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中東吳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在戰略上有一致命錯誤!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哪一國最有可能統一全國?不論從哪方面來說,當屬曹魏無疑。哪一國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不是勢力最弱的蜀漢,而是孫權治下的東吳。

可能有的朋友不服氣,怎麼最沒可能統一全國的是東吳呢?東吳的實力明顯超過蜀漢嘛。我之所以這樣說。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譁眾取寵,而是因為孫吳在戰略上有一個致命缺陷。

應該說,東吳的戰略發生過一次非常大的轉變,一個集團的戰略,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

其實奧妙就在孫策死之前說過的一句話中,“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為何三國中東吳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在戰略上有一致命錯誤!

也就是說,孫策是創業型人才,孫權是守成型人才,孫權當政,註定東吳再也不會有孫策率領將士縱橫捭闔、開疆拓土的攻勢。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三國志便知,孫權的戰略是“劃江自守,偏安一隅”,尤其是其當政原來,東吳的勢力範圍始終沒有得到大的拓展,一直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活動。

當然,孫氏政權盤踞東吳80餘年,也打過一些堪稱經典從戰爭,但多數屬於防禦性作戰。

在對三國格局重塑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幾場戰爭中,凡有東吳參與的,孫權基本上都不處於守勢,可不是麼?赤壁之戰中處於守勢,夷陵之戰中同樣處於守勢。

為何三國中東吳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在戰略上有一致命錯誤!

當然,其實不止諸葛亮北伐,孫權也有過幾次北伐戰爭,如:黃武七年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黃龍冬十月,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俟之,淩覺而走;嘉禾2年3月權向合肥新城,遣將軍全瓊徵六安,皆不克還等等。

與諸葛亮北伐時傾全國之力的大動作不同,孫權的北伐就顯得有點小打小鬧的意思,不僅沒有舉全國之力,而且每次頗有適可而止的意思,不但以失敗告終,而且從未突進過魏國的縱深地區。

如果說,蜀漢的北伐要用轟轟烈烈來形容的話,那東吳的北伐只能是隔靴撓癢,不知道前方的將士打的過癮不過癮,反正我們這些看史書的人看的是相當不過癮。

為何三國中東吳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在戰略上有一致命錯誤!

吳國北伐的這種疲勢,與孫權這個首腦採取的保守政策有莫大關係。因為一直採奉行守衛政策,使得整個政權系統和軍隊體系在不覺間陷入了安於現狀、貪圖太平的頹勢。

歷史並不是沒有給過孫權機會,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天賜良機,被這位善於守成之君給浪費掉了。

曹操率軍平定漢中時,如果孫權有問鼎中原的野心,就應抓住曹魏後方空虛的千載難逢戰機,孤注一擲地大舉北進。

面對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孫權怎麼做的?他確實被進了,但逍遙津只敗給魏將張遼一次,吳軍便立刻縮回江東,再不露頭。我在想,如果孫策在世,定將舉全國之力,直搗曹操老巢。

為何三國中東吳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在戰略上有一致命錯誤!

諸葛亮六出祁山,魏蜀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東吳應在東線有所作為,但孫權卻只是進行了保守型的小打小鬧,每次都是吃了一點虧之後,便龜縮回了江東。

魏蜀祁山之戰結束後,司馬懿率軍遠征遼東,當時不僅中原軍力空虛,而且魏屬兩國兵疲力竭,擺在孫權面前的這個機會真是太精彩了,縱然面對如此精彩的機會,孫權竟在舉棋不定中錯失良機。

長江,是東吳的天然屏障,但長江也限制了孫權的眼界和格局,正是因為以孫權為首的東吳太過於依賴長江,最終反被長江困於東南一隅。

為何三國中東吳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在戰略上有一致命錯誤!

歷史反覆證明一個道理,即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無進取則難以自保。

歷史曾眷顧過東吳,命運也曾青睞過孫權,但在劃江自守戰略的指導下,孫權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將孫策時代的進取精神消耗殆盡,雖有長江之險,但被別國吞併,已是東吳無法逃脫的宿命。

三國中,哪一國最沒有可能統一全國?孫權的東吳,為何?問題出在他們的戰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