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故里在廣饒

文:高明

孫武故里在廣饒

看過馮小剛導演、範偉主演的微喜劇電影《跪族》嗎?故事情節讓人捧腹不已!

成功人士秦總,苦於沒有貴族的正宗血統,召集一眾專家們幫他解決這一重大歷史問題。他設定的條件是祖先必須滿足“名門望族”、“婦孺皆知”兩點。最後經過鑑定,專家們認定他的祖宗是秦檜,宋朝的時候雖然是害死名將岳飛的奸臣,但是屬於反戰派,和平主義愛好者。這樣一來秦總是“跪族”血統而不是他希望的“貴族”血統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中華大地上掀起了爭奪名人祖宗及故里的熱潮。

英雄崇拜、祖宗崇拜,是我們這個民族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如果這兩者結合起來那真是太完美了!

我泱泱中華大地歷史人物眾多,可惜的是婦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實在是太少了,完全不能滿足國人這方面的心理需求,所以一個名人後面往往有幾個地方花費財力物力去爭奪他或她的故里。

其實呢這也是我們民族注重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吹日曬蟲子咬,丟三拉四皇帝燒,地面上保存在紙上或竹簡上的文字基本蕩然無存了。

其實能夠記錄下來的東西本身也有不足之處。本來史官記錄下來的歷史真相就鳳毛麟角,這麼一折騰就更所剩無多了。

事實上很多古老文明的歷史材料目前在地面上已經基本找不到了,只能靠石頭上刻出來的文字及地下挖掘出的文物來提供佐證。

在這裡也提醒大家平時多注意,說不定哪個地下出土的瓦片或石頭上就有我們古老民族文明傳承的記錄和密碼。

孫武故里在廣饒

外族入侵、內戰、運動、遷徙等等,滄海變桑田,時光在不停地流淌,光陰年輪的真正痕跡在哪裡才能夠看到呢?

考古是發掘歷史還原真相的一個重要手段。其實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做過類似的動作,在我們村莊大張淡現在叫做東窪的地方,和幾個小朋友費了半天的功夫,挖掘出幾個瓦片,當時我們幾個孩童們一致同意,這就是徐福東渡路過這裡的證據,是求仙丹的部隊不小心打碎的喝水用的碗。

還原歷史真相的另一個途徑是讀史書,參考《史記》等書上的內容。《史記》作者司馬遷在漢代是負責記錄歷史的官員,他的這本著作名氣很大,若是拿到今天,估計但憑著這一本書就能在他的名字前掛上五十個各種學會主委的頭銜,並被破格晉升為教授,可以做空中飛人到處主持會議和發表名言,什麼累活髒活具體活也不用幹了。

可能當時需要記錄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國家領導人的日常工作、吃喝拉撒、婚喪嫁娶等事宜必須面面俱到。再就是他也沒有料到孫武寫的《孫子兵法》可以長期位列此後排行榜首幾千年,所以當時對孫武家在哪裡,書寫這本兵書時的具體情況都語焉不詳,給後人留下的懸念太多!

孫武故里在廣饒

那麼著述《孫子兵法》的孫武老家到底在哪裡?哪裡才是兵聖的真正故里呢?

還是先讓我們好好捋捋孫武的祖上到底是何許人也?姓甚名誰?家住何方?

話說春秋時期有一個叫陳的小國,在今天安徽和河南一帶,由舜的後代胡滿建立。胡滿的後代以後就以國名為姓氏,即姓陳。

若干代後,陳國皇室內亂,陳國的一個公子陳完為保命逃到了齊國。陳完後來在齊國負責管理製造業,相當於現在的工業部長。因成績斐然,被國家領導人賜封了田莊,於是他就把姓氏由陳改為田,名田完。

就這樣,長話短說,田完家族在齊國又過了五代,到了田書這一代。作為武將的田書勇猛善戰,屢建戰功,被國君(也就是皇帝)賜姓孫,改名孫書。孫書因替齊國國君討伐莒國有功,國君就把都城臨淄北境的樂安賜給他,作為他後代休養生息的地方。

孫武故里在廣饒

補充一句,被國君賜姓在過去可是一個家族非常大的榮耀。

獲得了榮譽,又被賜封了地方,於是孫書攜帶家眷舉家北遷,到了樂安,也就是今天山東省廣饒縣一帶。

孫書有個兒子叫孫憑,孫憑的兒子叫孫武。

到這裡,我們今天的主角《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終於出現了。

所以,我們的兵聖孫武,開始是舜帝的後代,後依次姓胡、陳、田、孫。你猜到了嗎?

孫武故里在廣饒

因為目前我們並沒有一個國家名人故里認證委員會,來做客觀公正的認定。於是要認證故里的問題,基本是地方自己請一幫專家過來做出鑑定。現狀是誰喊得聲音大,做的廣告多,誰最有機會獲得正宗名人故里的稱謂!

