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遠去的故鄉

01

詩人艾青說:“

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一轉眼,70後的人,都奔五了,有的人已經五十歲了。還記得,多年以前,自己驕傲地說:“我現在一無所有,但我還年輕。年輕就是最好的資本!”可是現在,卻怎麼也驕傲不起來,還多了一些傷春悲秋的感嘆。

年紀越大,越思念故鄉。大概,在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情愫吧,這樣的情愫,是與生俱來的,怎麼也無法抹去。不管你走多遠,你的根還在故鄉,你的生命裡,還帶著故鄉的泥土味,你一開口說話,還有未改的鄉音。

70後的人,你想起遠去的故鄉了嗎?在你夢裡,是不是和我一樣,常常浮現出麥草垛、老屋、溪流、燕子、老樹、豬牛羊......離開故鄉越遠越久,做夢的時候越多,就像一幕老電影,反反覆覆在眼前滾動播放。

70後,遠去的故鄉

02

田野遠去了。

在記憶裡,常常會出現秋收的景象。小時候,收割稻子是最苦的事情,也是最快樂的事情。家裡很窮,常常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臨近秋天的時候,家裡都沒有米下鍋了,很多人家裡,靠紅薯和南瓜充飢。看到稻子熟了,心中的喜悅,難以言表。

一家人分工協作,在稻田裡忙碌著。有人割稻子,有人挑穀子,有人拾稻穗,有人扎稻草。門口的曬穀坪上,是一片金黃,折射著太陽的光芒。有幾隻小雞,悄悄靠近曬穀坪,啄食了稻穀,被眼尖的大人發現了,拿著掃帚就趕。

稻子收完了,稻草也被曬得金黃。一把把稻草拉攏在一起,堆起來,就變成了稻草垛。稻草垛,一般有兩三米高,有的也有五六米高。草垛上,用一把很大的稻草蓋起來,就是下雨了,稻草垛裡,也是不會漏雨,很乾燥的。有頑皮的孩子,在草垛上嬉戲,使勁跳一下,人都會蹦得很高。

田野裡,除了稻子,還有麥子、高粱、玉米。農閒的季節,田野裡生長著綠油油的野草,成為了放牛、放羊的好地方。

70後,遠去的故鄉

03

村莊遠去了。

清晨,有公雞“喔喔”叫,喚醒了勤勞的人們。狗也醒來了,在門口東張西望,偶爾“汪汪汪”叫幾聲,增添了幾分熱鬧

炊煙從屋頂慢慢蒸騰,和天空的雲朵混合在一起。有炊煙的村莊,才有活力,就像年輕的小夥子一樣,有使不完的勁。炊煙起了,村莊就真正醒來了。男人一大早就出門割草,去田裡看水,女人在家裡做飯。飯熟了,男人挑著一擔草回來了。草是用來喂牛的,也可以放在豬欄裡,讓豬欄的地板變得酥軟一些。

清清的溪水,從村莊前面繞過去,日日夜夜奔騰著。溪水裡有魚蝦,因此,70後的我們,多了捉魚的記憶,能夠捉幾條魚,拿回家燉湯,那是餐桌上的美食。夏天,可以去溪水裡游泳,比一比,誰遊得更快,誰遊得更遠,還比誰能夠在水裡憋得更久一些。

村莊前面有大樹,樹下有空地;村莊旁邊有曬穀坪,都是我們嬉戲的地方。在地上畫幾個格子,就可以做跳房子游戲;畫一個圓圈,就是我們的城堡。男孩子喜歡做攻城、打仗的遊戲,女孩子喜歡跳皮筋,踢毽子。

劉歡在《不能這樣活》裡唱道:“東邊有山,西邊有河,前面有車,後面有轍,究竟是先有山還是先有河......”現在回想起這幾句歌詞,覺得特別親切,原來我們的村莊,就是一首歌的模樣。

70後,遠去的故鄉

04

童年遠去了。

70後的童年,印象中是很苦澀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很窮,一個月能夠吃三次肉的家庭,都算是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村裡的萬元戶,那是很令人羨慕的家庭。

我們的童年,很多時候是在勞動,而不是“純玩”。記得我小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就得生火做飯,或者去餵豬、去菜園子裡扯雜草。父母根本就不看我的作業,常常在夜裡安排我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就怕我忘記了。

插秧、割稻子、放牛、趕鴨子、砍柴......這樣的農活,我們都做過。去山裡砍柴的時候,也能夠找到一些野果。在我的記憶中,最好吃的是八月瓜。掰開八月瓜,就聞到了一股香味,吃起來很甜,是很自然的甜味。還有獼猴桃,採摘回來,不能馬上吃,要放在米糠裡,過一陣子才熟透。熟透了的獼猴桃,香味很濃,一整間屋子都是香味。

童年的玩具,大部分是自己做了。記得鄰居王大毛做了一把木頭手槍,用繩子拴起來,掛在脖子上,神氣活現的,炫耀了好一陣子。我也做了一把木頭槍,但是沒有王大毛做的精緻。70後的人,一根廢舊的鐵絲和橡皮筋,就可以做成自動手槍,用青藤做花環。

70後的童年,有苦也有甜,現在回想起來,還是甜蜜多一些。其實,我們都是苦中作樂的人。

70後,遠去的故鄉

05

父母遠去了。

70後的人,父母都健在吧。父母在,是我們的福氣,父母在,故鄉就在,我們能夠逢年過節回故鄉看看,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父母不在的故鄉,是回不去的故鄉》,發表在網上,很多人在文章下方留言,滿滿的無奈。有人說:“父母不在了,已經很多年沒有回故鄉了,老房子也沒有了。”有人說:“要是父母不在了,還回故鄉幹嘛?冷冷清清的,滿目瘡痍。”

很多70後的人,都進城買房子了,回故鄉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也想把父母接到城裡來住,但是父母住不慣。父母捨不得故鄉那些菜土,捨不得那道山樑,他們不願意被“移植”到城裡。人進城了,但是水土不服,多半還是要回去的。

逢年過節的時候,回到故鄉小住兩日,然後就回城了。回城的那天,真的不忍心和父母告別,看到父母滿頭的白髮,拱起的脊背,真的不忍心多看一眼。

父母說:“到城裡了,就回個電話,報個平安;出門在外,身體健康最重要,別太累了;外面混不好,就回家,雖然家裡不富有,但是吃飯還是管夠的。”

父母叮囑,總是那麼扎心,這個世上,大概唯有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最暖心的吧。

70後,遠去的故鄉

06

70後的人,年紀越大,越想回故鄉。等自己老了,就住在老屋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屋門口種菜,在山坡上種桃樹。養幾隻雞,養一條狗。夜裡,可以在小院裡閒聊,看看頭頂的月亮,可以聽一聽晚風的聲音。

70後的人,你的故鄉在哪裡,等你老了,還會回故鄉嗎?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