李陵被誣,漢武帝夷其三族,終身未歸故土。

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太長了些,流落異域二十年,才得歸天。

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太短了些,揹負著家族榮耀的夢想,終究只閃耀了一瞬。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蘇武訣別李陵圖)

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總會來臨。”

我相信,如果普希金聽說了他的故事,一定會忍不住嘆嘆氣,拍拍少年稚嫩的肩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它還會再騙你的。”

這個人就是李陵,李廣之長孫,戰匈奴,兵敗被俘,漢武帝夷其三族,老死於異族。

漢武帝死後,面對故國的召喚,老友的期盼,李陵選擇不歸,寫下了一篇《答蘇武書》。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答蘇武書)

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李陵的故事,要從他的爺爺說起,從“李廣難封”說起。

李廣,既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千古美名,也有“苦戰無功,在大漠裡永遠找不著北”的尷尬紀錄。在那個將星璀璨的時代,與少年天才的霍去病和戰功卓著的衛青相比,李廣更像是一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老同志。

本來嘛,解甲歸田,養養花種種草的退休生活也挺好的。但是,李廣終生都有一個念念不忘的夢想——“活捉單于”。

公元前119年,又一次,年邁的李廣請令出征,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迷路了。

老將軍在前線拔劍自刎。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飛將軍李廣雕像)

李廣小兒子李敢認為父親的死與主將衛青脫不了干係,於是打傷衛青,年輕氣盛的霍去病為了給舅舅衛青報仇,在隨皇帝狩獵時,當眾射殺了李敢。然而,武帝拍板定案,李敢是“撞鹿而死”。

至此,李廣的三個兒子都已經離開人世,李家只剩下了長孫李陵。

那一年,他15歲。

李廣執著一生的夢想,連同李家的光榮和屈辱,一同落在了少年李陵的肩上。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李廣劇照)

當漢武帝稱讚李陵有祖父李廣風範時,我並不知道漢武帝是何心情,但是少年的心中,想必是雀躍的,欣喜難抑而躍躍欲試。

李陵太需要一個機會,李家也太需要一個機會。

很久很久以後,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匹肆意由韁的烈馬呼嘯而過,馬蹄捲起黃沙萬里,那是匈奴右校王,是單于最看重的愛婿,那人心裡悲愴萬千:

“李家幾代人抗擊匈奴,我卻讓祖先的後裔,也成了戎狄的族人,真是悲傷呀!”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漢武帝劇照)

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這是李陵的謙辭,但是在《答蘇武書》的字裡行間中,我們不難讀出那場戰爭的悲壯,和少年心裡的委屈。

在《答蘇武書》中,戰爭從“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拉開帷幕,緊接著“五將失道,陵獨遇戰”,“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

但是,少年的表現依然讓人眼前一亮,“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後匈奴大舉反撲,“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鏖戰之後,終至“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的絕境,不得不降。

也許李陵字裡行間有替自己開脫的嫌疑,但是,以五千步兵牽扯單于十萬王庭之師是真,彈盡糧絕山窮水盡的絕望也是真,否則不會有“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李陵劇照)

有的人,像是流星,只一瞬間的燦爛,便墜落於永夜的黑暗中。

李陵的閃耀,也是這般短暫而耀眼。

此役之前,李陵沒有得到過這麼重要的機會。此役之後,流落異鄉的李陵再也沒有真正地披掛上馬,意氣風發。

忍不住去想,如果李陵班師回朝,是否能夠完成他的夢想呢?但是,歷史從來沒有如果,李廣找了一輩子的匈奴王庭,就是在一個最糟糕的時候,被李陵遇上了。

事情的結局早已寫在了史書上。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李廣利塑像)

李陵兵敗被俘,武帝震怒,滿朝文武皆迎上意,謂之懦夫,唯太史公仗義執言,結果被處以宮刑。後公孫敖出戰尋李陵,無功而返,告知武帝李陵已投匈奴,正為匈奴練軍對抗大漢。

武帝大怒,夷陵三族,故土隴西李氏以與陵同族為恥。然而,為匈奴練軍者,不是李陵,而是李緒,李陵得知此事後,立即對大漢心灰意冷。

難怪李陵在《答蘇武書》中直白的寫到:

“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

李陵堅稱自己是詐降,事實已經不可考,不過終究他也未能如願。

機緣巧合,或者陰差陽錯間,李家覆滅。

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併為鯨鯢,至此,蘇武回得去,李陵回不去了。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蘇武牧羊)

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李陵是有機會回去的。

公元前87年,武帝駕崩,昭帝繼位,大赦天下,武帝遺命輔政的霍光、上官桀與李陵素有舊好,派使者前往匈奴接回李陵。但他只回答了五個字:

“丈夫不再辱。”

在《答蘇武書》中,蘇武對他說:

“漢與功臣不薄。”

李陵舉出了一大堆的反例,包括他的爺爺李廣,“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他甚至還為蘇武鳴不平,認為“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

李陵的心,已經冷透了。

他想為之正名的李家,都沒了好多年了。

據史料記載,李陵歸降匈奴後,鮮有出征,唯一一次與漢軍對峙的記錄,還是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打的一塌糊塗,二十多年後,終老死於異鄉。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大漢劉家與隴西李家的恩怨糾葛已經在歷史的風沙中漸行漸遠。

漢朝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誓不歸漢,是忠是叛至今仍有爭議

(漢武帝像)

在中國,自古就有文死諫武死戰的傳統,作為軍人,李陵的投降絕對不值得歌頌。

但是,這顆瞬間劃過天邊的少年將星,用終老異鄉的結局向人們昭示了命運翻手覆手間的強大力量。除非開啟上帝視角,那個15歲的少年,幾乎很難逃出被命運精心掩飾過的陷阱。

這種無力感,讓作為旁觀者的後人,久久難以釋懷。

魯迅曾作評價: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其中單身鏖戰的武人就是李陵,而扶哭叛徒的弔客就是為李陵鳴不平的司馬遷。也有人對李陵嗤之以鼻的,南宋學者徐鈞留有詩句:

“名將生降負己知,喪師辱國死猶遲。河梁羞與子卿別,攜手空餘五字詩。”

“叛將”李陵是漢武帝一生的黑點還是其自作自受?

歷史就是那個歷史,你看的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罷了,罷了。

總是年少輕狂時,鮮衣怒馬負韶華。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漢武大帝》:一味軟弱永無出頭之日,對付欺凌只有硬剛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權力之下的百態人生:從竇嬰與田蚡之爭來看漢武帝時期的外戚政治

差點陰溝裡翻船,漢武帝的滅朝之戰就是一幕翻版的“宮鬥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