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作者:八段錦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現在的父母都特別想要孩子成才,但卻沒意識到培養方向錯了,即便開始效果不錯,上了大學以後問題也會慢慢顯現出來。


01 大學的第一次下馬威


我大學是學建築的,第一次設計課寫工程字,只有三個女同學得了5分,其中一個就是我。


我誤以為光明的未來正在徐徐展開,原來大學和小學沒什麼分別,寫好了字就管用。


接下來幾次作業好像也不難,仿畫一個水墨畫門頭之類,應試了那麼多年,學的不就是照貓畫虎嗎?有答案就好辦。


但是第四次作業,老師突然讓我們搞起創作了,設計幼兒園。


能寫好工程字、畫好水墨門頭,就代表能設計了嗎?


現在我想明白了,這就是他們憋的第一個大招啊,你們以為考上了建築系就能成建築師?


全班交上去的效果圖,都被老師打回重做,不僅如此,他還當著我們全體的面,一張一張拿出來示眾,邊示眾邊點評。


我用水彩渲了土黃色的底,本來挺好的,但當時沒經驗,上層畫房子的水粉覆得太薄,都沒蓋住背景。


老師拿起我的圖說,就天上這兩朵雲彩的走向還挺好。


長這麼大,沒被人因為學習的事當眾羞辱過,要不是其他同學也都差不多,我真想就此永遠消失了。


這才只是剛開始,成為建築師的道路上,最不缺的就是打擊和羞辱,我懷疑也正因為這個,成長起來的建築系老師很擅長打擊人,一個個眼神都能殺人。


戰戰兢兢地熬過了五年,只能安慰自己:嗐,大學不就那樣嘛,有幾個人能在大學裡搞懂什麼正經問題?


直到我研究了幾個建築大師,才發現原來並不是每個人的20歲都這麼懵懂,以及明白了為什麼我沒有成為大師。


02 建築大師的20歲


1945年,讓·努維爾出生於法國西南部,21歲時考上赫赫有名的巴黎美術學院,世界級藝術殿堂。


上了名校就好好學習唄,可這位爺不。


學院當時選拔優秀學生的大賽叫 “羅馬大獎”,入選的學生要花上三週的時間畫圖,誰能精準地畫出優美的圖形,誰就能獲勝。


精準的意思是一點都不要錯,21世紀的你可能會不以為然,搞設計的要什麼精準,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才是最重要的呀?


但是,那個時代的老牌學院派院校,要的就是你能精準地優美,所以,熬夜用模板畫圖就成了每個學生的主要功課。


努維爾對這個要求深惡痛絕,建築師就是畫圖的嗎?怎麼能把雕蟲小技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呢?


他不服,公然說,我是第一名考入學的,這些東西我已經會了。


太酷了有沒有?!當然,酷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不然別人怎麼不敢酷,這個八段錦下面會說。


努維爾想怎麼設計呢?


有一次,老師佈置了一個超高層建築課題,也給出了具體要求。


努維爾把文獻徹底查了一遍後,整了個逆向分析,提出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等於向教授宣戰了:你以為你考得了我?你這題出得就不對。


我們知道高層建築為了抗震,主體都要用鋼筋水泥土的,但努維爾的設計採用了木結構,底下還加上輪子,能挪動的。


我怎麼想起哪吒了……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教授誇獎了他的大膽構思……想什麼呢,當然不能夠啊!


教授們都氣壞了,0分,努維爾三個月的辛苦泡湯了。


一般人被打擊了就蔫了,吸取教訓了,但大師不會這樣的,這就是我們不能成為大師的根本原因之一,太聽話……


努維爾過了沒幾天又故技重施,這一次題目是“為了兒童的圖書館”。


別人搞調查,都是直接問使用者想要什麼樣的,他是讓小孩們把自己想象中的圖書館畫出來,結果發現他們根本沒有什麼想象,只是把自己身邊看到的東西直接畫了下來。


努維爾得出一個結論:想象是被信息左右的,如果信息量太小的話,是想不出什麼好東西的。


建築師的任務,不應該侷限於如實地反應信息,而應該拓展人們的想象。這就是現在房地產營銷最愛對建築師說的,你要引導客戶的想象。


根據這個調查,努維爾在圖書館裡設計了不同的變化空間,但在教授看來,這完全不是圖書館該有的樣子。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本圖僅供示意,並非原設計

他們又怒了,巴黎美術學院都不能滿足你,你想上天啊?!


人和人的差別,就在於你怎麼對待不同。


有智慧的父母和老師,會欣賞孩子天馬行空中的閃光點;聰明的孩子,會發現父母和老師也未必都是對的。


努維爾很早就想通了一點,學校只想教給你一些重複僵硬的東西,誰管你會不會思考,將來能不能用到?


