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病逝不久,皇后阿魯特氏即死去。她的死,也是一個歷史之謎。
皇后阿魯特氏之死同她和同治帝的婚姻很有關係。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醞釀撤掉垂簾,歸政同治帝。但在歸政之前,必須給時年17歲的同治帝完婚。不料,在為同治帝選擇后妃的問題上,慈安和慈禧發生了爭執。
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崇綺(?—1900),字文山,原蒙古正藍旗人。大學士賽尚阿之子。同治三年(1864),考中一甲一名狀元。有清一代,滿蒙人試漢文中狀元者,只有崇綺一人。
“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右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阿魯特氏在其父親的教育下,文化水平也很高。當時她19歲,正是好年華。慈安愛其“端莊謹默,動必以禮”,很想立她為後。而慈禧卻看中了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她還是個小姑娘,才14歲,姿性敏慧,容儀婉麗。慈禧“欲立之”。
阿魯特氏雖然容貌不如富察氏,然而“望而知為有德量者”。慈安、慈禧各有所屬,“相持不決”。這時只好召同治帝自己選定。
“帝擇東後所擬定者為後”,即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這就大大地得罪了慈禧。她認為這是親生兒子有意和自己作對。但迫於當時的形勢,她不便發作,只得暫時隱忍,便同意了立阿魯特氏為皇后,但必須定富察氏為妃子。
這樣,在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三日兩宮發佈懿旨,選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后,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慧妃,知府崇齡之女赫舍哩氏為瑜嬪,前任副都統賽尚阿之女阿魯特氏為珣嬪。
接著,在二月十五日又發懿旨,大婚典禮定於本年九月十五日舉行。在這之前的七月二十六日納采禮,八月十七日大徵禮。
時光荏苒,轉眼大婚日期到了。九月十四日,同治帝身著禮服,親御太和殿,遣惇親王為正使、貝勒奕劻為副使,持節奉冊寶詣皇后邸,冊封阿魯特氏為皇后。派大學士文祥為正使、禮部尚書靈桂為副使,持節奉冊寶封富察氏為慧妃。
九月十五日,舉行大婚典禮。這天,皇后阿魯特氏由自家邸第升鳳輿,鑾儀衛陳儀仗車輅,鼓樂前導,由大清中門行御道,至乾清宮降輿。同治帝身穿禮服,在坤寧宮外等候,行合巹禮。同治帝大婚便告成了。
慈禧雖然容忍了慈安和同治帝的選擇,但她對皇后阿魯特氏是不喜歡的。據說,大婚當晚,皇后應對,頗討同治帝歡心。同治帝讓她背誦唐詩,她竟“無一字誤”。
同治帝對皇后愈加寵幸。他又見皇后氣度端凝,不苟言笑,更加敬重她。慈禧見同治帝和皇后伉儷甚篤,恩恩愛愛,很不是滋味。皇后見慈禧時,慈禧從不給她好臉色。
慈禧竟然以妨礙政務為理由,不準同治帝同皇后親近,讓他多親近慧妃。同治帝不敢違背慈禧的旨意,因此就很少到皇后宮中去了。但他也不願親近慧妃。為此,他經常獨宿在乾清宮。慈禧的干預使同治帝的婚後生活很不如意。
大婚的下一步,便是同治帝親政了。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已18歲。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舉行了同治帝親政大典。二月初八日,上諭兩宮皇太后崇加徽號為“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以示尊崇。
同治帝死,光緒帝即位,兩宮太后懿旨,封阿魯特氏為嘉順皇后。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1875年3月27日)嘉順皇后死去,年僅19歲。
崇綺之女、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關於她的死,當時便有傳聞,有的說是吞金,有的說是絕食。《越縵堂國事日記》說:“後即服金屑,欲自殺以殉,救之而解。”《李鴻藻先生年譜》說:“其後之崩,蓋絕食也。”
阿魯特氏之死確是一樁疑案。她死得很突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慈禧不喜歡阿魯特氏,其“不得孝欽太后歡”。阿魯特氏身邊的人勸她要同慈禧搞好關係,否則恐於己不利。阿魯特氏說:“敬則可,暱則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
有人將這個話密告慈禧,慈禧“更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慈禧認為,阿魯特氏是在譏諷自己不是由大清門迎入的,而是由貴人一步步升上來的。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以後慈禧對阿魯特氏便百般挑剔。同治帝有病,皇后不敢去侍奉,慈禧就大罵她“妖婢無夫婦情”。
同治帝彌留之際,皇后哭著前往探視,並且為同治帝擦拭膿血,慈禧又大罵:“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
慈禧為什麼這麼仇恨阿魯特氏呢?這一方面,是因為慈禧在為同治帝選皇后時,就不喜歡她;另一方面,是因為皇后不善於逢迎。更主要的是未來的皇權之爭,這是問題的實質。
《清朝野史大觀》記道:及帝彌留之際,後不待召,哭而往,問有遺旨否,且手為拭膿血。帝力疾書一紙與之。尚未閱竟,忽慈禧至,見後悲慘,手拭帝穢,大罵曰:“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皇帝與爾何物,可與我。”後不敢匿。
慈禧閱迄。冷笑曰:“爾竟敢如此大膽!”立焚之。
又有記載說:及上崩,德宗(光緒帝)立,毅皇后以與所草之遺詔不符,劇悲痛,事為那拉氏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頰曰:“爾既害吾子,尚思作皇太后耶?”毅皇后跪於地,泣不止,久之,始還宮,益痛不欲生。
總之,這些記載透露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即幾乎都是圍繞一個皇權繼承問題。這決不是一般的婆媳不和,而是更深層次的皇權歸屬之爭。初出茅廬的阿魯特氏,哪裡是久經沙場的葉赫那拉氏的對手。
光緒帝即位後,兩宮以太后的身份垂簾,阿魯特氏便處於十分難堪的地位。她本應是太后,但作不了太后。作皇后吧,將來光緒帝親政後必然要立個皇后。因此,就把她逼上了死路。
其父崇綺入宮探視,分析了整個情況。他很有頭腦,向慈禧上奏如何辦,慈禧明確地說:“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據說阿魯特氏在走投無路時,曾寫一字條請命於崇綺,崇綺批了個“死”字。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關於她的死,《清史稿》記道:(光緒)二年五月,御史潘孰儼因歲旱,上請更定諡號,謂:“後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內,道路傳聞,或稱悲傷致疾,或雲絕粒霣生,其節不彰,何以慰在天之靈?”
這個御史膽量很大,但是慈禧絕對不允許有人攻擊自己,她降旨處分了這個膽大的潘御史:“其言無據,斥為謬妄,奪官。”
這就壓下了不平的輿論。可以說,阿魯特氏是自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