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廣東,一直是一個人傑地靈、名人薈萃的熱土,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許多多璀璨奪目的風流人物,其中影響深遠的有近200人。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惠能,唐朝著名詩人張九齡,中國最早具有維新思想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鄭觀應,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建立者彭湃,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中國航空之父馮如,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等等。他們推動了中國歷史的車輪,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讓我們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追憶那個時代的壯闊歷史,領略那些名人的氣質風韻,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NO1.孫中山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描述:故居是由孫中山主持建成,座東北向西南,中西結合造型,磚木結構兩層樓房,正面外表仿照西方建築,樓房上下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拱門,環繞故居的庭院設有一道圍牆,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平方米。孫中山(1866~1925),生於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因癌症在北京逝世。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

NO2.康有為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銀河村

描述:故居又名“延香古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一間一廳兩房兩廊,青磚牆櫞木結構,古色古香。古屋大廳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閣樓,兩廊中間留有天井。延香古屋是保留完好的一處清代建築,具有較大的觀賞和研究價值。康誕生於古屋,並在此處撰寫了至今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論著《大同書》初稿。故居也是也是聞名全國、揚名海外的一處景區,由康有為紀念館、康有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樓、松軒、荷塘等主要建築和景區組成,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康有為(1858~1927),廣州府南海縣人,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晚清時期作為維新運動的倡導者,為歷史前進提供了方向。

NO3.梁啟超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鎮茶坑村

描述: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書室、迴廊等建築組成,建築面積有400多平方米。怡堂書室是梁曾祖父所建,是梁少年讀書、接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地方。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12歲中秀才,15歲中舉人,1890年起師從康有為。1895年在北京與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參加強學會,旋為上海《時務報》主筆。1898年參加“百日維新”,同年變法失敗,逃亡日本,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1913年歸國,出任共和黨黨魁,不久又組織進步黨,並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一生著述宏富,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法學、歷史、新聞、語言、宗教等領域。

NO4.葉劍英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雁上村

描述:故居為屬粵東地區客家圍屋,坐東朝西偏南,平面佈局為長方形,正立面設大門,大門兩邊對稱築廂房,灰瓦面,三合土牆體,共有15間房屋,進故居左側后角邊兩間是葉劍英少年時的臥房。故居周圍環境優美,青山綠水,是難得一見的風水寶地。葉劍英(1897~1986),廣東省梅縣人,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他是以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他在無數次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也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

NO5.廖仲愷何香凝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同福西路龍溪新街42號

描述:故居又名“雙清樓”,是一幢青磚石腳的古老大屋,坐北朝南,平面為三開三進院落式佈局。廖仲愷夫婦先住在樓下神廳後面的房子,後遷到在天台自搭的閣樓。廖何夫婦在“雙清樓”居住了五年,直至1902年秋,因東渡日本才離開。廖仲愷(1877~1925),廣東歸善縣人(今廣東惠州),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總長、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的摯友,1925年被刺殺身亡。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人,生於香港,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

NO6.葉挺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周田村

描述:故坐落在葉挺將軍紀念園,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是典型的嶺南農家小院,也是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圍龍屋,兩進院落,建築面積240平方米。周邊毗鄰會水樓、會源樓、瑞獅圍三個具有獨特建築風格的碉堡樓式客家古寨。葉挺(1896~1946),廣東歸善縣(今惠陽區)客家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獲救出獄,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NO7.彭湃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橋東社

描述:故居始建於清末,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河,主樓兩層,面寬三間,前廊仿西式建築,風火式山牆,樓下中間為堂屋,總建築面積266平方米。彭湃誕生在左側房內,並在這裡度過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彭湃(1896~1929),廣東海豐縣城郊橋東社人(今海豐縣海城鎮),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先導者和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創始人。1924年初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在廣東海陸豐地區領導武裝起義,建立了海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

NO8.詹天佑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描述:故居是清末民初普通西關大屋民居式樣,經整修闢為紀念館,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紀念,詹出誕生於此。詹天佑(1861~1919),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州府南海縣。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NO9.鄧世昌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涎裡2號

描述:故居是鄧世昌出生地,光緒二十一年(1895)鄧氏家人用朝廷撫卹銀兩把它擴建為宗祠。日本侵華佔領廣州時,懾於鄧威望,不敢破壞,宗祠現已建成鄧世昌紀念館,整體恢復了清代樣式。鄧世昌(1849~1894),廣東廣府人,原籍廣東番禺縣 (廣州市海珠區),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

