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大臣們按照慈禧的旨意立三歲的溥儀為帝,由其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溥儀

攝政王載灃掌握大權後,想殺了實權派大臣袁世凱。因為載灃很年輕,在政治上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如果載灃不把袁世凱扳倒,那麼載灃如何大權獨攬呢。所以袁世凱成為了載灃的眼中釘,手中刺。隨時準備著要將袁世凱置於死地。

載灃準備將袁世凱殺掉,但是袁世凱也是政治實力強大的人,而且載灃頭一次幹這種事,心裡沒把握,他最後徵求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

張之洞心裡清楚載灃殺袁世凱是滿漢之爭,雖然他和袁世凱政見不和,尿不到一處。但是他還是力保袁世凱。他說:“主少國疑,未可輕於誅戮大臣而動搖社稷,可否罷斥驅逐出京?”

奕劻早就和袁世凱穿一條褲子,就表示反對:“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造反怎麼辦?”這話戳到載灃的心窩上了,載灃就害怕殺了袁世凱,北洋軍會叛變,這樣一來載灃的威望不僅要下降,而且局勢會更亂,載灃聽了心裡很慌。這時袁世凱假裝稱病,上朝也要人攙扶。載灃於是只好將袁世凱罷免。

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袁世凱

載灃在撤了袁世凱的職後,親自代理大元帥統帥禁衛軍並掌握軍政大權。他開始對軍事佈局,大力提拔滿人權貴派掌握軍隊要職。

他委派胞弟載洵、載濤分赴歐美各國考察陸海軍。兩人回國後,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並代載灃統帥禁衛軍。

任用滿人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任命鐵良、鳳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為陸軍大臣。

對軍政人員進行了重大調整後,載灃滿以為已經控制了局勢。便又免去津浦鐵路總辦道員李順德等漢族官員的職務,並再次試圖用滿族人取代。這種做法其實在表明載灃不願意進行政治改革。

載灃就因為此事徵求老臣張之洞的意見,張說:“不可,輿情不屬”。載灃堅持,張又說:“輿情不屬,必激民變”,載灃不以為然地說:“有兵在”。張之洞無話可說,在載灃離開後嘆息道:

“不意聞此亡國之音”。

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張之洞

張之洞的預言沒有錯。載灃拒絕政治改革,又執意重用滿族官員要打壓漢族官員,無疑挑起了滿漢之爭。

很快各地的請願活動此起彼伏,要求清政府開國會,設立責任內閣。載灃不同意開國會,但也不好全部都拒絕,只好推出責任內閣。1911年5月,清政府發佈內閣官制,成立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的內閣。

當時的內閣名單如下:總理大臣奕劻(宗室),協理大臣那桐(滿)和徐世昌(漢),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載澤(宗室),學務大臣唐景崇(漢),陸軍大臣蔭昌(滿),海軍大臣載洵(宗室),司法大臣紹昌(覺羅),農工商大臣溥倫(宗室),郵傳大臣盛宣懷(漢),理藩大臣壽耆(宗室)。

這就是著名的皇族內閣,內閣成員中皇族佔了大半,而漢人掌握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職務,而且皇族內閣違反了皇室不入閣這一君主立憲制的慣例。

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盛宣懷

皇族內閣的名單一出,讓許多對清王朝抱有希望的飽識之士,中間派和立憲派都對其失去了信心。

當然載灃是不在乎這些的,他昏招頻出,推出了皇族內閣,還推行了鐵路國有化,其實上就是將國人出資辦的鐵路轉讓給外國人,用鐵路主權來換取外國貸款。這一次,載灃觸犯了廣大勞苦大眾的切實利益,因為許多鐵路的股東,有不少是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

他這種不成熟都做法一步步將清王朝推向深淵,四川民眾發起了保路運動,反抗朝廷。而清廷讓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民眾,其結果就是清廷失去了民心,辛亥革命爆發,清朝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件事情可以說明一個問題: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他所處時代的政治力量對比,以及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政治訴求。

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辛亥革命

任何藐視民意或試圖依靠個人的政治權力來改變社會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要知道,兵,其實都是老百姓的子弟。而載灃恰恰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犯了這個錯誤。

可惜的是歷代統治者過於地相信了自己手上的權力,他們以為憑藉槍桿子就可以為所欲為,對百姓頤指氣使,呼來喝去,蔑視民眾的基本訴求,對民眾去草芥。而這樣的結果必然就是民眾揭竿而起,民變蜂擁而起,遍地狼煙,改朝換代已經是鐵板上釘釘的事了。而歷史上的每一次社會大變革及改朝換代不正是官僚們無視大多數人的政治訴求、藐視民意的結果嗎?

1898年,光緒皇帝發動了戊戌變法,不到百日,慈禧太后就發動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臺。戊戌六君子被殺,戊戌變法失敗了。

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很多人一說起戊戌變法,有人扼腕嘆息,對光緒皇帝懷有同情之心,但也有人指責慈禧反動,是頑固派。其實靜下心來想一下,光緒皇帝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他本身就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做事不穩重。動輒對官員革職,激進改革,實際上是很孤立的。

光緒皇帝和維新派的改革沒有去爭取朝廷中官僚集團的支持,沒有團結可以團結的所有力量的支持,也沒有得到朝廷實力派的支持,也不去團結朝中的實力派。維新派缺乏一定的動員,也缺少官僚集團的有力支持。其改革變法只不過流於表面,而實際操作上維新派搞的一塌糊塗。

當朝中洋務派的領軍人物李鴻章給康有為的強學會送去資金被康有為一口拒絕的時候,就預示著維新派將朝中的實力派人物拒之門外,也預示著他們拒絕和官僚集團達不成任何共識。而他們的變革依靠著幾個擁有維新思想的人物,就沒有統治集團內的共識,更不要說群眾的支持了。

就算具備著理想的政治人物,哪怕所追求的理想真的崇高,也需要世俗的支持,因為改革觸動的是別人的實際利益,這群人不見得和你擁有相同的理念。即使理念相同,在牽涉到具體的利益的時候也會暫時的拋卻理念而追求利益。

歷史的殘酷性和詭異性:載灃罷免袁世凱

光緒皇帝

我們看到改革不成,總是人頭落地。改革成功,收穫果實的也不見得是堅持理念的人。 而那些接著改革大勢,謀求利益、打擊他人的權勢人物才是最終的獲益人。辛亥革命成功了,可是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就是歷史的殘酷性。

同樣的,慈禧太后死後,小皇帝溥儀登基,溥儀之父載灃為攝政王監國,繼續推行新政,他強令袁世凱退休。因為慈禧死後,載灃無法控制這個實權派人物。

載灃加強中央集權沒有錯,但罷免掉一些政治實力派人物,用平庸的皇族去治理國家,拒絕先進的思想和制度,晚清新政胎死腹中也是難免的。

對於政治人物來說,權威,是很重要的。但權威背後的真正東西其實是政治實力和能力。但是這兩者載灃都不具備。所以,清王朝雖然進行新政改革,但最終還是被推翻,這就是歷史的詭異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