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裡最著名的“浪子回頭”,但是他的下場,卻被刻意隱瞞

作為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因此從進入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就會開始上語文課。語文課交給學生的,除了識文斷字、語音語法、傳統文化之外,還會挑選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課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在在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本里,就收錄了一個著名的“浪子回頭”的故事,課文名稱叫做《除三害》。課文的主人公名叫周處,“未弱冠,膂力絕人,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州曲患之”。

語文書裡最著名的“浪子回頭”,但是他的下場,卻被刻意隱瞞

翻譯成白話就是,這個周處年輕的時候仗著家中有權有勢,在地方上為非作歹,是一方的禍害。飽受其害的當地百姓將他和山中猛虎、水中“蛟龍”(應為鱷魚)並稱為“三害”。對於父老鄉親的怨言,周處自己也察覺到了,有朝一日決定痛改前非。於是他先是進入山中除掉了猛虎,又下水除掉了“蛟龍”。周處與“蛟龍”順著江水而下,搏鬥了三天三夜,回來時發現眾人以為自己與“蛟龍”同歸於盡了,正在擺酒慶賀。周處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才是“三害”之中最令人畏懼的那個。

語文書裡最著名的“浪子回頭”,但是他的下場,卻被刻意隱瞞

被深深震撼的周處拜訪名士陸雲,說自己想要開始用功學習卻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年紀,但陸雲安慰道:“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於是周處開始發奮讀書,課文的最後只說他“成了一個受人敬重的人”。這個痛改前非、浪子回頭的故事,對尚未確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小學生而言,無疑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但課文中卻將周處的下場刻意隱瞞了起來,因為如果不做刪減全盤托出,一定會使得原本的教育意義瞬間消失。

語文書裡最著名的“浪子回頭”,但是他的下場,卻被刻意隱瞞

公元280年,晉軍南下滅亡了三國中堅持到最後的孫吳政權,年逾不惑的周處成了晉朝臣民。當年周處用功讀書,又憑藉著出身名門望族以及父親的功業,在孫吳後期官至無難都督,功業甚至超過了其父周魴。西晉一統天下後,周處識時務地轉仕了晉朝。古人提倡“忠臣不事二主”,周處這個在吳國做過官的人,自然也會被人嘲諷。在一次酒宴上,還真就有人藉著酒勁對他說:你個亡國之人,怎麼還笑得出來?周處則反駁道:你本是魏臣,魏國亡在吳國前面,要說笑不出來,恐怕也不止我一個吧!

語文書裡最著名的“浪子回頭”,但是他的下場,卻被刻意隱瞞

這種沒事找事的人,要放周處年輕時候的暴脾氣,指不定就被當場暴揍一頓。好在周處已經有了很好的文化素養,君子動口不動手,不會再輕易動武了。周處入仕晉朝後,先是在各個地方都做出了成績,讓當地的百姓切實感受到了實惠。不久之後,認可了周處才能的西晉朝廷將他調到了中央,擔任主管監察部門的御史中丞。御史中丞這個職位本來就是得罪人的,再加上週處為人正直,因此許多之前違法亂紀的皇族重臣,都巴不得除掉周處。當整個世界都渾濁的時候,清白就成了一種罪過。

語文書裡最著名的“浪子回頭”,但是他的下場,卻被刻意隱瞞

後來西北的氐人叛亂,眾人紛紛推薦周處隨主將梁王司馬肜前去平叛,周處明知這是給自己下的套,但朝廷的決定下來後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往裡跳。這明擺著的有去無回周處能看穿,旁人也能看穿,當時周處家中還有老母在堂,有人勸他別去送死,但周處卻說道:“忠孝之道,安得兩全!既辭親事君,父母復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果然,朝廷的平叛大軍抵達戰場後,周處就被迫帶著5千老弱去攻打7萬叛軍。這種以卵擊石的打法,結果可想而知,包括周處在內的這支炮灰部隊全部戰死。

語文書裡最著名的“浪子回頭”,但是他的下場,卻被刻意隱瞞

​周處從一個“不良少年”到一心求學,最終學有所成,完成了自己的蛻變,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浪子回頭”的故事。周處的經歷非常具有激勵作用,也的確能夠為青少年樹立一個優秀的榜樣。但是他遭人打擊迫害最終送命沙場的下場,卻不是“好人有好報”的標準結局。所以不能怪語文課本刻意隱瞞他的結局,而是在魏晉昏暗的官場,周處這麼一位正直之臣的落幕,的確上不得檯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