NO10.蔣光鼐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村三蔣自然村

描述:故居又名荔蔭園,建於清道鹹年間,是一座造型典雅的西洋別墅式園林建築,樓高二層,總面積1551平方米,遍植荔枝、龍眼、玉蘭等樹木。蔣在廣州另有一棟三層磚木結構住宅。蔣光鼐(1888~1967),廣東東莞人,傑出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功勳卓著的抗日名將,淞滬抗戰總指揮,民革卓越創始人和領導人,新中國紡織工業主要領導人。191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參加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中原大戰。1932淞滬抗戰時,任十九路軍總指揮兼淞滬警備司令,率軍奮勇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

NO11.蔡廷鍇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雲浮市羅定市羅鏡鎮龍巖村委會雙輪角村

描述:故居建於民國初年,三進院落式佈局,“富”字形結構,內外牆青磚包泥磚,瓦木結構;兩側設附屋,主屋有樓閣、廻廊,後座兩角有炮樓,屋前為禾地、池塘,屋後有菜園、果園,均設圍牆,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蔡廷鍇(1892~1968),生於廣東羅定,抗日名將。1932年任十九路軍副指揮兼軍長,與總指揮蔣光鼐一起,率領十九路軍與裝備有飛機、軍艦、坦克的六七萬日本侵略軍血戰33天,迫使日軍四度易帥,死傷萬餘人,也無法攻佔上海,被譽為“一代名將”、“抗日民族英雄”。後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1934年1月因內部瓦解而失敗。抗日中一度復出,因無兵而沒有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NO12.謝晉元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

描述:故居建於清代咸豐年間,座西朝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的平房,兩座大門分別為“儒林第”和“荊樹居”,共計23間,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建築面積675平方米。謝出生在“儒林第”南幢,並在這裡渡過了童年時期。將軍故居,一門走出五名黃埔生,這在全國或許都是絕無僅有的。謝晉元(1905~1941),廣東梅州蕉嶺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民黨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著名抗日英雄,淞滬會戰中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最高榮譽獎章“青天白日勳章”。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刺殺身亡,追贈為陸軍少將。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典型”。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建立晉元高級中學、晉元公園、晉元紀念廣場等作為紀念。

NO13.張發奎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風度村張屋自然村

描述:故居又稱“貴廬”,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西結合特色,坐西北向東南,由廳堂、住房、廚房、飯廳、花園等組成,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張發奎(1896~1980年),始興縣人,國民黨陸軍上將,北伐、抗日名將。張祖輩務農,父充縣衙小吏。張8歲入私塾,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因同學不慎溺死,懼牽連出走廣州,先當學徒習染織,後從軍當兵。歷任孫中山大本營警衛團第三營營長、第一師獨立團團長、北伐時任第四軍第二師師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黨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政府主席廣州行轅主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等,後居香港。北伐時期,因其不反共,第四軍重用了大批共產黨員,也造就了其鐵軍的榮譽。南昌起義爆發時,張被任命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而參加南昌起義的主要武裝力量大多為第二方面軍,當時劉伯承、聶榮臻、賀龍、朱德、陳毅、葉劍英、林彪等均為所部軍官參加了南昌起義,成為南昌起義的重要成員。徐向前當時在二方面軍總部任參謀但未接到參加起義通知。

NO14. 賴恩爵將軍第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

描述:將軍第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為側門內進,三套三進三間,三廳、三天井、十二廂房,建築材料為青磚牆、紅磚地、木樑架、石柱礎,瓦頂式樣為硬山頂,中有灰脊,門首橫額楷書“振威將軍第”五個大字,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賴恩爵(1795~1848),廣東新安縣 (今深圳市)。大鵬半島的賴氏家族是深圳歷史上的最旺家族,“三代五將”為中國歷史之罕見,有“宋朝楊家將、清代賴家幫”之美譽。道光十八年(1838年)補海門營參將。1939年7月,中英九龍海戰中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御賜呼爾巴圖(勇士)稱號,賞載花翎,並升授副將 。1839年10月,會同陳連升等分兵五路,襲擊英軍艦艇,擊沉雙桅洋舶一隻、划艇一隻,英船盡退出洋,不久賴被授南澳鎮總兵。1840年10月,接替以身殉國關天培任廣東水師提督。1848年,在憂鬱中病逝,諡封為“振威將軍”。

NO15.張敬修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莞城區博廈社區

描述:故居又名可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等,清一色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築可樓高15.6米。可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嶺南園林的傑出代表。張敬修(1824~1864),廣東東莞人。因在東莞修炮臺有功被派往廣西做官,後因抓獲計謀叛亂首領升為縣同知,後任知縣,知庫。1853年,因平叛農民起義有功,升為廣西按察使,隨後為江西按察使。後因病回東莞,病死於可園。

