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做官,三品已是位極人臣,真的假的?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在唐朝為官,是怎樣的感覺?一個字,難。

為何呢?因為升不上去,三品基本就已經是到達人生巔峰了。想要混個一品二品,要麼實在是功勳卓著,要麼就只能等死後追封了。

為什麼會這麼難呢?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讓臣子們夢寐以求的三品以上,都還有哪些可望不可及的官位。

正一品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天策上將:二郎功高蓋世,實在是封無可封,於是專設此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親王(爵位):王爵第一等,如李元吉的齊王。

三師,可以理解為皇帝的老師。《禮記》中有言:

“師者,導之教訓;傅者,傅其德義;保者,保其身體。”

在唐朝做官,三品已是位極人臣,真的假的?

傳授知識、道德教化、監護天子,這是一般人做的事麼?就算是皇帝要封,誰又敢受?

三師三公,可謂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的超級官位。混到了這份上,還需要什麼實權?就是說一句話,京師都得跟著抖三抖的存在。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的老師,如曾位在李元吉之上的吳王杜伏威。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可以自己開府辦公,所用的儀仗規格與三師三公相同。

驃騎大將軍:武散官,無實際職事,供元勳們掛職養花種草的。

嗣王、郡王、國公(爵位):承襲親王的為嗣王,爵位高於郡王。郡王多封宗室,如河間郡王李孝恭、淮安郡王李神通等。國公位同郡王或稍低一些,為公爵第一等。

在唐朝做官,三品已是位極人臣,真的假的?

正二品

尚書令:二郎因為做過尚書令,搞得後來的臣子們想做尚書令都做不了。安史之亂後的郭子儀功高蓋世,被封為尚書令後直接嚇尿了,做了幾天就堅決辭職。

特進:文散官,掛職養花種草。

輔國大將軍:武散官,掛職養花種草。

開國郡公(爵位):低於國公。

上柱國(勳級):主要是根據戰功來進行表彰,可參考如今的“特等戰鬥英雄”榮譽,差不多一個意思,上柱國是勳級的最高等。

在唐朝做官,三品已是位極人臣,真的假的?

從二品

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尚書令沒人當,只能由尚書令的兩個副職來幹尚書令的活。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輔官。

十六衛上將軍:“上將軍”一職是到了唐德宗時期才設立的。十六衛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由前十二衛統領天下657個折衝府,又稱“外軍”。左右監門衛負責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為天子侍從、儀衛。

大州府牧:京兆、河南、太原等大州府的一把手。

大都督、大都護:安西都護府等軍事重鎮的一把手。

光祿大夫:文散官,掛職養花種草。

鎮軍大將軍:武散官,掛職養花種草。

開國縣公(爵位):低於開國郡公。

柱國(勳級):低於上柱國。

在唐朝做官,三品已是位極人臣,真的假的?

三品,就是人生巔峰

唐代的官位其實是由職事官、散階、勳官、爵位等組成的,但畢竟位多不壓身,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這些。

正二品之上,只有一個尚書令是手握實權的,但偏偏沒人敢做。

而所謂的“宰相”,又是怎麼算的呢?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這就得說到“三省六部”了,這才是真正幹活的。

在唐朝做官,三品已是位極人臣,真的假的?

中書省負責起草各類政令,並將方案提交給皇帝。皇帝負責把握大方向,細枝末節什麼的就丟給門下省去審議,審議通過後,交由尚書省去執行。

等於說,皇帝老兒是老闆,中書省是企劃部門,門下省是評估及監督部門,具體的落地執行由尚書省來搞。而這三個部門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

中書省的行政長官中書令為2人,門下省的行政長官侍中也是2人,尚書省的一把手尚書令沒人敢做,具體事務就由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2人來做。故而,這個“宰相團隊”是最少6人起的。

這其中,中書令與侍中都是正三品。

後來為了進一步分散相權,皇帝又將這“宰相團隊”進行擴招。各省的行政長官是不可能加了的,那就只能從下邊品級低的臣子里拉幾個出來,通過“加銜”的方式,讓其參與宰相事務,這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

如此做了之後,原本算是宰相的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反被踢出了“宰相團隊”,這兩個位子算不算宰相,就得看其名後加不加一個“同平章事”了。

故而,在唐代為官,三品就已是達到人生巔峰了,別看品級低,這可是實打實的宰相。

大舅哥,巔峰的巔峰

那麼,在功臣元勳濟濟一堂的唐初,不算上太子,誰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呢?當然是大舅哥長孫無忌。

凌煙閣第一功臣,這可不是吹出來的。

在唐朝做官,三品已是位極人臣,真的假的?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長孫無忌力辭,李世民只能改授其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再度力辭,李世民堅決不許,大舅哥這司空不當也得當。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長孫無忌又再進位司徒。

李治被立為太子後,長孫無忌這個親舅舅又成了太子太師。

到了李世民晚年,長孫無忌主持著尚書省與門下省的事務。誰說大舅哥過得滋潤的?老是被李世民這麼封來封去,沒法退休不說,一把老骨頭都要被累得散架。

李治即位後,又再進長孫無忌為太尉。至此,“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長孫無忌在活著的時候都當了個遍。

比起授司空、追贈太尉的房玄齡,授特進、追贈司徒的李靖等人,大舅哥所得的恩寵更甚,名副其實的第一人。

然而,凌煙閣又如何,位列三公又如何,三公都做遍了又如何,也都離不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句話。

自古伴君如伴虎,曾是李唐第四號人物的杜伏威說沒就沒,曾是凌煙閣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說涼就涼。

官大官小,都不如跟皇帝玩得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