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特有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

過去的幾十年間,歐美的腦血管病發病率已經開始下降,中國的腦血管病防治基本追隨歐美的指南,但發病率仍然在不斷上升,其中的原因固然與對高血壓、糖尿病、吸菸等常見危險因素控制不佳有關,然而種族的差異相關的體質不同也密切相關,也提示目前對腦血管病的病因認識尚不全面。例如,中國患者普遍不能耐受歐美標準的抗血小板藥物和降脂藥物的劑量,消化道出血和肝功損害的副作用更加常見;亦有部分患者對指南的防治措施無效;西方人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多發生在顱外的大動脈,而中國人以顱內中小型血管的硬化狹窄居多。上述差異說明我國的腦血管病防治不能照搬西方的指南,東、西方人存在著顯著的地域、種族、歷史與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等不同,中國人可能具有特有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脾胃衰弱。宣武醫院高利教授一直持此觀點。

西醫有腦腸相關理論。腸在生物進化過程和胚胎髮育過程中與腦存在密切關聯,不僅是消化器官,還是一個主要的免疫器官,另外腸道具有完整的神經元、神經遞質和蛋白組成的網狀結構,沒有腦的指令也能夠獨立地活動、學習、記憶,甚至是人體中唯一可以拒絕中樞信號的系統,所以叫“第二腦”,腦與腸是互相影響的。所有慢性病的發生、發展都是以胃腸病變為起點和中心的。腦動脈硬化與胃幽門螺旋菌感染造成的慢性炎症相關。在病理情況下胃腸道疾患可引發腦血管病:首先,胃腸道疾病造成某些重要營養物質,如葉酸、維生素B12等吸收功能不良,從而造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促進H型高血壓(已證實在中國人群高發)和腦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第二,胃腸道慢性感染、炎症與腦血管內膜炎症相關,腦動脈硬化存在慢性炎症機制,例如消化道幽門螺旋菌感染,可以慢性釋放炎性因子,刺激血管內膜發生慢性炎症,在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的斑塊中甚至檢測到幽門螺旋菌抗體陽性。中醫的脾胃不完全等同於,但大致對應現代醫學中的胃腸道。胃腸道具有五大功能①消化吸收;②內分泌功能,人體的數量最多的內分泌細胞;③識別:對既往未接觸過的飲食存在排斥機制;④具有不受大腦支配的自主神經調節體系,被稱為 “內臟腦”、“第二腦”;⑤粘膜免疫器官,同皮膚和呼吸道一樣重要的免疫防禦系統。

國人的消化系統(脾胃)功能比較薄弱,甚至存在與西方人不同的結構差異,有資料顯示西方人,身高1.8米左右的身材,其腸道的長度大約是5.4米,腸長倍數為3;而以素食為主的亞洲人,身高1.7米左右的人,其腸子的長度大約為8.5米,腸長倍數為5,差距的確很大。中國人的腸道比西方人長,更適合素食,如果同樣進食肉食等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在腸道的吸收更加充分,排出更加緩慢,會造成毒素的過多吸收,不僅如此,肉食後腎上腺素和血壓也會上升。

腦血管病的病位在腦,在中醫的傳統理論中,腦的功能是由“心”行使的,心藏神,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所以腦的疾病可以從中醫的“心”論治。中醫又有“心脾相關”理論,根據這個理論,脾胃病參與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心脾相關理論萌芽於秦漢,發端於晉唐,興盛於宋元,成熟子明清,到近現代逐漸完善。心脾有著密切聯繫:①五行相關:心脾兩髒陰陽相通,氣血互濟,脾胃屬土,心屬火,心與脾胃乃母子關係,聯繫密切。②經脈關係:經絡學說認為,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陰脾經有密切聯繫,二者之間通過脾胃的支脈、大絡、經別以及經筋緊密聯繫。二者經絡相貫,氣血陰陽互通。③氣化相關: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是多氣多血之臟腑,為氣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脈功能的完成,離不開脾的運化、升清功能。④位置毗鄰:心居膈上,為君主之官,胃居膈下,為水穀之海,二者僅一膜之隔。⑤神志相關:心主神志。乃精神所舍;脾經、胃絡通心,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則情志自如,脾胃運行暢達。如心神被擾,精神失常,勢必傷其脾也礙其胃。

從中醫角度講,脾胃功能虛弱或為飲食、情志、起居調攝不當所傷,首先,會造成脾氣虛,精微物質化源不足,不能充養腦髓,腦部居於人體最高部位,對氣血的需求量有最大,決定了腦在氣虛血虛時最容易表現出缺血缺氧的症狀,如頭暈、頭痛、耳鳴、失眠、視昏、睏倦乏力、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等。第二,脾胃主運化的功能下降,或營養過剩超過了脾胃的運化能力,造成痰濁內生,如血中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的增高,這些都已被現代醫學證明促進動脈硬化,粥樣硬化的斑塊也屬於中醫“痰”的範疇。臨床表現氣虛痰溼證候,如體胖、頭昏沉如裹、痰多、口粘、噁心、睏倦多眠、肢體沉重、皮下脂肪瘤、脂肪肝、消化道多發息肉、大便黏等等。第三,痰濁久積會化熱,熱極生風,風火夾痰上阻腦竅、閉阻經絡,造成中風,此時的客觀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炎性因子、纖維蛋白原會響應增高,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炎症活動,不穩定,容易出現急性腦血管病,臨床出現痰熱證候,如面紅、頭痛、頭暈、口乾、口苦、口臭、心煩、便秘或惡臭、舌苔黃等表現。

認識脾胃與腦血管病的密切關係,對腦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指導意義。在腦血管病急性期,標實症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清化痰熱、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王永炎等運用化痰通腑飲(瓜蔞、膽南星、大黃、芒硝)治療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就是通暢中焦氣機的應用,其實不論出血性、缺血性中風病只要出現腑實痰結均可酌情應用。在慢性期,注重(脾胃)本虛的病機,健脾益氣化痰祛瘀,能更好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防止復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