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後浪沒了怎麼辦?


作者|梁建章(攜程創始人、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黃文政(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無數人剛起床就被那個名為《後浪》的視頻刷屏。對此心甚感慨者有之,對此心存質疑者亦有之,而在無數有關“前浪”和“後浪”的討論中,我們卻想煞風景地問一句:後浪沒了怎麼辦?不管人口素質上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是否成立,出生人口數量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下一代人口的數量只有上一代的一半,那麼能掀起的浪潮註定會小得多,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活力。很遺憾的是,這偏偏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梁建章:後浪沒了怎麼辦?

梁建章
雖然到目前為止,國家衛健委尚未公佈今年第一季度或今年任何一個月的中國出生人口數據,但我們根據2019年出生人口數據以及育齡女性人數銳減等因素的分析,認為中國出生人口在未來幾年繼續下降毫無懸念,中國的低生育率趨勢幾乎不可能扭轉。


一、2019年出生率跌至有記錄以來歷史最低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9年出生人口為1465萬,比上年減少58萬。這是繼2017年以來,出生人口連續第三年下降。按公佈信息,在中國人口規模首次突破14億的同時,全年出生率僅為10.48‰;該數據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點。我們在2019年5月15日發表的《不要讓中國經濟的大海變池塘》一文中曾預測,2019年的出生人口會繼續減少,但降幅相對於2018年的200萬會有所放緩。最新數據與我們這一預測大致吻合。由於2019年是金豬生肖年,“豬年或成生育高峰年”的言論在2019年年初一度熱傳。但金豬年份的生肖偏好絲毫沒有扭轉出生人口的下降,這是需要立即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的又一佐證。然而,這種本該順理成章的結論卻受到未經證實的消息的干擾。

在2019年11月下旬,一則標題為《2019年出生人口預計約1100萬,斷崖式下跌》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為此,我們曾撰文《今年出生人口是否只有1100萬》提到,如果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8年出生的1523萬是準確的,2019年不太可能跌到1200萬以下。反之,如果2018年實際出生人數像《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19》的表格8-4-2顯示的僅有1362萬,那就不能排除2019年的出生人口只有(甚至不到)1200萬。儘管我們對流傳的1100萬數據未下結論,但那些曾為這一數據所深感震驚的人,看到最新公佈的1465萬,尤其是見到中國人口首次突破14億,反而可能在心理上覺得,原來低生育率危機沒有那麼嚴重,甚至以為放開生育都沒有那麼迫切。

針對2019年人口數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人口出生率還是在10‰以上,應該是很大的出生規模"。他還提到: "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孩次的比例達到了59.5%,還維持在較高水平。" 但實際上,1465萬出生人口對應的10.48‰的出生率,不僅是中國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也是一個完全無法維持人口穩定的出生率。即使未來出生人口能奇蹟般地保持在1465萬而不再下降,哪怕所有人平均活到95歲,中國也維持不了現在的人口規模,更不用說出生人口繼續大幅萎縮已沒有任何懸念。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統計局公佈年度出生人口數據是基於抽樣調查並結合其他數據得出的。從1994年到2010年,每年公佈的出生人口都要大於2010年人口普查回測的數據,超出3萬(2009年)到468萬(1997年)之間。目前與2019年1465萬出生人口數據略為相關的是,公安部在發佈的《2019年全國姓名報告》中表示,截止年末,2019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179萬。報告還提到,從2019年出生登記情況來看, 只有44.7%的新生兒未在出生後一個月內進行出生登記。

假設在出生第一個月後,未進行出生登記的新生兒在後續每個月有相同的比例進行登記,那麼一年12個月中,累計未登記的新生兒數量相對於月登記數的倍數=0.447*(1-0.447^13)/(1-0.447) = 0.808。由此推算全年未登記的新生兒數量為85萬(1179*0.808/(12-0.808))。即使把這個數據翻一倍到170萬,全年出生人口也只有1349萬,比1465萬要差116萬。

不過,2019年實際出生人口到底是多少,需要等到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公佈之後才能更好判斷。至於本文提到2019年中國出生率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可從兩方面來進行驗證。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949年到2018年的出生率最低值是2010年11.9‰。而在1990年以前,出生率最低也有17.2‰,在1957年之前更是從未低過30‰,沒有理由認為1949年之前的中國近代生育率會低於15‰,更不用說2019年的10.48‰考慮到統計局公佈的出生人口未必準確,我們再使用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根據嬰兒死亡率和預期壽命回測各年的出生人口,出生率數據與統計局公佈的年度出生率在某些年份有較大差異。但2018年之前的最低的出生率10.66‰,也高於2019年的10.48‰。


