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能夠從疫情之中走出來創新高嗎,數字貨幣怎麼辦?

球經濟的態勢是全球供應鏈受衝擊、消費行業受衝擊、金融市場受衝擊,經濟整體的增長自然受到影響。


全球經濟能夠從疫情之中走出來創新高嗎,數字貨幣怎麼辦?


現在的問題是,經濟是否會因此發生衰退,甚至是否會發生大蕭條。

麥肯錫在三月發佈了一份針對疫情的分析報告。在當時的情況下,麥肯錫報告給出了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的三個程度的影響——樂觀前景、經濟放緩、經濟衰退,並給出了在什麼情況發生時,經濟前景將屬於哪種模式。

現在時間已經來到了四月中旬,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基本上可以確定經濟衰退的前景。另一家著名諮詢公司,波斯頓諮詢集團(BCG)也給出了經濟衰退的判斷。

在這裡,需要對“經濟衰退”進行一定的說明。經濟衰退,按照美國的標準,連續兩個季度經濟的總產出下降 5% 以上,同時失業率上升到 6% ,就是經濟衰退。

BCG 將經濟衰退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古典型、政策型和金融危機型;並且將這次經濟衰退評定為古典型。所謂古典型經濟衰退,實際是指正常經濟週期中的衰退,以及重大外部衝擊造成的突發性實體經濟大幅縮緊,如戰爭、瘟疫等。

如果確立經濟衰退這個結論的話,我們接下來更需關注的是經濟衰退會持續多久,以及如何復甦。

BCG 將經濟衰退的復甦模式分為 V 型、U 型和 L型——顧形思義,V 型復甦是最快的。


全球經濟能夠從疫情之中走出來創新高嗎,數字貨幣怎麼辦?


在經濟學理論上,相比於其他兩種衰退類型,古典型衰退其實是最溫和的,同時也是最容易恢復的。同時,從歷史上的大的疫情對經濟衝擊的經驗(2003 年的“非典”、1968年大流感和1948年大流感、1919 年西班牙大流感)來看,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的恢復速度是比較快的。

從 BCG 的分析來看,這次疫情不會造成雷·達里奧所說的 1930 年的大蕭條,所造成的經濟衰退也大概率會是 V 型。

另外,我還看了海銀資本王煜全對疫情經濟影響的分析,他的結論同樣是疫情不會帶來大蕭條。雖然他也用到了類似的數據去說疫情影響造成的經濟影響是短暫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他從技術發展角度對大蕭條的解讀,以及相應的預測。

王煜全認為,在過去的兩次大蕭條中,導致到蕭條的根本原因是新技術的衝擊——第一次大蕭條是因為蒸汽革命,第二次是因為電氣革命。

新技術並不能一開始就帶來紅利,它會給一部分人帶來巨大的財富,長期下來也會造福全社會,但在剛開始應用時,它會給底層的勞動力帶來巨大的衝擊。失業、消費能力不足、產量過剩…… 這些情況因此發生。

大蕭條的恢復需要新的崗位被填充,達到新的供需平衡。在新技術的支撐下,新的供需平衡會有更大的規模,經濟會增長超越原來的水平。

這個過程往往比較漫長,因為並不是所有受衝擊的勞動力能夠快速適應新技術,獲得新工作。新技術造就的新崗位可能需要更有學習和探索能力的年輕勞動力進入市場來逐漸填充。

基於這種技術角度的邏輯,以及目前技術的發展狀態,外加過往疫情衝擊的經驗,王煜全的判斷是:

1、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不會造成大蕭條;

2、第三次由技術衝擊帶來的“蕭條”已經發生了,並且已經恢復了,疫情擾動消失後,新經濟的紅利還會進一步釋放。

王煜全第一條結論和 BCG 的結論相吻合,我們重點關注第二條結論。

第三次技術衝擊是計算機、互聯網帶來的,所引起的“蕭條”相對溫和,所以並沒人會把和前兩次大蕭條相提並論,但在底層邏輯上是一樣的。

這種由技術衝擊帶來的蕭條的重要判據是舊職業的消亡和新職業的出現。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興起帶來了大量的“自僱型”就業——“自僱型”就業體現在小於 3 人的小公司的興起,他們佔到了美國新增就業的 50%。


全球經濟能夠從疫情之中走出來創新高嗎,數字貨幣怎麼辦?


根據科思對企業邊界的定義,交易成本與管理成本的對比,決定了企業的邊界。交易成本越低的事情,越應該外部化;管理成本越低的事情,越應該內部化。互聯網,特別是社交網絡的興起,大大降低了企業與外部的交易成本。企業內部功能公司化,小公司興起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通過下圖中美國人均收入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到這次“蕭條”的發生和恢復(綠色陰影)。

可以看到這次技術衝擊帶來的“蕭條”已恢復至過往的巔峰水平,但新技術帶來的應該是更大規模的新平衡——這次技術帶來的紅利還將進一步釋放。

王煜全把這一次技術推動的經濟發展叫做知識經濟,同時他提醒下一輪技術衝擊也在慢慢發生——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技術會給知識經濟中底層勞動力帶來衝擊,比如進行重複性工作的人員。


全球經濟能夠從疫情之中走出來創新高嗎,數字貨幣怎麼辦?


他把下一輪新技術推動的經濟發展叫做創造經濟。創,指創意,更偏向於硬科技(與硬科技相對的,是輕研發的模式創新)的研發成果;造,指製造,比如智能硬件的量產等等。中國憑藉製造業在這一輪全球經濟發展中具備很大優勢。

雖然王煜全對中國製造的觀點肯定受其立場的影響(他做中國供應鏈全球化和產業對接方面的事情),但整體而言具備很強的事實和邏輯基礎。近期美國和日本鼓勵本國企業退出中國供應鏈體系,雖然個人覺得這是不符合長期趨勢的,但短期影響也可關注。

目前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中小企業雖然難以避免會有倒閉潮,但在政策的支持下整體可度過難關;海外整體確診的新增也呈現放緩趨勢。雖然疫情控制住以後依然可能面臨反覆,但各國大概率會在面臨反覆時處理得更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全球經濟今年和明年的預測如下:

全球經濟能夠從疫情之中走出來創新高嗎,數字貨幣怎麼辦?

可以看到,IMF 在認為全球經濟會在 2020 年衰退的同時,對 2021 年全球經濟的發展持非常樂觀的態度。

雖然雷·達里奧從 0 利率等角度,認為疫情將使美國進入第三次大蕭條,但我目前更傾向於認同 BCG 和王煜全的觀點。技術,根據索洛增長模型,也是經濟發展更底層的因素。

如果你覺得過去是一部金融發展史,那你就會用資本運作、金融機制的角度去預測未來;如果你覺得過去是一部權力鬥爭史,那麼你就會用力量對峙、政治博弈的角度去預測未來;如果你覺得過去是一部商業進化史,那麼你就會從交易成本、商業效率的角度去預測未來;如果你覺得過去是一部科技探索史,那麼你就會從“科技想要什麼”的角度去預測未來……

如何看待過去,決定了人們如何看待未來。對未來不同的看法,通過決策會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行動。所以,多元化的視角極其重要——希望本文的觀點和視角能對你形成自己的判斷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