現在基本上有三個地方都聲稱孫武老家是他們那裡的。為啥現在山東省惠民縣和淄博市臨淄區也聲稱是孫武故里呢?

我帶著疑問特意請教了長期從事這方面研究的行家,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的榮子錄先生。

他說以前歷史上只有一種說法:孫武故里在樂安地面,即現在的山東省廣饒縣。從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到清代孫星衍《孫子兵法序》、《魏吏部尚書孫邕傳》、《陽湖孫氏譜記序》等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

孫武故里在廣饒

考古學家新發現的唐代《貞觀氏族志》以及孫約、孫起、孫壬林等墓誌碑銘,進一步證實了史書所載:先秦時期齊國樂安縣邑與東漢時期青州樂安郡(孫氏郡姓出處)的孫武后裔都是同一地面上的孫氏望族。

後經歷史學家考證,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山東省廣饒縣。民國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樂安縣誌》和二十四年(1935年)《續修廣饒縣誌》上亦均載孫武為樂安縣邑人氏。

孫武故里在廣饒

只是到了近代,民國時期國防部的官員李浴日先生在1938年著的《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時,將清代孫星衍的“吾家出樂安”之語誤解為:“孫子是從唐代之樂安郡……今之惠民縣附近奔吳為將是可信的”。顯然李先生並沒有見過孫星衍考證孫夫人碑的文章和《譜記序》及《樂安縣誌》等等所記載的情況,是片面誤讀還是筆誤就不清楚了。

這個李浴日先生也是有影響力的人物,後來很多有關孫武故里的文章都是參考了他的這個說法,一訛傳訛,影響至今。

對這一故里之爭還有影響的是《孫子今譯》一書前言中稱孫武是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這是當代中國軍科院的郭化若將軍的著作。但推測他說的這個惠民應該是當時的惠民地區,而不是惠民地區的惠民縣。因為當時廣饒縣也屬於惠民地區,這種說法確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容易混淆地方。到1983年廣饒縣由惠民地區劃歸為東營市,但原屬惠民地區的惠民縣由惠民地區調整為濱州市,卻把郭化若書中所寫的山東惠民一直詮釋為孫武故里就在如今的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

孫武故里在廣饒

淄博市臨淄是當時齊國的首都。臨淄當地專家認為孫武祖父孫書雖食採樂安,但他是齊國將軍,應該居住在皇城臨淄才對。推測孫武出生地應該在臨淄,所以孫武故里就是臨淄了。

其實這些都是善意的舉動,都是我們這個民族英雄崇拜和祖宗崇拜的具體體現。不過我們還得要尊重歷史,尊重科學。

其實史料證據再充分,對於很少接觸史料的一般群眾來說也是晦澀難懂,而各地族譜中記述的內容,往往通俗易懂,可信度很高。

孫子研究專家們曾到全國各地尋訪孫氏後人,閱讀各地孫氏族譜,結果發現目前在各地的孫氏族譜,如《富春龍門孫氏族譜》、《斜河孫氏族譜》、《田溪孫氏宗譜》、《西塘孫氏宗譜》、《燕兒孫氏家乘》、《中華樂安孫氏總譜》等,均說其祖先始源地是青州樂安。

當時全中國九州區劃之一的青州府只有一處樂安,那就是如今的廣饒縣。

孫武故里在廣饒

而惠民縣自古歸冀州、棣州、滄州等,後稱武定州、武定府,幾乎與青州無關。

而臨淄的孫武故里之說,更多的是推測。

最近新出土的《孫遇墓誌銘》更是清楚地記載了墓主人祖上是孫武之後,其地起自”青丘”,其家在“陽水之濱”,“家近道流”。其中青丘、陽水等都是古代廣饒境內的地名、河名。

其實,最可靠的結論應該是:孫武故里在廣饒!在廣饒!在廣饒!

孫武故里在廣饒

後記:一名歷史專業人士認為:廣饒惠民之爭,惠民縣在先秦時期屬趙國與齊國並無關係。而齊國的將軍食採之地只會在齊國,不能因惠民縣在唐代天寶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稱過樂安就認為孫武故里在惠民縣。

在廣饒出土的孫武的後裔一一唐代的孫遇墓誌銘《唐故樂安孫公及故夫人汝南周氏墓誌銘並序》上就明確提到:“公諱遇字遇,始祖樂安人也”。並提到其祖籍是“起自青丘”,其家在“陽水之濱,家近道流”,青丘在廣饒的北部,是廣饒地面上的古地名,陽水,即現在的陽河,發源於青州,向北流經廣饒,從廣饒北部折向東注入青水泊。所以孫武故里在廣饒是勿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