近期在自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中國曆年出生人口數據,這個來歷不明的數據在1953年和之前嚴重錯誤。比如,其1949年的出生人口僅1275萬,但有分年齡數據的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各次人口普查對應的23歲、41歲、51歲和61歲人口分別有1428萬、1301萬、1391萬和1303萬。即使按被認為低估的25‰的嬰兒死亡率計算,1949年出生人口也在1800萬以上,不可能低至1275萬。嚴重錯誤的數據廣為流傳,卻不能得到有效更正,非常令人憂慮。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整個社會,對關係到民族未來重大議題的基本認識上可能存在嚴重偏差。實際上,中國面臨的人口危機已經如此清晰,我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海外主要媒體都可以說心如明鏡,而國內很多人依然是渾然不知。這種現象值得警醒,希望百度改進搜索算法,避免推薦這類不實信息,更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今後不要再轉發明顯錯誤的數據。不管立場如何,拒絕錯誤的信息是任何有意義的言論和行為的基本前提。

二、一孩生育率二孩及以上生育率雙雙下降

為了更深入瞭解出生人口的變化趨勢,我們可以考察年度抽樣調查數據中的分孩次年齡別生育率。由於2019年的該數據還未公佈,我們把2018年的抽樣調查生育率數據,先用到由2010年人口普查及後續生存率推算的2018年女性年齡分佈上,由此推算得出2018年的出生總數為1531萬,其中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分別為630萬、767萬和135萬。這些數據與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523萬的出生人口以及二孩佔50%的數據非常吻合,一反2011年到2016年,年度數據比生育率推算的出生人口要高出250萬到520萬的常態。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2018年抽樣生育率數據,比較準確反映了國家統計局用公佈的2018年出生人口數據所呈現的人口狀態。我們再使用2018年的分孩次年齡別生育率來回推2019的出生人口,這相當於假設2019年各年齡生育率與2018年相同來推算2019的生育狀況。由此得出的結果是,2019年會出生1490萬人。這個數字比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465萬要多出25萬人,其中一孩多出9萬,二孩及以上多出16萬。

這反過來說明,2019年的一孩和二孩生育率都要低於2018年;金豬生肖不僅沒有阻止出生率的下降,甚至也沒有阻止生育率,尤其是一孩生育率的下滑。由於全面二孩政策引發的二孩堆積效應在逐漸釋放,二孩及以上生育率下滑並不意外。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如果不是金豬生肖年,2019年生育率會有更大幅度的下滑。因為所有人都是生了一孩後才生二孩,所以在生育狀態相對穩定時,二孩人數遲早會降到低於一孩的水平。可以說,二孩超出一孩越多,說明暫時性的堆積效應及年齡結構波動對出生人口的貢獻越大,也意味著未來出生人口下降空間越大。根據原國家衛計委2017年進行的生育狀況調查,現有一孩的已婚婦女中打算生育二孩的比例僅為27.3%。

即使我們把這個比例樂觀地放大到50%,並假設所有打算生育二孩的女性都能成功生育,那麼在生育狀況穩定後,二孩數量也只有一孩的一半左右。因此,在二孩生育堆積結束後,即使一孩數量能維持在2019年的593萬的水平,一孩加二孩只有890萬,按目前比例再加上三孩及以上,出生人口也會跌破1000萬。更重要的是,除非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出生人口下跌不會見底。按目前的生育率趨勢,出生人口將以每代人也就是26到30年的時間萎縮一半。二孩堆積生育只是對過去虧空的有限補償,對未來人口的預示更多體現在一孩生育率上。

從2011年2018年,一孩生育率依次分別為:0.670、0.797、 0.775、0.720、0.556、0.686、 0.668、 0.643。而根據公佈的2019年的593萬的一孩數量反推當年的一孩生育率僅為0.633,也比2018年還低。由於對生育一孩從未有過限制,不存在瞞報一孩的動機,除了抽樣偏差外,低報一孩生育率可能性不大。如果說2016年以前的總和生育率相對於國家統計局公佈出生人口偏低,近年總和生育率則與國家統計局公佈出生人口吻合,但一孩生育率卻依然在繼續下滑。女性放棄或推遲生育都可能拉低一孩生育率。如果是放棄生育,那一孩生育率下降之後不會回升。

但如果只是推遲生育,那一孩生育率會先降後升,當然前提是推遲生育的女性,在未來想生能夠如願。近年來,一孩生育率總體上不斷走低,低迷如此之久卻依然沒有出現反彈,讓人越來越擔憂一孩生育率低迷會成為常態。值得提醒的是,即使一孩生育率最終回升並穩定在0.7,那也意味著30%的女性將終生無孩。在金豬生肖的2019年的,一孩生育率依然繼續走低,說明目前生育主力90後中,越晚出生的人生育意願越低,這進一步加重了對未來生育率低迷的擔憂

三、中國人口面臨大幅萎縮——人口即命運

決定未來人口趨勢的關鍵指標是總和生育率。如果生育率處於2.1左右的更替水平,那麼孩子輩與父母輩的數量會大致相同,出生人口將維持穩定。但由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9年的1465萬的出生人口推算的2019年的生育率也只有1.47左右。由於2019年出生的二孩中至少有一半來自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去除暫時性的生育堆積,中國的自然生育率僅有1.1左右。這個生育率遠低於歐洲和美國,也顯著低於日本,與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

