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

我為什麼要吐槽這個“流行音樂”?因為現在一些所謂的“流行音樂”實在難以入耳,咣咣鐺鐺,嘟嘟囔囔,哼哼唧唧,唸經一樣,都不知道在唱的是啥?大街小巷,到處魔音肆虐,情歌氾濫,讓人聽的心煩意亂。

為何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

旋律單調乏味,歌詞粗鄙低俗,毫無意義,不是情就是愛,讓人聽的渾身起雞皮疙瘩,除了把人擾的意亂情迷,亂人心神之外,毫無營養。

想起曾經少不經事時,也曾沉迷於這些“流行音樂”,聽的如痴如醉,神往不已,夢想與心中所愛也來場轟轟烈烈,鬼哭神嚎的戀愛。

偶爾也高歌一曲,狂拽一番,自戀不已!幻想有一天自己也成為萬眾矚目的大明星,站在舞臺中央享受潮水般的掌聲和鮮花,接受粉絲們的膜拜。

隨著年歲漸長,越來越感覺自己不是個喜歡喧囂的人,更覺得嘴上談情說愛是多麼的膚淺!所謂繁華終歸要落幕,平平淡淡或許更真實。

世間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的所謂愛情?大多不過是文學作品裡鼓吹出來的,言情小說裡瞎編的,愛情歌曲裡瞎唱的,人世間多少痴男怨女受此荼毒,更別提那少不經事的少男少女了。

我不否定這世間有美好的愛情,誰不憧憬美好的愛情?但情和愛是需要真心來承載的,需要細水長流的,太過直白的表達則容易流於膚淺,天天甜言蜜語就會變得油膩。

為何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比較含蓄的民族,談情說愛講究眉目傳情,秋波暗送,男歡女愛也會用歌聲來表達,愛情也會用歌曲來讚美,但終究不會像現代流行音樂那般露骨,歌詞如此出位,如此豔俗。

愛情是美好的,情歌是動聽的,但也是需要鋪墊的,需要故事去豐滿的,如果太過庸俗化就會招人厭煩,一件美好的事物如果失去了豐富的內涵,只是用露骨的香豔詞彙來堆砌,就會變成低級粗俗文化。

想想如今的所謂“流行歌曲”有幾首有內涵的?能讓人聽完神清氣爽的?無不粗製濫造,包括港臺音樂,無一例外都是情和愛的咿咿呀呀,難道除了情和愛就沒有別的什麼值得歌頌了嗎?

即使再好聽的“情歌”聽多了,也會讓人反胃,再美好的事物過於宣說,歌唱,也會變的爛大街。

為何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

我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禮樂之邦,就不能多創作一些盛世的華美樂章,激人奮進的勵志之歌,又或是讓人聽了不那麼浮躁的安神曲,成天只知沉醉於小兒女的男歡女愛之中,流行一些“靡靡之音”。

以前也是極不理解,為什麼會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如此悅耳動聽的音樂怎麼就成了“靡靡之音”?是不是太過迂腐了?現在想來,確實是自己悟性不夠,輕易受到六根之耳的欺騙,入了坑都不知道,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潮流如此。

《孝經》上講:“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對人心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潛移默化便可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乃至心志,使一個地區,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風氣大變樣。

為何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

尤其是一些少男少女,涉世未深,極容易受到一些淺薄文化的影響,導致價值觀變得畸形,就拿現在的“流行音樂”來說,歌詞裡面充斥著大量三觀不正的東西,膚淺墮落的價值導向,滿滿的負能量。

尤其是一些所謂的“情歌”,其主題除了分手還是分手,挑撥人的情慾,輕言分手,對待愛情隨隨便便,拿戀愛當兒戲。

“情歌”本是用來讚美愛情的,使人對真情充滿嚮往,成為人們甜美生活調味劑的,現在卻充斥著大量露骨膚淺的直白歌詞。

情歌的主旋律也成了傷別離,哀哀慼戚,幽幽怨怨,似乎人人都成了深閨怨婦,好像人生的意義就只剩談情說愛了,簡直是肉麻透頂!加上陰霾頹廢的曲風,讓人聽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情亂不堪!

情和愛本來就是最讓人上癮的東西,也是最容易使人生活墮落的催化劑,加上“靡靡之音”的催情作用,整個社會受此“靡靡之風”的肆虐,風氣必定會變得迷亂不堪。

為何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

我們這個時代,本來就理想和信仰嚴重缺失,人人忙於追名逐利,如果終日沉迷於“低俗文化”,沉醉於“靡靡之音”,麻醉在“輕歌曼舞”之中,真的用不了幾代,社會就會變得“鶯歌燕舞”,重新自我麻痺。

渾不知,在當今世界,我們還身處“群狼環伺”之中。

所以,孔老夫子為什麼特別批判鄭國的音樂,說“鄭聲淫”,稱其為“亂世之音”,因為鄭國的音樂相當前衛,也非常的悅耳動聽,使人聽了不自覺沉迷其中,不思進取。

今日之“流行音樂”可能比“鄭聲”更加出格,有過之而無不及,聖人就是聖人,一眼就能看出社會問題的所在,而凡夫俗子卻仍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為何管“流行音樂”叫“靡靡之音”?

當然,文化是需要交流互通的,需要多元化的,不然就會變成一潭死水,音樂也是如此。

不管是來自外國的音樂也好,港臺音樂也好,內地音樂也好,都應該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創作出更加令人身心愉悅的歌曲,更加正能量的歌曲。

而不是老是寫一些悲傷的,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的,情亂的,充滿負能量的歌曲,讓原本就情緒低落的人聽了這類歌更加悲觀厭世。

所以,“流行音樂”要少一些“靡靡之音”,多一些“醒世之音”,讓社會多一些積極向上的能量,讓“風清正氣”成為社會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