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外廢、炒原紙、炒紙板,終於炒不動了

紙價折騰了四年,終於要走到確定性的終點——從2021年起,中國不再進口外廢。今年只剩下83天,沒獲審批的外廢,也不會再來;進口原紙,今年內也來不及重開一次貿易週期了。所以,

就把雙節之後的上漲,看作紙價與國際接軌的必由路徑吧!


價格的走勢,不僅取決於供需關係,也來源於對未來不確定性擔憂的放大。2016-2018年,所有的上漲邏輯,均是直指限外廢政策,供應收緊,價格飛漲,很合理,也很合邏輯。漲的邏輯用到盡頭,就是下跌的邏輯,一樣也很合理、很合邏輯。


回顧這四年,紙品行業人士終於懂得了“紙用不炒”的邏輯,漸漸地不跟風,紙價也就越趨於穩定。中國紙企也被逼出“全球供應鏈的價值重構”。(9月28日至30日,2020綠公司年會在海口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全球供應鏈的價值重構”。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視頻 | 張茵:禁止廢紙進口真正把我們逼出來了!

炒外廢、炒原紙、炒紙板,終於炒不動了

未來,會確定性地出現如下四方面轉變:

一、從進口廢紙到進口原紙的轉換;

由於廢紙回收率、包裝物出口率等折扣,再加上1噸廢紙0.85噸成品紙的得率,這幾樣折扣率疊加在一起,在以前,主要通過進口外廢的方式進行補充。

回顧近五年,中國進口外廢量如下:

2016年,進口外廢2849萬噸;

2017年,進口外廢2572萬噸;

2018年,進口外廢1261萬噸;

2019年,進口外廢1075萬噸;

2020年,獲批外廢442萬噸。

由此可見,“狼來了”已到盡頭。這倒也好——既不可能出現外廢緊缺而見風漲,也不再會出現外廢鬆口而砸盤的不確定性了。

因外廢清零導致的產能缺口,只能從進口原紙途徑獲得。


二、自造原紙與進口原紙並存;

當然,最大用量的原紙,還是國內自造。以前靠外廢填補原料缺失,且100%自造原紙,從現在開始,需要進口一定比例的原紙,等原紙變成廢紙後,再來彌補造紙原料缺失的循環。

小編大致折算了一下:若出口包裝物佔10%,國內廢紙回收率80%,廢紙造原紙得率按85%計算,1噸原紙循環再造後僅剩下(1-0.10%)×80%×85%=0.612噸原紙,需要填補0.388噸進口原紙,才能回到原來的用量。由此可知,未來,國產原紙與進口原紙的比例,大概就是6:4左右。


三、國內產能與國外產能並存;

以前是把外廢進口至國內加工,禁止外廢后,廢紙只能加工成原紙再進口。前兩年,國內造紙企業紛紛海外建廠,就是利用海外廢紙造原紙,或把廢紙運至第三國加工成原紙再進口。早些年的“集中進口、集中生產”的模式,會與海外就地分散生產後再進口的模式並存。中國造紙大廠的產能,被切割為國內產能與國外產能兩部分。


四、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並軌。

說到底,大家還是關心價格。原本可以直接進口外廢造紙的,繞一圈變成原紙再進口,你說價格比以前低還是高?

在美國與歐洲造紙,雖然廢紙便宜,但製造成本高;廢紙轉運至第三國加工成原紙,那些欠發達國家的勞動效率、物流效率、生產保障、營商環境,與中國還有不少距離。所以,造紙產業升級、加強環保的既定政策,是需要用適當的成本來填補的。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國內紙價,未來是會與國際接軌的,國內紙價,會圍繞“國外紙價+運費+關稅(費)+利潤+不確定性溢價”而上下波動,波動幅度,由不確定性導致的供需波動與心理性波動的大小決定。


都說漲價是陰謀,那為什麼跌價就不是陰謀?

最近四年的紙價走勢,全是陽謀,沒有陰謀。如果有,那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心理反映的強化。因為,“炒股”賺來的錢,快樂程度是上班賺錢的5倍(該賺而沒賺到的後悔也是5倍)。你賺別人是5倍的快樂,別人賺你,也是一樣。所以,最終還是零和博弈。

未來,把注意力放到經營上,不要放到紙價波動上。因為經營型收益,才是企業營收的主流。關於這個原理,三年前小編已經分析測算過了,感興趣的可以點擊看歷史文章:原紙庫存真能為你掙回那麼多錢嗎?


以後再沒外廢了,倒也清靜。但廢紙漲跌、原紙漲跌還會有。因為原紙已進行“全球供應鏈的價值重構”,加上行業人士更成熟的市場認知度,紙價也就不會再暴漲暴跌。

炒外廢、炒原紙、炒紙板,終於炒不動了

當然,總有人想當“炒股”來玩,還想聽聽“股評”,誰說炒股是為了掙錢?不就是為那點快樂嗎!——那就另當別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