由於長期一胎化政策的影響,中國城市已把生育一孩當成了默認選擇,農村在向城市看齊。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在未來10年,處於22歲到36歲育齡高峰年齡段的女性將銳減30%多,這也為近年結婚人數的快速減少及一孩數量的不斷下滑所印證。隨著二孩堆積生育趨於結束及育齡女性數量的銳減, 中國出生人口很快會降到1000萬以下。但由於年齡結構的關係,中國出生人口的下跌是臺階式而非均勻的。建築目前面臨的是新中國出生人口的第三次跳水,在此之後會相對平緩一二十年,緊接著又是一次大跳水。避免出生人口的這種臺階式跳水的唯一辦法,是大幅提升生育率,但目前可預料的幾乎所有因素,比如進一步城市化、教育水平提升、生育年齡推遲、育兒競爭白熱化無一不在進一步擠壓本來就極低的生育意願。

不要說提升生育率,未來能維持生育率不再繼續下滑就算幸運了。但即使中國能夠幸運地將生育率維持在1.1的水平不再下降,相對於2.1的更替水平,出生人口會以每代減少48%的速度萎縮。出生人口的持續萎縮最終一定會導致總人口的加速萎縮。但由於過去在高生育率時代出生的人口依然存活,總人口的萎縮相對於出生人口的萎縮有相當長時間的滯後。雖然中國的生育率在1990年代就低於更替水平,但中國總人口目前依然在緩慢增長,在未來幾年才會開始步入萎縮。總人口的萎縮速度最初會很緩慢,之後逐步加快。

等到超低生育時代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在預期壽命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總人口的萎縮速度就會接近出生人口的萎縮速度,即每代人減少48%,這大致相當於中國總人口以每30年減半的速度萎縮。也就是說,目前的生育狀態持續下去,中國人口並不是跌到五六億就穩定了,而是在跌到這個水平之後,會以更快速度跌到兩三億,再跌到一億甚至幾千萬以下。長期超低生育率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內生性變化,因而具有巨大的慣性, 其後果就是總人口的加速萎縮。那種認為等到中國人口大幅下降以後,只要鼓勵生育就能讓人口停止下跌的想法只是異想天開。

2020年1月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向聯邦會議發表國情諮文。普京強調:“俄羅斯的命運和歷史前景取決於人口”, 他說,對俄羅斯人口的悲觀預測讓人警覺,應當在下個十年中期之前保證出生率增長。俄羅斯面積是中國的1.78倍,而人口只有中國10.29%。俄羅斯自然資源極其豐富,而且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俄羅斯有大學學歷者在人口中的佔比居世界首位,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獨佔鰲頭。但這些人口控制論者所向往的完美特質,並沒有帶來一個繁榮和富裕的俄羅斯。除了在人口規模更大時的前蘇聯留下的軍事工業和出賣自然資源外,俄羅斯在通用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幾無地位。

俄羅斯目前的GDP總量大約只相當於人口比它少15%的廣東省。不僅如此,雖然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俄羅斯目前1.13萬美元人均GDP也僅比中國略高,在不久的將來有望被中國超過。更重要的是,人口稀少也沒有讓俄羅斯人生活更舒適。俄羅斯的飲食、工業製成品和服務業遠不如中國豐富和繁榮,基礎設施更無法與媲美。俄羅斯人均住宅面積在2018年不到26平米,而中國城鎮人均住宅面積就有39平米,即使按照0.7的使用面積比,人均也有27平米。甚至俄羅斯的大城市也比中國大城市更擁堵。根據TomTom 和Castrol的排名,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道路擁堵都要遠比北京上海嚴重,而莫斯科每公里地鐵承載的客流量卻要比北京和上海搞出二成到三成以上。

更不用說,中國有數十個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供人們選擇,而希望去大城市生活的俄羅斯人只能去去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外。所有這一切背後一個非常基礎性的原因是,俄羅斯人口數量不足以形成超大規模的經濟體,而俄羅斯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又相對獨立,不能像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那樣成為更大的西方體系的一員,從而享受更大體系的規模效應。可以想見,如果俄羅斯有十億人口,那麼一切都會不同。歸根結底,人口,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才是一國最大的財富。實際上,絕大部分世界精英深刻了解人口規模對國力和文明的戰略性意義。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曾主筆機密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200號文件(https://archive.schillerinstitute.com/strategic/NSSM200.htm),旨在採用各種手段說服和誘導發展中國家控制本國人口,以確保美國的戰略和安全利益。

遺憾的是,中國至今仍然沒有全面放開生育,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夢寐以求的人口規模優勢卻在中國被當成劣勢來消減。即使存在二孩生育堆積因素,目前中國的生育率也已經低於俄羅斯。在二孩生育堆積結束後,中國的生育率更是遠遠低於俄羅斯。面向未來,提振生育率到更替水平以上,才是確保中國可持續發展乃至延續中華文明的唯一選擇。如果沒有足夠人口數量的支撐,所謂的“後浪”也就無從發力。在“五四青年節”這一天,年輕人群註定是最受關注的群體。而我們希望,今日的青年們能在生育政策方面獲得更多的鼓勵,唯如此,才能讓二十年、三十年後的“五四青年節”變得更有意義。要做到這點,就需要立即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實在沒有理由再拖延了。繼續拖延,只會讓“後浪”的勢頭變得越來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