NO16.司徒美堂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赤坎鎮中股村

描述:故居建於清末,是一座三廊二房一廳的青磚牆、瓦頂建築,面闊三間,建築面積86.78平方米,充分展示了這位名揚海內外、身家富庶僑領的樸實無華。司徒美堂(1868~1955年),開平赤坎人,著名旅美愛國僑領,洪門致公黨的創始人之一。14歲赴美,17歲加入洪門致公堂。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後,多次發動籌款,支持國內的革命。為支持抗日,司徒美堂發起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1948年,司徒美堂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張。建國後回國,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55年,司徒美堂病逝於北京。

NO17.鄭觀應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

描述:故居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前後兩進,中間天井加蓋改為住房,面積約204.5平方米。門額鑲嵌一塊楷書“秀峰家塾”石匾。鄭觀應(1842~1922),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人。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啟蒙思想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熱忱的愛國者。他和唐廷樞、徐潤、席正甫並稱為晚清“四大買辦”。歷任上海電報局總辦,輪船招商局幫辦、總辦、會辦。隱居澳門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一書,首次要求清廷“立憲法”、“開議會”,實行立憲政治,在我國首次使用“憲法”一詞,由此開啟了中國最高法意義上的憲法理念時代。光緒皇帝看到此書,下令印刷2000部,分發給大臣閱讀,這部著作影響了康有為、孫中山等人。所著《易言》在韓國近代化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NO18.唐紹儀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珠海市唐家古鎮山房路99號

描述:故居是兩座兩層並連成一座的樓房,右間建於清代,是唐紹儀祖父所建,穿鬥抬梁混合結構,花崗岩砌牆基,青磚牆,硬山頂,用木板間隔廳房;左間擴建於1929年,是唐紹儀所建,混合結構,上下兩層均倚並右間,捲棚式走廊與主樓相連,總佔地面積870平方米。唐紹儀(1862~1938),生於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唐家灣鎮),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1874年成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881年歸國。曾任駐朝鮮漢城領事、駐朝鮮總領事,1905年出任全權大臣與英國談判西藏主權,挫敗英國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離出去的陰謀。辛亥革命代表袁世凱參加南北議和,主張共和,為推翻清朝作出過突出貢獻。1912年3月至6月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為中國主權、外交權益及推進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貢獻。與孫中山政見分歧後,政治消沉,後任中山縣縣長。上海淪陷後,盛傳日敵擬利用紹儀等組織華中偽政府,蔣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務趙理君於1938年9月30日將其刺殺於家中。

NO19.容閎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南屏鎮南屏村

描述:故居建於清代中期,原由兩前廊、天井、大廳、東西邊兩長屋、後鬥(廚房)七個部分組成,東西寬約10米,南北長約20米,面積約200平方米,經過百餘年曆史滄桑,現僅留半堵殘牆遺址。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容閎出生於貧窮漁農之家,7歲時上教會學校,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在清末洋務運動中,他因促成並且經理了兩件大事而彪炳史冊:參與創建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組織了第一批官費留美幼童,最知名的如詹天佑、唐紹儀等。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NO20.陳慈黌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描述:故居建於清宣統二年,由旅外僑胞陳慈黌家族興建而成,以傳統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迴曲折,計有郎中第、壽康裡、善居室、三廬等宅第,佔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堂506間,被稱為嶺南第一僑宅,是潮汕文化的縮影。陳慈黌(1843~1921年),廣東省汕頭人,少即接管其父業務,1871年於泰京曼谷創設陳黌利行專營出入口貿易,陸續創設各火礱於曼谷。與族人集資創設陳生利行(後改為陳元利行)於新加坡,聯泰國、新加坡、香港、汕頭經營於一環。陳是老一輩潮籍華僑在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先驅之一,他慷慨出資,前後築橋修路,改善交通狀況;帶頭捐資疏浚溝渠用以幫助農民灌溉,以保收成;興辦學校,讓適齡學童都能免費就讀,由他獨資創辦的隆都前美鄉成德學校,是粵東地區最早的僑辦學校。

NO21. 洪秀全故居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

描述:故居保護範圍包括洪秀全故居、書房閣、洪氏宗祠等建築。故居坐北向南,為泥磚瓦木結構,一廳五房,六間相連,客家人稱為“五龍過脊”,建築佔地面積91平方米。 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官祿村人。清末農民起義領袖,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咸豐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領導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號天王。咸豐三年(1853年),定都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建都之後,洪秀全分兵佔領長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並摧毀江南、江北大營。同治三年(1864年)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