努維爾在大學第二年得到了一個機會,去當時最年輕的老師克勞德·巴蘭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


克勞德非常喜歡他,作為剛剛大二的學生,努維爾就開始負責實際的工程了。


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接觸,他就向工程師請教,在工地上,他學到了混凝土澆築方法、配筋做法、門窗安裝等等的一手經驗。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法國有句諺語,把孩子扔進水中就能學會游泳。努維爾認為,他受到的建築教育是從事務所的這些工作才真正開始,他主要時間都在事務所裡渡過,把學校扔在一邊。


畢業設計的時候,他和朋友把合作過的小住宅項目圖紙交了上去,結果這倆人都沒拿到畢業證書……


因為這個設計受一座監獄的啟發,沒有一面牆壁是垂直的。努維爾老老實實地把這點寫入了說明,結果被教授們批評為“法西斯主義”。


當時是校園鬥爭正轟轟烈烈的時候,只要用革命做藉口什麼都不交也能畢業,可他倆認真完成的作業,卻因為不合常規不準予畢業。


這個住宅到底是不是“法西斯主義”?反正後來住宅建成了,主人一直很愉快地住在裡面,沒體會到被刑訊逼供的感覺。


過了兩年,努維爾提交了一份不同的作品終於拿到了畢業證。那個朋友挺逗,原樣把這個設計交上去,也拿到了畢業證。


時代的變遷,能讓錯誤的變成正確的,反之亦然。


講了這麼半天努維爾,也許你會問,他誰啊?


2010年,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面向全球發佈設計方案徵集公告,競標持續了兩年。最後一輪的競標者是四位國際著名的建築大師,有三位都獲得過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獎。


最後中標的,就是讓·努維爾。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國家大劇院


03 社會性雷達


大師為什麼能成為大師,是因為智力超群嗎?


傳統意義上的智力也就是IQ分數,對學業成功的確比較有用,但對事業成功幫助卻不大。


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認為,職業成功需要一種特殊的智力:實踐智力


學業成功一般是基於信息類的知識,大部分是可以通過閱讀和聽課獲得;而實踐智力主要通過觀察他人並模仿他們的行為獲得


實踐智力很高的人,都有一種“社會性雷達”,他們能夠根據過去的經驗有效地理解並處理新環境裡出現的問題,對周圍的人和環境有清晰的認識。


努維爾的“社會性雷達”敏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對環境的評估上


最有名的大學又怎樣?套路不對,我照樣可以不學,他直接衝到第一線去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


北大教授徐凱文發現很多學生一路奮進到北大,卻“空心”了,他們還沒來得及用自己的頭腦想過事兒,就直接被環境廢了。(詳見“

北大心理教授:優秀孩子都病了?別把學校變成精神病院 ”)


追求學業成功沒有錯,但只追求學業成功,會導致更大的失敗。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第二,體現在對他人的認知上


迷信權威,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錯;挑選一個真正能跟隨的導師,卻非常必要。


很多有成就的人回首往事的時候,總會提到受某個貴人的影響,這是機緣,但更可能是心想事成的結果。


發展心理學家吉塞拉認為思維在成年早期(20-40歲)會發生質的變化,從只看重邏輯的形式思維向更全面的後形式思維發展


因為社會環境出現越來越多的挑戰,原來的思維方式不夠用了,經驗不夠、價值觀不明確怎麼辦?


“社會性雷達”強的人,探測到方圓百里的貴人並主動接近他們。本來大家都差不多,但找到貴人的就能早見到天亮,找不到的就得盲人騎瞎馬,自己碰運氣了。


努維爾認為他一生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了兩個老師。


第一個老師是高一時的美術老師德維耶。當時努維爾畫了一幅畫,自我感覺很差,但是德維耶認為努維爾有天賦。


這一句話就堅定了努維爾的發展方向,報考美術學院。本來是想學美術專業的,因為家裡反對,他只好曲線救國先學建築。沒想到學著學著真的喜歡上了,他的美術功底也沒浪費。


第二個老師是事務所的建築師保羅。


這個保羅可牛大了,不僅是個建築師,還有先進的戰略思想,寫過書。


努維爾遇見他就像找到了藏寶圖,也不工作了,冒著被領導罵的風險,每天下午和保羅待在一起各種神聊。


你想想,是不是當年和老師、高年級學長一起混的同學現在都很厲害?人家的雷達靈敏啊。


建築界的世界大師有不少都是“社會性雷達”很強大的人,因為“蓬皮杜藝術中心”聞名的倫佐·皮亞諾,在大學期間就感到一種強烈的“瞭解社會的渴望”,他認為建築是一門“被生活所感染的藝術”。


所以,他白天從來不去學校上課……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蓬皮杜中心


我曾經寫過唯一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常年和房地產圈打交道,特別擅長社交。


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激烈競標中,因為得到肯尼迪遺孀傑奎琳的欽點,一舉成名。


教育方式錯了,大學才能顯現:20歲後,你能開啟社會性雷達嗎?

貝聿銘另一著名作品,盧浮宮改建項目“玻璃金字塔”


不老說贏在起跑線上嗎?如果一定要找起跑線,真正的高人才是起跑線,你和什麼人待在一起,就決定了你的高度。

寫在最後


當然,八段錦的結論不是學校無用。能當上大師的也有很多好好上學的,是否接受學校教育不是重點,怎麼接受才是。


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20歲真的要開跑之前,沒有讓他的雙腿習慣了只能在指令下邁小碎步就好了。


畢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End ·

更多精彩:

3 個因素損害自控力:美國記者探訪全國家庭後成為教育指導師

70%的抑鬱症源於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13個危險信號

中國式母親:如果你不快樂,你的孩子又怎麼敢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